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出頭兒,滴滴汽車電商的壽命竟然僅此而已?
倆小時賣200輛車的業務消失了
據悉,滴滴試駕頻道曾是滴滴汽車電商整套產品的安身之所,包括頭條、車商城、汽車用品、社區和試駕五個版塊,但這個頻道的變化卻有種手起刀落的感覺:先是將頭條、車商城、汽車用品和社區四個頻道合并為圈子,而如今,圈子也消失了。
滴滴布局汽車電商要追溯到2015年12月,按照滴滴官方說法,汽車電商業務是其試駕業務的延伸。
2015年,滴滴出行宣布將在雙12通過試駕頻道向終端用戶賣車,正式開啟汽車電商之路。當時,奔馳和一汽豐田兩個品牌各有100輛車上架,定價較市場價低約4萬元。為了配合賣車,滴滴還推出了“1元”試駕,200輛車僅用了2小時10分鐘就一售而空。
滴滴把從試駕到買車看做一套交易閉環,認為試駕雖然低頻,但滴滴用戶基數大,有用試駕帶動汽車電商的機會,起碼試駕數據還比較客觀。根據官方數據,滴滴試駕功能上線2個月,累積訂單140萬,實際完成50~60萬單,后者被看做購車的潛在用戶。于是,滴滴宣布將在2016年1月底上線汽車電商平臺。
彼時業內存在很多質疑,在“賣車違背共享經濟”被滴滴否認后,仍有人認為試駕到賣車就滴滴而言是行不通的,并指出了三個主要理由:
(1)試駕和買車是兩種需求,試駕體驗再好也不足以推進消費決策。用戶買車注重更為專業的服務,如果滴滴不投入大量精力,很難與已經成熟的平臺競爭。
(2)想買車的用戶會試駕多種車型,而非一蹴而就,決策試駕和賣車之間的轉化率低。
(3)按照2016年1月的數據,滴滴試駕中與廠商和經銷商合作的車源較少,70%~80%來自車主,但試駕用戶希望嘗試的新上市車型與車主車型重合度有限。
當時小馬購車、好車駕到等類似模式企業的轉型,也是這些問題存在的佐證。但滴滴的汽車電商平臺還是如期上線了。
“想得明白,做起來難。”
滴滴出行副總裁朱磊表示,滴滴汽車電商與既有平臺不同,“當滴滴覆蓋購車人群60%的時候,會成為其它電商平臺的上游,通過海量數據精準分析出潛在購買人群,并將這種需求與其他電商、經銷商平臺結合,推出個性化推薦等更多的與汽車相關的服務,形成完整的購車生態。”
于是,頭條、汽車用品、社區等用于捕捉用戶行為、喜好的功能相繼上線,“天貓模式”的車商城也作為交易觸點出現在了試駕頻道中。
然而當時,阿里汽車、汽車之家這些巨頭,包括好買車、賣好車等創業企業都搶奪市場,甚至處于“大放血”的階段,作為滴滴的新業務,想要突圍也并不容易。
有汽車電商創始人告訴記者,滴滴進入市場是好事,證明了行業前景,但整個市場都不擔心滴滴會構成威脅,起碼暫時不會。一方面滴滴的電商模式相對保守,另一方面在出行市場沒有割據完成之前它沒有精力去搏擊一個新戰場,基本屬于“占坑原則”。“即便真的把精力放上來也無妨,汽車行業已經發展了近百年,里面藏著的故事也不是三言兩語能講完的。”上述人士自信補充道。
有汽車行業人士這樣形容滴滴的電商業務,“想得明白,做起來難”。因為汽車電商回歸零售本質要看貨源、推廣和交易。作為汽車電商的第一步,拿到有利潤空間的車源難到了滴滴。
上述人士告訴記者,汽車行業利益鏈根深蒂固,話語權掌握在主機廠。“都知道主機廠的車源有利潤空間,但主機廠更愿意把車交給能消化絕大部分產量的4S店,有穩定銷量才有資格和主機廠合作,滴滴只能合作供應商。”該人士表示,如果只能將著眼點轉向庫存車或平行進口車,利潤空間就寥寥無幾了。
與滴滴同期競爭汽車電商市場的企業玩法很多,而且優勢一般不容易復制。以神州買買車為例,由于自營汽車業務對新車的消化,神州可以作為有穩定銷量的電商平臺 “勾搭”主機廠,獲得更有利潤空間的車源。數據顯示,神州買買車在2016年雙11總訂單金額突破8億元,而銷量背后是神州已經布好的,比4S店更具地域優勢的線下服務店。
