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又稱作紙質書店、實體店,是指按照一定規模從事紙質書籍(如各類圖書、報刊雜志)的零售活動的商業機構。中國實體書店產業鏈上游主要以圖書出版社為主,隨著中國實體書店多元化經營策略的成熟,上游產業開始陸續設計到餐飲、文化領域;實體書店下游產業主要以消費者為主,根據實體書店多元化經營定位差異,實體書店逐步對下游消費者進行分化經營。
中國出版協會、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發布的報告顯示,2024年我國圖書零售市場碼洋規模達1129億元。從細分市場來看,生活、教輔、語言、自然科學、少兒和教育類圖書碼洋實現正向增長,其中生活類和教輔類漲幅明顯。
實體書店作為文化傳承與知識傳播的重要載體,承載著城市的文化記憶與精神內核。在互聯網技術興起前,實體書店是公眾獲取書籍、參與文化活動的主要場所,其物理空間構建的沉浸式閱讀體驗與社交屬性曾是無可替代的存在。然而,隨著數字閱讀的普及與電商平臺的沖擊,實體書店面臨客流量下滑、運營成本攀升等多重挑戰。消費者習慣轉向線上購書與碎片化閱讀,傳統書店單一的圖書銷售模式難以為繼。
根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2024年發布的第十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我國成年國民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已達到85.7%,而紙質圖書閱讀率為58.3%。越來越多的讀者習慣于在線上購書或直接使用電子閱讀設備,實體書店的核心功能——圖書銷售正在被逐步弱化。
近年來,隨著數字化浪潮的沖擊、消費者閱讀習慣的轉變以及電商渠道的崛起,圖書零售連鎖行業正經歷深刻變革。
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發布的《2024年中國實體書店發展報告》顯示,全國獨立實體書店數量從2019年的近3萬家銳減至2024年的1.68萬家,5年內減少了44%。2024年,全國實體書店平均毛利率為28.6%,而店鋪租金、人力成本等支出占營業額的比例高達32.7%,導致超過65%的獨立書店處于虧損狀態。消費者閱讀習慣變化、電商沖擊、內容數字化等多重因素,共同構成了實體書店面臨的生存挑戰。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30年中國實體書店行業競爭分析及投資策略研究報告》分析:
當前,傳統實體書店面臨線上平臺的價格競爭與流量擠壓,亟需通過轉型升級重塑競爭力。為了應對電子書和網絡書店的沖擊,實體連鎖書店紛紛拓展業務范圍,實施多元化經營策略。除了銷售圖書外,還增加文創產品、咖啡茶飲等銷售,甚至舉辦文化活動如講座、展覽等,以吸引更多顧客。這種多元化經營不僅增加了收入來源,還提升了書店的文化氛圍和吸引力。
當前實體書店行業的競爭呈現“多維分化”特征。第一層面是傳統連鎖書店與新興特色書店的博弈。大型連鎖書店依托品牌積淀與規模優勢,通過標準化服務覆蓋大眾市場,但在個性化需求滿足上略顯不足;而獨立書店、主題書店則以精準定位切入細分領域,例如藝術設計、兒童教育、在地文化等,憑借獨特的選品策略與空間設計吸引垂直客群。第二層面是線上與線下的競合關系。電商平臺憑借價格與便捷性搶占市場份額,倒逼實體書店探索“線上引流+線下體驗”的融合模式。部分書店通過自建電商、直播薦書、會員社群等方式構建私域流量,實現全渠道觸達。第三層面是跨界資源的整合能力。書店與咖啡館、文創品牌、教育機構的聯名合作成為常態,通過場景疊加延長消費鏈條,例如“書店+展覽”“書店+研學”等模式,既提升用戶黏性,又拓展收入來源。
