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供水行業核心職能在于構建高效、韌性與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水循環系統,是保障公眾健康、支撐經濟運行、維護生態平衡和實現城市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設施網絡。
行業運營面臨水源保障脆弱性、輸配系統老化、水質安全風險、成本價格倒掛、極端天氣沖擊以及公眾期望提升等多重復雜挑戰,天然具有自然壟斷性、強公益性、資本密集性和高度敏感性等特征。
作為維系城市運轉的"生命線",供水系統不僅承載著保障民生、支撐經濟的基本使命,更在生態文明建設與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中,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范式變革。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在《2025-2030年版城市供水產業政府戰略管理與區域發展戰略研究咨詢報告》中指出,行業正從單一的水資源輸送者,向綜合水環境治理者蛻變,這場轉型不僅關乎技術迭代,更是對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深度考驗。
一、市場發展現狀:在矛盾中尋找平衡點
(一)基礎設施的"雙軌并行"
中國城市供水管網總長度已突破百萬公里,形成覆蓋全國的毛細血管網絡。但表象之下,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東部沿海城市管網老化率超30%,部分鑄鐵管道服役超50年,漏損率長期徘徊在15%左右;而中西部新興城市則面臨管網建設滯后于城鎮化速度的困境。這種"存量優化"與"增量擴張"的雙重壓力,迫使行業進入精細化運營階段。濟南城投集團通過"活水智網"工程,將居民小區供水設施改造與公共管網漏損治理同步推進,為行業提供了"建管并重"的示范樣本。
(二)水質安全的"技術突圍"
隨著《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與國際接軌,微生物指標、重金屬污染物等關鍵安全閾值管控日趨嚴格。膜生物反應器(MBR)、反滲透(RO)等先進水處理技術的普及率顯著提升,部分城市已實現直飲水入戶。中研普華研究顯示,采用納米級過濾技術的水廠,出水濁度可控制在0.1NTU以下,較傳統工藝提升10倍。但技術升級背后,是運營成本與水質標準的動態博弈——如何平衡技術投入與水價承受力,成為行業共同課題。
二、市場規模:增長邏輯的重構
(一)總量擴張的"新動能"
城鎮化率突破65%帶來持續增量需求,但行業增長的核心驅動力已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效能"。中研普華預測,到2030年,城市供水市場規模將突破既定數值,年均復合增長率保持在穩定區間。這一增長背后,是三大結構性機會:老舊管網改造帶來的設備更新需求、智慧水務建設催生的技術服務市場、農村供水一體化創造的增量空間。以襄陽城市水源替代工程為例,24億元投資不僅構建起"雙水源"保障體系,更通過管網互聯互通降低運營成本,展現出基礎設施升級的經濟溢出效應。
(二)價格機制的"市場化破局"
階梯水價政策在全國超60%城市落地,推動戶均用水量下降,但居民水價調整滯后于成本上漲的矛盾依然突出。部分企業通過"兩部制水價"改革,將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分離計價,既保障基礎供水公益性,又通過超額用量溢價引導節水。更值得關注的是,碳交易市場向供水行業延伸,雄安新區某水廠通過"光伏+儲能"系統實現綠電供應,每年減少碳排放,獲得碳交易收益,開辟了"綠色溢價"新路徑。
三、產業鏈:從線性到生態的演進
(一)上游:核心技術的"國產化突圍"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5-2030年版城市供水產業政府戰略管理與區域發展戰略研究咨詢報告》顯示:反滲透膜、智能傳感器等關鍵設備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正在改變。時代沃頓推出的高性能納濾膜,使海水淡化成本大幅下降;和達科技的AI調度系統,通過機器學習優化管網壓力分布,漏損定位效率顯著提升。軟件定義水務(SDW)成為新趨勢,三高股份的數字孿生平臺可模擬城市供水系統運行,為規劃決策提供量化依據。
(二)中游:服務模式的"綜合化升級"
北控水務構建的"大水務"體系,整合供水、排水、再生水業務,服務城市數量持續增長;首創環保的"工程+運營"一體化模式,在京津冀地區市占率領先。垂直領域玩家則通過技術壁壘占據細分市場,金達萊的農村分散式處理設備覆蓋行政村數量可觀,其模塊化設計使建設周期大幅縮短,運維成本降低。
(三)下游:用戶價值的"深度挖掘"
工業企業通過工業水務管理平臺實現水資源閉環利用,某化工企業循環水利用率提升后,年節水成本顯著;農業領域,智能滴灌系統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應用,使棉花畝均節水比例可觀,產量提升。居民端,智慧水表不僅實現精準計量,更通過用水行為分析提供個性化節水建議,某社區試點項目使居民節水意識提升。
站在2025年的節點回望,中國城市供水行業已走過規模擴張的粗放階段,正以技術為槳、改革為帆,駛向高質量發展的深水區。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持續跟蹤研究表明,行業未來五年的變革力度將超過過去三十年總和。
想了解更多城市供水行業干貨?點擊查看中研普華最新研究報告《2025-2030年版城市供水產業政府戰略管理與區域發展戰略研究咨詢報告》,獲取專業深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