海洋捕撈是指利用漁船、漁具等工具在海洋中捕獲魚類、貝類、甲殼類等水產品的生產活動,是漁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近海捕撈、遠洋捕撈等多種作業方式。
中國海洋捕撈行業作為傳統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及維護海洋生態平衡的多重使命。依托1.8萬千米大陸海岸線及300萬平方公里管轄海域,行業已形成涵蓋捕撈、養殖、加工、物流與銷售的全產業鏈體系。
《2023年全國漁業經濟統計公報》顯示,2023年,按當年價格計算,全社會漁業經濟總產值32669.96億元,其中漁業產值15957.35億元,漁業工業和建筑業產值7018.84億元,漁業流通和服務業產值9693.76億元,三個產業產值的比例為48.8∶21.5∶29.7。漁業產值中,海洋捕撈產值2618.31億元,海水養殖產值4885.48億元,淡水捕撈產值275.65億元,淡水養殖產值8177.92億元(漁業產值以國家統計局年報數據為準)。
近年來,隨著人口增長與消費升級,水產品需求持續擴大,倒逼產業從粗放式捕撈向綠色化、科技化轉型。政策層面通過伏季休漁、資源養護補貼等機制強化生態保護,同時以深遠海養殖、智能裝備為突破口推動現代漁業體系重構。然而,近海資源衰退、中小企業技術滯后及國際漁業資源分配壁壘等問題,仍制約著行業可持續發展。在此背景下,中國海洋捕撈行業正經歷從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的關鍵轉型,探索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平衡路徑。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海洋捕撈行業市場全景調研及發展趨勢分析研究報告》分析:
當前,中國海洋捕撈行業呈現多元化競爭格局。國有企業憑借政策支持和資源優勢,在遠洋捕撈領域占據一定市場份額;私營企業則以靈活經營機制和創新能力,在加工和流通環節表現突出;外資企業則通過資本和技術優勢,在高端市場和品牌建設方面取得先機。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的合作與競爭并存,上游捕撈和養殖企業面臨資源枯竭與環保壓力,下游加工和流通企業則應對消費需求多樣化與市場競爭加劇的挑戰。沿海地區憑借豐富的海洋資源和便利的交通條件,成為產業聚集地,而內陸地區的海洋漁業產業也在快速發展,形成沿海為主導、內陸為補充的市場格局。
政策支持與技術創新成為驅動行業發展的核心動力,例如《海洋漁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推進現代化建設,提升綜合生產能力,同時鼓勵漁業科技創新,研發新型裝備與技術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中國海洋捕撈行業正處于量增到質變跨越的關鍵節點。資源約束與環保壓力迫使傳統模式革新,而消費升級、技術創新與政策紅利為行業注入新動能。
上述轉型過程將重塑競爭格局,催生產業鏈融合與新興增長點,為可持續發展開辟路徑。生態優先理念深度融入產業全鏈條,海洋牧場建設規模持續擴大,低碳養殖技術逐步替代近岸高污染模式,國際漁業合作中中國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的力度不斷加強。產業鏈智能化與融合加速,深遠海養殖工船、自動化捕撈裝備等機械化應用普及,降低人力成本并提升效率。創新驅動高附加值轉型,基礎研究聚焦抗逆性新品種培育與病害防控,加工領域向生物醫藥、功能食品延伸,智慧漁業平臺整合生產、物流與消費數據,助力小眾高端品牌崛起。全球協作拓展市場空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成為遠洋漁業合作重點,冷鏈物流升級與跨境電商結合擴大出口,國際認證標準倒逼國內質量體系接軌全球。
海洋捕撈行業的發展前景受多重因素影響:一方面,隨著全球人口增長和消費升級,對優質海產品的需求持續上升,推動捕撈技術升級和作業范圍擴大;另一方面,過度捕撈導致的資源衰退、生態環境壓力加大,促使各國加強漁業監管,推動行業向可持續方向發展。未來,遠洋漁業裝備智能化、生態友好型捕撈技術的應用將成為主要趨勢,同時配額管理、增殖放流等資源養護措施將重塑行業格局。此外,深海水產品開發和產業鏈整合(如捕撈加工一體化)有望創造新的增長點,但氣候變化、國際漁業協定等外部因素仍將長期影響行業發展路徑。
想要了解更多海洋捕撈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海洋捕撈行業市場全景調研及發展趨勢分析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