競爭的核心矛盾集中于“文化屬性”與“商業效率”的平衡。一方面,實體書店需維持內容品質與文化調性,避免淪為同質化的商業空間;另一方面,需通過精細化運營降低成本,例如優化庫存周轉、引入智能管理系統。在此過程中,具備文化洞察力、運營創新力與資源整合力的品牌更具競爭優勢。
實體書店的轉型既是應對危機的被動選擇,亦是把握時代機遇的主動突破。數字技術的普及并未消解人們對實體空間的情感依賴,反而催生了更高層次的文化需求——消費者渴望在快節奏生活中找到精神棲息地,期待書店成為連接知識、藝術與生活的“第三空間”。這一需求變化為行業指明了方向:實體書店需跳出傳統零售框架,以文化服務為核心,重構“人、貨、場”的關系。政策層面的扶持(如稅收優惠、文化補貼)為創新實踐提供了緩沖空間,而消費升級趨勢下,年輕群體對體驗經濟、小眾文化的追捧則為差異化競爭開辟了新賽道。未來,行業競爭將聚焦于如何將文化價值轉化為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如何在技術賦能與人文關懷之間找到平衡點。
場景化體驗的深度滲透。實體書店將突破“靜態陳列”模式,通過空間敘事與互動設計強化沉浸感。例如,結合地域文化打造主題場景,利用光影、氣味、聲音等元素營造多維感官體驗;引入VR/AR技術構建虛擬閱讀空間,實現紙質書與數字內容的無縫銜接。書店的功能從“購書”轉向“文化體驗”,成為城市微旅行的打卡地標。
社區化運營與社交屬性強化。深耕社區將成為實體書店突圍的關鍵策略。通過舉辦讀書會、手工坊、親子活動等,書店可嵌入本地生活網絡,成為居民文化生活的樞紐。同時,基于興趣社群的運營(如作家粉絲圈、專業讀者俱樂部)能增強用戶歸屬感,形成穩定的消費生態。
垂直細分市場的專業化深耕。大眾化圖書銷售進一步向線上遷移,實體書店則聚焦小眾領域構建專業壁壘。例如,學術書店提供文獻檢索、學術交流服務;藝術書店策展周邊衍生品;二手書店打造循環閱讀生態。精準的客群定位與深度內容服務將成為差異化競爭的核心。
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實踐落地。環保理念將深度融入書店運營,例如采用可再生材料裝修、推廣二手書流通、減少包裝浪費等。部分書店可能探索“以租代售”“圖書共享”等綠色商業模式,呼應消費者對低碳生活的追求。
政策與資本驅動的生態協同。政府文化項目(如全民閱讀推廣、城市書房建設)將為書店提供內容輸出與資源對接機會。同時,資本對“文化+科技”項目的關注可能催生行業并購與跨界聯盟,推動形成以書店為節點的文化服務生態圈。
實體書店的轉型之路,本質是一場文化價值與商業邏輯的共生實驗。在數字化浪潮中,其生存危機并非源于功能的消亡,而是傳統模式與時代需求的錯位。當前,行業正通過多元探索重塑定位:從知識載體升級為文化體驗空間,從零售終端轉型為社區精神地標,從孤立商業體進化為文化生態節點。這一過程中,成功的書店品牌需兼具文化情懷與商業敏銳度——既能以優質內容守護人文精神,又能以創新模式激活消費潛力。
未來,實體書店的發展將呈現“兩極融合”態勢:一極是以技術驅動的效率提升,例如智能化管理、數據化運營;另一極是以人文為本的價值深化,例如在地文化挖掘、個性化服務創新。二者的平衡將決定行業能否在商業化與文化性之間找到可持續的支點。盡管挑戰猶存,但實體書店作為城市文化燈塔的角色不可替代,其轉型不僅關乎行業存續,更折射出一個社會對精神生活的態度與追求。在政策、資本與消費需求的多重助力下,實體書店有望迎來從“生存保衛戰”到“價值再創造”的跨越式發展。
想要了解更多實體書店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30年中國實體書店行業競爭分析及投資策略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