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泉州市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開幕。商小妹采訪到泉州市政協委員、七匹狼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少雄,就如何推動泉州企業跨越發展,做好戰略轉型等問題闡釋了看法。
記者:新的環境下,泉企如何跟上新趨勢? 周少雄:改革開放初期,泉州企業家以敏銳的商業嗅覺抓住了改革的紅利,把握住發展的機遇,憑借先發優勢和敢拼敢闖的精神,通過制造業優勢、市場策略優勢和品牌營銷,成就了今日泉州民營經濟的蔚然大觀。

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全球化下的社會環境日新月異,沒有一成不變的商業模式,過去企業成功的方法論已經無法適應當下發展的要求。在新的環境下,企業要借助結構性優勢,從營銷驅動型轉向營銷、技術雙驅動,從依賴機會成長轉化為依賴能力成長。企業家要化被動適應為主動創造,積極開拓全球視野,主動學習鉆研,加強與外部交流、互動,對產業趨勢的判斷更加敏銳,在每一個發展的節點上準確決策、搶先布局。而只有那些能夠不斷的變革傳統思維模式,能夠洞察時代趨勢、潮流,具有高瞻遠矚戰略眼光的人,才能踏上時代節拍,才能夠被時代所選擇,為時代所成就。
記者:結合七匹狼的案例,你認為企業應該如何轉型? 周少雄:目前,泉州民營企業主要集中在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傳統產業;這種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的特點,使得泉州企業依賴拼能耗、拼價格、拼勞動力投入,企業發展重量而不重質、企業利潤也較低。隨著收入增長帶來的消費進一步升級,未來一定是精制造、柔性生產的時代,中小企業應積極將現有的傳統制造向精工制造、高品質制造發展,既能滿足日益提升的消費者對高品質產品的需求,又能給企業帶來更高的盈利空間。
一是注重技術創新,要積極探索產品功能性進一步升級,加強產品核心技術研發,充分洞察消費需求,實現技術差異化,挖掘消費的痛點,抓住消費升級的特質特點,從本質上促進產品升級換代;
二是注重文化創新,加強工業設計與產品融合創新,結合文化元素賦予產品外觀、內涵更深層次含義,提高產品附加值;
三是注重服務創新,從顧客導向出發,以客戶的個性化需求為中心,加強客戶服務體驗,不斷增強顧客粘性。近年來,七匹狼不斷做精產品,并賦予豐富的文化內涵,進行創意升級。結合年輕群體的需求,在經典系列之外打造了七匹狼專屬“DNA”的系列產品。從最開始的“苗狼”、到“藏狼”、再到米蘭走秀的“傣狼”等,每一款產品都結合一個民族特色進行創作,努力將“狼文化”系列產品打造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明星產品。
記者:泉企如何在互聯網經濟中尋找發展新突破? 周少雄:一是夯實實業發展基礎。今天的互聯網技術使得知識、信息的獲得成本更低、更快捷,因此專注及特色是未來唯一核心基礎,未來不管是如何變化,都要緊緊抓住內容為天的主軸,垂直扎根,細分產業競爭力,在文化上、技術上做好產品關,用互聯網思想做好分享的組織關,用跨界融合,共享的資源體系做好市場運作。
二是把握發展機遇。現階段居民收入提高、消費升級,消費者越來越追求個性化、精細化,對產品專業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互聯網等科技發展催生出了新的機會,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正是眾多民營企業升級發展、創新創業的良機。市場需求的變化推動了企業專業化和差異化的經營,企業應借機突破既定的市場格局,從已經形成的大型企業格局中找到自己的專業化與差異化機會,從而促進企業與大型企業形成互動產業鏈體系,這將有利于企業的良性發展。
三是正視資本運作。實業是企業發展的根基,脫離了實業,企業將成為無本之木。但很多企業家在投資上劍走偏鋒,陷入房地產、礦業投資不能自拔,甚至荒廢了主業。企業規模逐漸擴大后,為了支撐企業發展,去資本市場融資是水到渠成的選擇。資本運作應該為實業錦上添花,而不該喧賓奪主,我們不應該讓資本投機的兇光覆滅了實業精神的光輝,讓資本投機成為主流價值觀。
近年來,七匹狼應對新形勢確定時尚產業投資服務的主軸發展。隨著整個經濟融合度在加強,跨界成為新模式中最重要的一環,在穩步進行“七匹狼”轉型的基礎上,七匹狼以投資方式參與到新的商業模式和業態,確立“實業+投資”的戰略方向,打造“時尚集團”。
記者:企業組織結構是企業改革中的難點,應該如何突破? 周少雄:企業外部的發展環境日新月異,市場快速發展,跨界競爭激烈,傳統組織模型難以適應新環境、新變化,呈現出組織臃腫、層級復雜、反映遲緩的問題。尤其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穩定的組織和固化的流程便成為企業發展創新的桎梏,新常態下要求企業不斷創新、迭代和突破,需要有動態的組織與之匹配,傳統企業組織結構方式難以為繼,需對企業組織進行重構。
而組織結構變革是企業戰略轉型成功的關鍵,又是企業變革中最難實施的,它涉及企業多個環節、多個方面并且歷時久長的系統工程。在企業面對戰略轉型的同時,必然涉及企業利益結構、利益關系的調整;如果轉型損害或者有可能損害了既得利益群體的地位和利益,必然遭致干擾和阻撓。這就需要企業領導人在進行戰略變革轉型時,以企業共同體的長期、根本利益為著眼點,使企業內部不同方面、不同層次、不同群體的利益真正融合起來。另一方面,要學會有所舍棄,切割冗余的部門、拖累公司業績的低效業務,才能為公司的發展換取更大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