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萊州灣明波海洋牧場,一個面積相當于足球場大小的大型圍網在海上成形。平臺面積相當于120多個標準游泳池,能容納16萬立方米水體,四周由固定在海底的172根鋼柱組成,每年可以養殖4500多噸海水魚。
山東萊州灣:漁業向深海挺進
在山東萊州灣明波海洋牧場,一個面積相當于足球場大小的大型圍網在海上成形。平臺面積相當于120多個標準游泳池,能容納16萬立方米水體,四周由固定在海底的172根鋼柱組成,每年可以養殖4500多噸海水魚。
“這個大型圍網設置了8個功能平臺,可實現自動投餌、生物量估算等自動化智能化管控,有力推動了公司漁業養殖由近海走向深海。”萊州市明波水產公司總經理李波介紹,大型圍網采用魚藻共生的立體生態養殖模式,在圍網不同層次養殖不同魚類,有效降低規模化養殖對環境造成的破壞。
我國海洋資源開發利用已取得巨大成就,但目前也面臨一些嚴峻的問題,如海洋災害頻繁、局部海域環境污染加劇、近海漁業資源衰竭等。尤其傳統漁業模式不斷遭受沖擊,陸地養殖受土地資源制約嚴重,淺海灘涂養殖環境超負荷,與沿海工業旅游爭海爭地矛盾突出,因此漁業向深海進軍成為必然趨勢。
在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中,煙臺創新了“海工+牧場”聯動模式,實現海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在全國率先建造首座半潛式、自升式海洋牧場多功能管理平臺、深遠海智能網箱和管樁大圍網,解決了深遠海開發不足、漁業裝備技術落后的難題,為全省乃至全國現代漁業向深遠海拓展積累經驗。
在中集來福士煙臺生產基地海洋牧場裝備現場,一座長60米、寬60米的四邊形鋼結構網箱即將完工,將投放長島大欽島附近海域使用。“這座網箱最大作業吃水30.5米,養殖體積6.4萬立方米,是國內首座深遠海智能化坐底式網箱,也是中集來福士推出的首座網箱產品,其主要功能為智能化漁業養殖兼休閑垂釣。”中集來福士總裁王建中告訴經濟日報記者。
“海洋牧場利用自然海洋環境、規模化漁業設施,在海上‘造田’,把人工放流的經濟海洋生物聚集起來,改變了以往單純捕撈、設施養殖為主的漁業生產方式;海洋牧場平臺就像深海中的‘驛站’,幫助漁民看護牧場。它和智能網箱組合成生態環保、智能高效的養殖模式,把海岸線讓出來,兼具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通過安裝在上面的傳感器,可實時觀測牧場狀況,實現‘透明海洋’;還能監測水文數據,形成海洋大數據平臺,為進一步開發海洋提供科學依據。”王建中說。
以油氣鉆探平臺為主導產品進入海工產業的中集來福士,近年來積極實施“油轉漁”戰略,研發出多功能海洋牧場平臺、智能深水網箱、休閑漁業綜合體和現代化漁船四大系列,為構建深遠海“養—捕—加”“海—島—陸”相結合的漁業生產模式提供技術支撐,為規模化、工業化的深藍漁業生產體系貢獻裝備力量。目前,中集來福士累計交付16座、在建6座海洋牧場平臺,覆蓋并滿足山東省黃海、渤海、黃河口等各類沿岸海域使用要求。同時,中集來福士還聯合中國海洋工程咨詢協會,承擔了《海洋工程裝備重點領域技術標準研究》課題。
在海洋牧場推廣中,煙臺用工業化思維改造提升傳統海洋牧場,全市累計投入海洋牧場建設財政資金10億元,帶動社會投資100億元,海洋牧場總面積從最初的幾萬畝迅速發展到近百萬畝,增長了近20倍,規模躍居全國之首。海洋牧場水產品年產量達60萬噸,綜合收入達300億元。
煙臺市海洋與漁業局主要負責人表示,下一步煙臺將聚焦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深海遠洋牧場平臺、高端郵輪游艇等重點領域,加快提升本地化配套能力,承擔起開發“藍色海洋,透明海洋,綠色海洋”的社會責任,著力建設國家軍民融合示范區,并建成全國領先的海工之城。
南京江寧打造生態漁業樣板區
養魚先養水,水好魚才肥。對于水產養殖戶來說,如何養水是一門技術活。
近日,在位于南京市江寧區湖熟街道的南京坤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養殖基地內,數百畝池塘的水被抽排一空,兩輛大型機械分別在進行清淤等工作。坤泰農業總經理姜偉介紹,這里正在進行池塘標準化改造工程,他們是江寧區的第一個示范點。此次改造是按照江寧區整體推進百畝以上連片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的要求,在設計理念、技術要求、生產流程上都有了很大創新,從池塘清淤開始,到進排水系統建設、凈化區建設、池塘生態護坡工程、電力設施工程等,每一個環節都有嚴格的技術標準。
