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的日益嚴峻,低碳經濟作為一種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本特征,以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為主要目標的經濟發展模式,成為世界各國共同追求的重要發展方向。近年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低碳經濟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導和激勵各行業向低碳轉型,中國低碳經濟市場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涵蓋了低碳能源、節能環保、低碳交通、低碳建筑等多個領域。
從市場規模來看,中國低碳經濟整體規模持續擴大,各細分領域均取得了顯著進展,能源領域的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不斷攀升,節能環保產業的技術水平和市場競爭力逐步提升,低碳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不斷提高,低碳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占比也逐漸增加。
《低碳經濟藍皮書》顯示,2024年,風能、太陽能、天然氣、核能、地熱能、海洋能、氫能和生物質能等8種能源,共同構成低碳經濟的多元圖景。
當前,中國低碳經濟正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與技術雙輪驅動,迎來戰略升維的關鍵階段。
政策體系與市場機制逐步完善:國家層面以“雙碳”目標為綱領,配套出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建設規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等政策,構建起覆蓋能源、工業、交通等領域的政策框架。地方層面,四川、黑龍江等地設立低碳產業基金、稅收優惠及技術孵化政策,推動鋼鐵、化工等高碳行業技術改造。碳市場建設取得突破,2025年首次完成擴圍,核證自愿減排量實現上線交易,全球最大的碳市場雛形初現。
能源與產業轉型縱深推進:能源領域,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穩居全球首位,光伏、風電成本持續下降,分布式能源與智能電網建設提速,煤炭清潔利用技術逐步推廣。工業領域,循環經濟模式重構產業鏈,水泥行業推行生物質能替代燃料,鋼鐵行業探索氫能煉鋼試點,顯著降低單位產值碳排放。交通與建筑領域,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快速提升,充電基礎設施網絡完善;綠色建筑標準強制實施,節能材料與裝配式技術廣泛應用,城鄉低碳化改造加速。
技術創新成為核心驅動力:低碳技術研發聚焦零碳能源、碳管理及數字化賦能三大方向。新一代光伏電池、海上風電、核能小型堆等提升能源轉化效率;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直接空氣捕集(DAC)進入工程示范階段;人工智能優化能源調度,區塊鏈助力碳足跡追溯,工業互聯網實現生產全流程降耗。
挑戰與瓶頸并存:產業結構慣性仍存,重工業占比高,傳統產能退出面臨就業與地方財政壓力;氫能儲運、CCUS等技術商業化成本高,中小企業應用能力不足;碳交易市場流動性偏低,碳金融產品創新滯后于實體需求。此外,區域發展不平衡加劇低碳轉型難度,東部地區低碳技術應用領先,中西部傳統產業升級步伐相對緩慢。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低碳經濟行業深度調研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分析:
當前,中國低碳經濟正處于政策紅利釋放與市場機制深化的交匯點。短期看,高碳行業出清與技術迭代加速,政策與市場的共振效應初顯;中長期則依賴能源革命與產業生態重構,實現經濟增長與碳排放的徹底脫鉤。這一轉型過程既是產業生態的重構,也是新增長極的孕育契機。未來十年,中國需進一步激活市場主體活力,打通“技術研發-產業轉化-商業推廣”鏈條,同時強化全球協作以應對跨境碳泄漏風險。低碳經濟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引領”的決勝期,其成果將定義新一輪全球工業革命中的中國坐標。
技術驅動新產業賽道崛起:零碳科技將成為核心競爭力,新一代光伏電池、氫能儲運、先進核能等技術的突破將催生新產業賽道。數字化技術與低碳經濟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區塊鏈、工業互聯網等將重塑能源管理與生產模式,推動形成智能化、高效化的低碳產業生態。
市場機制與綠色金融協同發力:碳市場流動性與產品創新將加速,碳期貨、碳期權等衍生品有望豐富市場工具,碳金融與綠色信貸、綠色債券聯動發展,為低碳項目提供多元化融資渠道。綠色消費理念普及,一級能效家電、低碳出行等市場需求持續增長,倒逼企業優化產品結構。
全球協作與標準引領:中國將深度參與全球氣候治理,推動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碳減排規則。通過“一帶一路”綠色投資,輸出低碳技術與經驗,同時吸引國際資本參與國內低碳項目。跨境碳泄漏風險防控機制逐步完善,推動全球產業鏈協同減排。
社會共識與生活方式變革:低碳生活范式加速普及,從竹林碳匯到海洋塑料回收,公眾參與低碳實踐的渠道日益多元。政府主導的碳積分項目與企業推動的低碳消費實踐結合,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減排格局。
中國低碳經濟的發展歷程,是一部政策引領、市場響應、技術突破的多維變革史。從最初的被動減排到主動創造價值,低碳經濟已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未來,隨著能源結構深度調整、技術創新持續突破、市場機制不斷完善,中國有望在全球低碳轉型中占據先機。這一進程不僅關乎生態文明建設,更將重塑全球產業分工格局,為人類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方案。然而,實現深度脫碳仍需破解發展不均衡、長效機制缺失等深層矛盾,需政府、企業、社會形成合力,以系統性思維推進低碳經濟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引領”,最終實現經濟增長與生態友好的共贏未來。
想要了解更多低碳經濟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低碳經濟行業深度調研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