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訂餐是指消費者通過互聯網平臺或移動應用程序,從餐廳或外賣服務商處下單并完成支付,由配送人員將餐食送達指定地點的服務模式。其核心在于利用數字化技術連接餐飲商家與消費者,提供便捷的點餐、支付和配送一體化解決方案。
中國在線訂餐行業的發展脈絡,清晰折射出互聯網技術與居民生活方式的深度融合。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城市居民生活節奏加快,傳統電話訂餐因信息傳遞低效、選擇有限,已無法滿足需求。21世紀初,一批依托互聯網的在線訂餐平臺應運而生,通過整合本地餐飲商家資源,為用戶提供“線上選餐、線下配送”的新型服務模式,開啟了行業的萌芽階段。2010年后,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與智能手機的全民化,成為行業爆發的關鍵催化劑——美團、餓了么等平臺借助移動端APP,將訂餐服務延伸至用戶的“指尖”,覆蓋場景從家庭晚餐擴展至午餐外賣、下午茶甚至深夜食堂。與此同時,年輕消費群體(尤其是Z世代)成為核心用戶,他們追求便捷、多元、個性化的餐飲體驗,推動行業從“功能性需求”向“體驗性需求”升級。
近年來,隨著市場飽和度提升,行業逐漸從“規模擴張”轉向“精細化運營”,食品安全、配送效率、用戶體驗成為平臺競爭的核心維度,在線訂餐已深度嵌入居民日常生活,成為中國餐飲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我國網上外賣用戶規模已達5.45億人,占網民整體的約五成,這一規模遠超其他國家。
來自中國飯店協會的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餐飲外賣市場規模約1.2萬億元,占餐飲收入的比重升至22.6%,外賣等線上營銷模式已經成為餐飲企業重要的盈利渠道。
(一)市場參與者:多元化生態的形成
當前,中國在線訂餐行業的市場參與者呈現“金字塔”型結構:
1. 綜合平臺:行業的“超級樞紐”
以美團、餓了么為代表的綜合平臺,憑借早期的補貼大戰與用戶積累,占據了市場的主導地位。它們依托強大的資金實力與技術能力,構建了覆蓋全國2800多個縣區市的服務網絡,業務范圍從餐飲外賣延伸至生鮮配送、藥品代購、鮮花禮品等多個領域,成為連接商家、用戶與騎手的“超級平臺”。其核心優勢在于“生態協同”——通過大眾點評的餐飲點評數據、美團外賣的訂單數據,為用戶提供精準的菜品推薦,同時為商家提供流量支持與運營指導。
2. 垂直平臺:細分領域的“專業玩家”
隨著用戶需求的多元化,一批垂直平臺應運而生,聚焦于某一細分領域深耕。例如,專注健康餐的平臺(如“輕食主義”),通過提供低脂、低糖、高蛋白的特色菜品,吸引了注重健康管理的白領群體;專注生鮮配送的平臺(如“每日優鮮”),依托冷鏈物流技術,為用戶提供新鮮蔬菜、水果、肉類等食材,滿足家庭日常采購需求;還有專注地方特色小吃的平臺(如“老家味道”),通過挖掘區域美食文化,為用戶提供“家鄉味”的在線訂餐服務。這些垂直平臺通過“差異化定位”,在綜合平臺的夾縫中找到了生存空間。
3. 本地平臺:區域市場的“地頭蛇”
在二三線城市及縣域市場,一些本地平臺憑借對當地市場的熟悉,占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它們通常與本地餐飲商家建立深度合作,提供更貼合當地口味的菜品選擇(如西南地區的“麻辣小吃”、江南地區的“甜口點心”),同時通過靈活的配送方式(如“騎電動車配送”),滿足用戶對“快速送達”的需求。本地平臺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地域化服務”,能夠快速響應本地用戶的特殊需求(如“加辣”“少糖”等)。
(二)競爭策略:從“補貼大戰”到“差異化服務”
早期,在線訂餐平臺的競爭主要集中在“流量爭奪”上,通過“滿減”“紅包”等補貼活動,吸引用戶下單與商家入駐。這種模式雖然快速擴大了市場規模,但也導致平臺利潤下降、商家陷入“價格戰”泥潭。近年來,隨著市場逐漸成熟,平臺的競爭策略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從“數量擴張”轉向“質量提升”:
1. 配送效率:“最后一公里”的競爭
配送是在線訂餐的核心環節,直接影響用戶體驗。平臺通過優化物流路線、采用智能調度系統(如美團的“外賣大腦”),縮短配送時間;同時,推出“準時達”服務,承諾“超時賠付”,提高用戶對配送時效的信任度。此外,一些平臺開始嘗試“無人配送”(如無人機、無人車),試圖降低配送成本與人力依賴。
2. 食品安全:“舌尖上的信任”