坤泰農業本次改造的養殖池塘共計390畝,預計總體費用在560萬元左右,財政補貼60%,公司承擔40%,盡管要花費200多萬元,但姜偉覺得這筆錢花出去很值。“給魚兒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能帶來更高的養殖效益。”姜偉說,經過標準化改造后,池塘容積能擴大20%,畝產增加20%,病害減少三成以上,產量得以大幅提升;同時水質經過改善后,水產品品質更好,可以賣出更高的單價,經濟效益明顯。此次改造,也是坤泰農業為漁業轉型升級所做的準備工作,按照姜偉的設想,未來公司將利用大數據養魚,通過這次機會,可以把基礎設施全部建好。
與養殖戶注重經濟效益的落腳點不同,江寧區整體推進池塘標準化改造,是為了創造更好的生態效益。江寧區林業局水產科科長陳曉俊介紹,池塘里養魚,水體底部會積累較多的剩余餌料,水體易呈富營養化,對水質產生影響。因此,不僅要在養殖工藝上推行生態化養殖模式和技術,還必須對池塘進行標準化改造,對養殖尾水進行治理。“這次改造的核心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進水、排水系統分開;另一個是設置養殖尾水凈化區域,本質上是生態化改造。”根據坤泰農業的改造規劃,在390畝的改造區內,將設置兩處尾水凈化的專用池塘,共計42畝,通過對養殖尾水的沉淀、曝氣、過濾、生物凈化等手段,可以實現達標排放和循環利用。
在江寧區,包括坤泰農業在內的23個百畝以上養殖單位已經啟動了池塘標準化改造,實施面積達3690畝,總投資預計4750萬元,其中財政補助2800萬元,多數街道補貼比例達到60%。除了補貼力度大之外,江寧區對于改造工程還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陳曉俊介紹,前期組織了養殖戶和相關工作人員到浙江德清學習考察,改造前邀請江蘇淡水水產研究所對23個點做針對性設計,改造過程中委托生態環境部南京研究所對項目的施工進行跟蹤和驗收,確保工程質量和改造效果。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南京市推進百畝以上連片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是踐行‘兩山論’、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重要工程。”南京市農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江寧區今年率先啟動改造工程,積累了經驗,明年全市其他涉農區也將全面推進。根據規劃,近三年全市將實施改造的百畝以上連片養殖池塘面積為3.65萬畝,到2020年實現對未生態化改造的養殖池塘全部改造一遍的目標。
農業行業市場需求與發展前景如何?怎樣做價值投資?
專家免費咨詢答疑細分市場研究 可行性研究 商業計劃書 專項市場調研 兼并重組研究 IPO上市咨詢 產業園區規劃 十三五規劃
中研網 發現資訊的價值
研究院 掌握產業最新情報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冬季該如何養生?1.保溫防寒冬季氣溫低下,皮膚裸露部位極易凍傷,如手部、頭部、頸部等。其它如腳部也易受凍,因而應注,...
山東濟陽黃瓜大棚里走出致富帶頭人42歲的董作廷是山東濟陽曲堤鎮董家村有名的“能人”,也是出了名的“大忙人”,在種...
繼證監會11月初發布《關于完善上市公司股票停復牌制度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之后,時隔半月,滬深交易所同...
如果了解互聯網家裝的發展歷程,就會明白,互聯網家裝其實是移動互聯網大潮推動的必然結果。從本質上來看,互聯網家裝...
硝基肥有望改變肥料業格局近日,天脊集團2018化肥銷售工作年會暨硝基肥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廣州舉行。與會代表高度看好...
大學生干部身份的用處體現在哪?在體制內:干部身份與工資、職稱都掛鉤現在考公務員、事業編,只要考進體制內,就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