但其實,滴滴也明白線下服務的重要性。賣車之前,滴滴已經開始嘗試“后市場”,布局線下店——滴滴車主俱樂部,圍繞平臺業務服務、司機職業服務和車輛服務構建綜合平臺,覆蓋保養、維修、保險、電訊等,并計劃在俱樂部引入二手車交易、新車買賣等業務。只是,銷售人員、服務質量等一直是第三方企業布局線下的門檻。
為此,滴滴曾試圖直接合作銷售鏈條十分完善的4S店,更推出“到4S店免費”的打車服務,自己補貼來為4S店引流,并表示自己不可能大面積鋪設線下店,要和4S店互補合作,但之后也并沒有公布過相關的成績。
內憂外患之下選擇專注
收購優步中國、融資順利,慢慢布局電商業務,滴滴卻在2016年下半年陷入了一場煎熬。網約車新政給了滴滴當頭一棒,直接限制了它最適合盈利的項目——快車的體量。從掙扎著申請政策變更,到接受調整期限,滴滴的經歷是友商的看點,是它自己的痛,好在暫時挺了過來。
3月2日,滴滴拿到了《網絡預約出租車汽車經營許可證》,表示會結合自身優勢積極促進網約車行業健康發展,也會進一步探索通過創新實現網約車與出租車行業的融合發展。但此時,包括首汽、美團在內的新玩家正趁著政策明朗加入市場,滴滴可能還會面臨新一輪洗牌。
記者了解到,近日滴滴通過內部信的方式公布了2017年戰略,將“修煉內功、智慧交通、專車決勝、全球布局、洪流落地”作為五大關鍵詞,升級后公司分為兩大事業群、一個FT團隊(智慧交通)、多個事業部,兩大事業群包括快捷出行和品質出行事業群,此外還將新成立國際化事業部,但信中未提及汽車電商相關內容。
對于電商業務的“消失”,滴滴對外消息負責人給出的回應是“架構調整”。
柳青曾在移動互聯網大會中坦言,“滴滴的目標并不是要從3800萬出租車里面找市場,而是要挖掘私家車市場,就是今天如果你選擇買車、選擇開車的話,我們希望我們提供的服務能好到你放棄去買車、開車,因為在這么擁堵的城市里開車是沒有樂趣的。”
而創始人程維則用了一個更加直接的說法,認為傳統汽車產業被智能汽車顛覆只是時間問題,甚至大膽預測,無人駕駛在六年內即可實現。“那個時候為什么還要買車呢?買了也是無人駕駛,10年以后你買一輛車就像今天你買一匹馬一樣,會非常的奇怪。”
這些思想或許也是滴滴的汽車電商被暫時放棄的原因。不過,不論是無奈之舉,還是真的看清了趨勢,砍掉汽車電商的滴滴仍舊充滿斗志,從五大關鍵詞中就可以看出,滴滴將更專注地在出行領域做文章,但野心遠比解決出行問題更大。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
尋求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注明"轉載來源"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中研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
煩請聯系: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精彩推薦
圖片資訊
行業研究院
《2017-2022年版迷你冷熱箱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為中研1
《2017-2022年考試培訓項目商業計劃書》為中研普華公司B
"產業園區"是執行城市產業職能的重要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