食品安全是在線訂餐的“生命線”。平臺通過“明廚亮灶”工程,讓用戶實時查看餐廳的制作過程;對商家進行嚴格的資質審查,禁止無照經營、衛生不達標者上線;推出“食安險”,為用戶提供食品安全保障。這些措施不僅提升了用戶對平臺的信任度,也推動了商家的規范化經營。
3. 個性化服務:“千人千面”的推薦
通過大數據分析,平臺能夠精準把握用戶的消費習慣(如“喜歡辣口味”“經常點下午茶”),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菜品推薦;同時,推出“定制化套餐”(如“健身餐”“兒童餐”),滿足不同用戶的特殊需求。此外,會員體系成為提高用戶忠誠度的重要工具,平臺通過“積分兌換”“專屬優惠”等方式,吸引用戶重復下單。
(三)產業鏈協同:從“各自為戰”到“生態融合”
在線訂餐行業的產業鏈包括上游(餐飲商家)、中游(平臺)、下游(用戶)及配送環節(騎手),各環節的協同效率直接影響行業的整體運營效果:
1. 平臺與商家:從“博弈”到“合作”
早期,平臺與商家的關系更多是“博弈”——平臺通過“扣點”(抽取訂單傭金)獲取利潤,商家則因“流量依賴”被迫接受高扣點。近年來,這種關系逐漸轉向“合作共贏”:平臺為商家提供“運營指導”(如菜品優化、定價策略)、“流量傾斜”(如首頁推薦),幫助商家提升訂單量;商家則通過“獨家合作”(僅在某一平臺上線),獲得平臺的專屬支持。例如,美團與肯德基的合作,通過“專屬套餐”“聯合營銷”,實現了雙方的流量共享。
2. 平臺與騎手:從“雇傭”到“賦能”
騎手是在線訂餐的“最后一公里”執行者,其服務質量直接影響用戶體驗。早期,平臺與騎手的關系主要是“雇傭”(自有騎手)或“眾包”(兼職騎手),騎手的權益保障(如工傷保險、休息時間)常被忽視。近年來,平臺開始“賦能”騎手:推出“騎手學院”,提供配送技能培訓;優化“派單系統”,減少騎手的空駛率;為騎手提供“彈性工作時間”,提高其工作靈活性。此外,一些平臺還推出“騎手福利”(如免費體檢、子女教育補貼),提升騎手的歸屬感。
3. 平臺與用戶:從“服務”到“互動”
早期,平臺與用戶的關系主要是“服務提供者與接受者”,用戶的需求反饋難以傳遞給平臺。近年來,平臺通過“用戶評價”“在線客服”等方式,加強與用戶的互動:用戶可以通過評價反饋菜品質量、配送服務等問題,平臺則根據評價調整商家排名、優化服務流程;同時,平臺推出“用戶調研”(如“你最喜歡的菜品類型”),收集用戶需求,為產品創新提供依據。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在線訂餐行業運營格局分析及投資潛力研究預測報告》分析:
在市場參與者不斷分化、競爭策略持續演變的背景下,中國在線訂餐行業的運營格局正經歷著深刻的調整。從前些年的“補貼大戰”到如今的“差異化服務”,平臺的核心競爭力已從“用戶數量”轉向“服務質量”;從“各自為戰”到“生態融合”,產業鏈各環節的協同效應不斷增強。這種轉變,既是行業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應對市場變化的主動選擇——當用戶從“追求便宜”轉向“追求品質”,當商家從“依賴流量”轉向“提升自身競爭力”,當騎手從“被動接單”轉向“主動服務”,在線訂餐行業的運營格局,也從“粗放式”走向“精細化”。這種變,是行業成長的標志;而不變的,是“以用戶為中心”的核心邏輯——無論格局如何調整,滿足用戶的需求,始終是平臺、商家與騎手的共同目標。
盡管行業前景廣闊,但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如合規成本上升、配送與人力成本高企、用戶期待更高等。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一步滲透、用戶需求的不斷升級,行業將繼續保持增長態勢。未來,在線訂餐將不僅是“便捷的餐飲服務”,更將成為“生活方式的載體”——通過整合餐飲、生鮮、藥品等多種服務,為用戶提供“一站式”的生活解決方案。同時,行業的創新(如“無人配送”“智能推薦”“健康餐”)將不斷推動行業升級,為消費者提供更優質、更個性化的服務體驗。
總之,中國在線訂餐行業歷經多年發展,已從“萌芽”走向“成熟”,形成了穩定且多元的運營格局。未來,隨著技術的進步與需求的升級,行業將繼續朝著“精細化、智能化、健康化”的方向演進,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更便捷、更優質的服務,成為中國餐飲行業的重要支撐力量。
想要了解更多在線訂餐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在線訂餐行業運營格局分析及投資潛力研究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