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烹飪協會發布的《2024年全國餐飲業發展回顧與2025年展望》顯示,2024年全國餐飲收入高達 55718億元,同比增長5.3%。餐飲收入增速分別高于 GDP 增速、社零總額增速0.3和1.個百分點,占社零總額比重達11.4%。一季度,全國餐飲收入 13445億元,受春節等節日消費拉動,實現10.8% 的兩位數增長;二、三季度增速有所放緩;四季度餐飲收入及限上餐飲收入增速環比分別回升0.2、1.1個百分點。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推進與居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升,餐飲業的蓬勃發展、食品加工業的規模化擴張以及家庭日常生活的消費升級,共同催生了餐廚垃圾產生量的持續增長。這些來自餐飲服務、食品生產、居民家庭的食物殘渣、加工廢料及廢棄油脂,不僅占用大量城市垃圾處理資源,更因有機物含量高、易腐爛變質的特性,成為土壤污染、水體富營養化及大氣惡臭的重要來源。傳統填埋、焚燒等處理方式雖能實現“減量化”,卻無法解決“資源化”與“無害化”的核心問題,反而可能造成二次污染。在此背景下,隨著循環經濟理念的普及與環保政策的不斷強化,餐廚垃圾處理產業逐漸從“末端治理”轉向“源頭減量、過程控制、資源化利用”的綜合模式,成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發展的重要支撐產業。
餐廚垃圾處理是指對餐飲服務、單位供餐等活動中產生的食物殘余、食品加工廢料和廢棄食用油脂等進行收集、運輸、處置等一系列活動的總稱。它涵蓋了從垃圾產生源頭到最終無害化處理或資源化利用的全過程。
餐廚垃圾具有含水率高、易腐爛變質、產生惡臭等特點,若不妥善處理,會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如滋生細菌、傳播疾病、污染土壤和水體等。因此,科學有效的餐廚垃圾處理方式至關重要,常見的處理方法包括厭氧發酵制沼氣、好氧堆肥、飼料化處理以及生物柴油制取等,不同的處理方式適用于不同的垃圾成分和處理規模,旨在實現餐廚垃圾的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
(一)處理技術體系逐步完善
當前,中國餐廚垃圾處理技術已形成“傳統技術與新興技術協同發展”的格局。傳統物理處理(如破碎、分選、脫水)為后續處理提供預處理基礎;生物處理(如厭氧消化、好氧堆肥)因能將有機物轉化為沼氣、有機肥料等資源,成為行業主流;化學處理(如熱解、酯交換)則為廢棄油脂轉化為生物柴油等高附加值產品提供技術路徑。近年來,隨著微生物技術、酶工程的進步,生物處理效率不斷提升,如厭氧消化的產氣率與有機物降解率顯著提高,好氧堆肥的周期進一步縮短,技術的環保性與經濟性逐步平衡。
(二)產業鏈協同有待加強
餐廚垃圾處理產業鏈涵蓋“收集-運輸-處理-資源化利用”四大環節。目前,收集環節仍存在“分類不徹底、混裝運輸”的問題,部分地區因缺乏統一的收集標準與規范,導致餐廚垃圾與其他生活垃圾混合,增加了后續處理難度;運輸環節則面臨“運力不足、運輸成本高”的挑戰,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運輸效率直接影響處理設施的運行效果;處理環節雖有技術支撐,但企業間的技術差異較大,部分中小企業因設備老化、技術落后,無法滿足環保要求;資源化利用環節則因產品附加值低、市場認可度不高,導致產業鏈末端的經濟效益難以顯現,制約了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政策與市場驅動效應凸顯
國家層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餐廚廢棄物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明確了餐廚垃圾處理的責任主體與監管要求;地方政府則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土地政策等方式,鼓勵企業投資餐廚垃圾處理項目。例如,部分城市對采用資源化處理技術的企業給予運營補貼,對生物柴油、有機肥料等產品實行稅收減免,推動了市場主體的參與熱情。同時,隨著垃圾分類政策的全面實施,餐廚垃圾的“源頭分類”成為硬性要求,進一步擴大了市場需求,吸引了更多社會資本進入該領域。
(四)公眾意識逐步提升
隨著環保宣傳的深入,公眾對餐廚垃圾分類的重要性認識不斷提高。部分城市通過“積分兌換”“宣傳講座”等方式,激發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源頭減量效果初步顯現。例如,一些社區通過推廣“廚余垃圾粉碎機”,將家庭餐廚垃圾直接處理為可排放的污水,減少了進入垃圾處理系統的總量;餐飲業則通過“光盤行動”“剩菜打包”等措施,降低了餐廚垃圾的產生量。公眾意識的提升,為餐廚垃圾處理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基礎。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餐廚垃圾處理產業現狀分析及發展趨勢報告》分析:
