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承載著大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居民各項消費占比中始終占有重要地位。在供給升級和需求帶動的雙向作用下,我國旅游業蓬勃發展,根據國內旅游抽樣調查統計結果,2024年,國內出游人次56.15億,比上年同期增加7.24億,同比增長14.8%。分季度看,一季度國內出游人次14.19億,同比增長16.7%;二季度國內出游人次13.06億,同比增長11.8%;三季度國內出游人次15.12億,同比增長17.2%;四季度國內出游人次13.78億,同比增長13.2%。2024年,國內游客出游總花費5.75萬億元,比上年增加0.84萬億元,同比增長17.1%。
目前,我國人均每個季度出游1次的頻率和全年不到8天的旅游時間,與發達國家人均每個月出游1次、全年15天左右的旅游度假時長相比,旅游的普及程度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隨著中國經濟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消費升級已成為社會經濟轉型的核心特征。人們對旅游的需求不再滿足于“到此一游”的觀光打卡,而是轉向“慢下來、深體驗”的休閑度假——這種需求不僅包含對住宿、餐飲等基礎服務的品質追求,更延伸至文化浸潤、生態康養、親子互動等多元體驗。疫情過后,短途度假、家庭游、康養游等細分市場快速崛起,進一步推動度假村從“旅游配套”升級為“旅游目的地”。度假村行業的發展不僅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的旅游休閑需求,也為旅游產業的多元化發展和地方經濟的增長提供了新的動力,展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場潛力。
度假村行業是指以提供休閑、度假、娛樂、康體等綜合服務為主要目的,集住宿、餐飲、會議、健身、娛樂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旅游服務場所。度假村通常位于自然風光優美、生態環境良好的地區,如海濱、山區、湖泊、溫泉等,旨在為游客提供一個遠離城市喧囂、親近自然、放松身心的休閑環境。度假村行業的發展涉及旅游資源開發、酒店管理、餐飲服務、休閑娛樂設施建設等多個領域,是一個跨行業融合的綜合性產業。度假村不僅提供傳統的住宿和餐飲服務,還通過豐富的娛樂活動、專業的康體設施和個性化的服務體驗,滿足不同游客群體的多樣化需求。
中國度假村行業的競爭生態呈現出“三足鼎立”的格局:國際品牌、本土龍頭與特色小品牌各占一席,通過不同的策略搶占市場份額。
國際品牌:本土化適配搶占高端市場。萬豪、洲際、希爾頓等國際巨頭憑借成熟的管理體系與全球品牌勢能,加速在中國市場的布局。它們不再照搬歐美模式,而是通過“本土化改造”融入中國元素——比如萬豪在海南推出的“麗思卡爾頓隱世”系列,結合熱帶海島風情與中式禪意設計;洲際旗下的“華邑”品牌,則以“中華待客之道”為核心,打造符合中國消費者習慣的服務場景。這些調整讓國際品牌既保持了高端調性,又貼近了本土需求,從而在高端度假市場占據了約30%的份額。
本土龍頭:數字化與文化融合突圍。開元旅業、華住集團、復星旅文等本土企業依托龐大的會員體系與數字化能力,逐步縮小與國際品牌的差距。開元旅業推出的“開元森泊”品牌,以“親子+自然”為主題,通過大數據分析精準匹配家庭客群需求,打造了“水上樂園+森林民宿+研學體驗”的綜合場景;華住集團則通過“華住會”會員體系,實現了度假村與酒店、民宿的資源聯動,提升了客戶粘性。此外,本土企業還注重文化融合,比如復星旅文的“三亞·亞特蘭蒂斯”,將海洋文化與娛樂體驗結合,成為三亞的標志性度假目的地。
特色小品牌:垂直細分打造差異化壁壘。在巨頭環伺的市場中,特色小品牌通過聚焦細分領域,打造“小而美”的體驗場景,形成了自己的競爭優勢。比如“裸心谷”以“野奢”為核心,將民宿建在莫干山的竹林深處,結合生態徒步、有機餐飲等體驗,吸引了高凈值客群;“安縵”“六善”等頂奢品牌,則以“低調奢華”為特色,通過定制化服務(如私人管家、專屬行程)滿足超高端客群的需求;還有“國潮”主題度假村,如西安的“大唐不夜城”周邊度假項目,將唐文化融入住宿、餐飲、娛樂,吸引了年輕消費者。