盡管中國餐廚垃圾處理產業在技術進步、政策支持與公眾參與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面臨著“處理效率不高、產業鏈協同不足、產品附加值低”等瓶頸。這些問題既是產業發展的挑戰,也為未來的升級轉型指明了方向。例如,處理效率的提升需要依賴技術創新,產業鏈協同需要企業間的合作與整合,產品附加值的提高則需要拓展資源化利用的路徑。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與政策的進一步完善,餐廚垃圾處理產業正從“數量擴張”轉向“質量提升”,從“單一處理”轉向“綜合利用”,逐步實現“垃圾變資源”的跨越。
(一)技術智能化與高效化
未來,餐廚垃圾處理技術將朝著“智能化、自動化、高效化”方向發展。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將被廣泛應用于處理流程的優化,例如通過傳感器實時監測處理過程中的溫度、濕度、氣體濃度等參數,實現對處理過程的精準控制;人工智能則可用于優化收運路線,提高運輸效率;生物處理技術將進一步升級,如微生物菌株的定向培育、酶工程的應用,將提高有機物的降解率與資源轉化率,降低處理成本。
(二)產業鏈一體化與協同化
產業鏈的整合與協同將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未來,企業將從“單一環節參與”轉向“全產業鏈布局”,例如從收集、運輸到處理、資源化利用的一體化服務,實現各環節的無縫銜接,提高整體效率。同時,企業間的合作與兼并將加劇,大型企業通過收購中小企業,擴大市場份額,整合技術與資源,提升競爭力。此外,產業鏈與其他產業的協同也將加強,例如與農業結合,將有機肥料用于農田改良;與能源產業結合,將沼氣用于發電或供熱,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三)政策精細化與標準化
政策將進一步向“精細化、標準化”方向發展。國家層面將出臺更嚴格的環保標準,明確餐廚垃圾處理的技術要求與排放限值,推動企業提升處理水平;地方政府則將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更具體的實施方案,例如針對不同地區的餐廚垃圾特性,推廣適宜的處理技術;同時,政策將更加注重“激勵與約束并重”,對符合要求的企業給予更多支持,對違規企業加大處罰力度,推動行業規范化發展。
(四)公眾參與常態化與多元化
公眾參與將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參與”,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未來,政府與企業將通過更多方式引導公眾參與,例如推廣“互聯網+垃圾分類”模式,通過手機APP實現垃圾分類的溯源與獎勵;開展“餐廚垃圾處理體驗活動”,讓公眾了解處理過程與資源化產品,提高對產業的認知度;此外,公眾將更多地參與到產業的監督中,通過投訴、舉報等方式,推動企業規范運營。
(五)資源化利用高端化與多元化
資源化利用將從“低附加值產品”轉向“高附加值產品”,拓展應用領域。例如,廢棄油脂不僅可以轉化為生物柴油,還可以用于生產潤滑油、肥皂等產品;有機肥料將向“定制化”方向發展,針對不同作物的需求,生產專用肥料;沼氣則可以用于發電、供熱,甚至注入天然氣管道,實現能源的高效利用。此外,資源化產品的市場認可度將不斷提高,通過品牌建設與質量認證,進入更多消費領域,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雙贏。
中國餐廚垃圾處理產業正處于從“傳統治理”向“現代循環”轉型的關鍵時期。在技術創新的驅動下,處理方式逐步實現“資源化、無害化、減量化”;在政策的引導下,產業鏈逐步整合,形成“收集-運輸-處理-利用”的一體化模式;在公眾意識的提升下,源頭減量與分類投放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盡管當前仍面臨著處理效率、產業鏈協同等問題,但隨著科技的進步與政策的完善,這些問題將逐步得到解決。
未來,餐廚垃圾處理產業將繼續保持增長態勢,成為中國環保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方向將集中在“智能化技術應用、產業鏈協同整合、資源化利用高端化”等方面,逐步實現“垃圾變資源”的目標。同時,產業的發展將為中國的環境保護、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經濟轉型升級做出重要貢獻,成為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力量。
展望未來,隨著循環經濟理念的深入貫徹與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中國餐廚垃圾處理產業有望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想要了解更多餐廚垃圾處理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餐廚垃圾處理產業現狀分析及發展趨勢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