在競爭策略上,“差異化”成為企業的核心選擇。無論是產品差異化(如親子、康養、文化主題)、服務差異化(如個性化定制、專屬體驗),還是運營差異化(如數字化管理、綠色可持續),企業都在通過“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策略,搶占消費者心智。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度假村行業競爭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分析:
盡管中國度假村行業的競爭日益激烈,但競爭背后也孕育著巨大的發展機遇。隨著消費需求的不斷升級,消費者對度假村的要求不再局限于“住得好、吃得好”,而是更加注重“體驗獨特、情感共鳴、價值認同”。比如,Z世代消費者更青睞“沉浸式體驗”(如電競主題、劇本殺度假),家庭客群需要“親子互動”(如兒童樂園、研學課程),中老年人則關注“康養療愈”(如溫泉、中醫養生)。這些需求的變化,為度假村企業提供了新的增長空間。同時,技術的發展(如大數據、人工智能、VR/AR)也為企業提升運營效率、優化客戶體驗提供了工具。在這樣的趨勢下,度假村企業需要既要應對當前的競爭挑戰,也要把握未來的發展方向——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未來,中國度假村行業的發展將呈現出三大核心趨勢:
品質化:從“數量擴張”到“質量提升”。隨著中高凈值人群的增長,高端定制化度假產品需求將持續增加。度假村企業需要從“規模化復制”轉向“精細化運營”,提升服務質量、優化產品結構。比如,推出“私人定制”行程(如專屬導游、特色餐飲)、打造“高端體驗”項目(如直升機觀光、私人游艇),滿足消費者對“獨特性”“尊貴感”的需求。同時,品牌建設將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具有高辨識度的品牌(如“開元森泊”“裸心谷”)將更容易吸引消費者,形成客戶忠誠。
智能化:技術賦能提升體驗與效率。大數據、人工智能、VR/AR等技術將進一步融入度假村的運營與服務。比如,通過大數據分析游客偏好,為其推薦個性化行程(如親子家庭推薦兒童樂園,情侶推薦浪漫晚餐);利用人工智能實現“智能服務”(如AI管家、無人送餐機器人),提升服務效率;通過VR/AR技術打造“虛擬體驗”(如虛擬導覽、沉浸式文化體驗),增強游客的參與感。此外,數字化管理系統(如智能酒店管理系統、物聯網設備)將幫助企業優化資源配置,降低運營成本。
生態化:綠色可持續成為行業共識。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強,消費者對“綠色度假”的需求越來越高。度假村企業需要注重生態保護,采用綠色建筑(如節能材料、太陽能屋頂)、可再生能源(如光伏發電、水源熱泵)、生態循環系統(如雨水收集、垃圾分類),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同時,“碳中和度假”將成為新的賣點——比如,度假村通過種植樹木、購買碳信用等方式,實現“零碳”運營,吸引環保意識強的消費者。此外,“生態體驗”項目(如森林徒步、有機農場采摘)也將成為度假村的重要組成部分,滿足消費者對“親近自然”的需求。
區域化與國際化:集群化發展與全球布局。從區域分布看,海南、長三角、西南等地區將形成特色度假村集群。海南依托離島免稅政策與國際醫療先行區優勢,重點發展“醫療+度假”綜合業態;長三角以“2小時都市圈”為輻射半徑,主打短途高頻的家庭親子度假;西南地區憑借獨特的自然生態資源(如云南的滇池、四川的九寨溝),發展生態康養型度假村。從國際化看,本土品牌將加速“走出去”——比如,復星旅文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在東南亞、歐洲等地布局度假村項目,將中國的度假村模式推向全球。
中國度假村行業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盡管市場競爭激烈,但憑借消費升級、政策支持與技術創新的推動,行業潛力巨大。未來,度假村企業需要聚焦“品質化、智能化、生態化”發展,通過差異化競爭與創新服務,滿足消費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同時,行業將逐步向“國際化、集群化”方向發展,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度假村品牌和目的地。
想要了解更多度假村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度假村行業競爭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