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信息系統是人類社會用于認識海洋、開發海洋、經略海洋的信息系統,它包含了海洋信息探測與采集、海洋信息傳播與組網、海洋信息處理與融合、海洋信息應用服務等方向。
海洋信息系統是人類社會用于認識海洋、開發海洋、經略海洋的信息系統,它包含了海洋信息探測與采集、海洋信息傳播與組網、海洋信息處理與融合、海洋信息應用服務等方向。
進入21世紀,新一代信息技術體系已經具備構建與人類所在物理空間相對應的虛擬空間的能力。憑借海洋物聯網獲取的與日俱增的海量數據,加上長期積累的各類歷史數據,通過以云計算平臺為支撐的工業大數據、社會大數據、科學大數據的分析處理,可在虛擬空間中構建海洋環境演變模型、海上設備運行模型、涉海人員活動模型。在此基礎上,利用大量實時真實數據驅動虛擬空間中的各類模型,可實現在虛擬海洋空間中模擬和預測實體海洋空間的發展變化情況。由此,一方面可利用模擬預測結果對實體海洋空間的活動和決策進行指導;另一方面可利用實體空間產生的大量數據促進虛擬空間的成長,提升模型的準確程度和預測能力。
目前,我國海洋信息化市場開發程度并不高,不過,在政策的統籌規劃下,未來市場的發展具有很大的想像空間,我們預計到2023年海洋信息化裝備的潛在市場空間達到1300億元。十八大以來,我國從根本上扭轉了重陸輕海、以陸定海的傳統觀念,破除了陸海統籌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協調了陸地發展與海洋發展的關系,把海洋事務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全局加以安排和部署。通過制定國家海洋戰略,實施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完善海洋法律法規體系,整合海上執法力量,初步建立了以生態系統為基礎的海洋綜合管理體制機制,實現了陸海資源的綜合開發和陸海經濟的一體化發展。“十三五”規劃中,國家明確提出發展海洋經濟。海洋信息化對海洋民生和海洋軍事有極大的需求也是重要和關鍵的技術,是近年來國家重點發展和關注的學科,在“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推動產業邁向高端水平”的宏觀戰略指導下,政府將加強海洋信息化重大建設工程,由此產生出巨大的市場供需。
根據中研研究院出版的《2021-2026年中國海洋信息產業深度分析與投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統計分析顯示:
一、中國海洋信息產業發展階段
中國海洋信息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主要動力來自于軍民兩端需求齊增長:1、國家政策確立海洋信息化發展地位;2、防務立體化,海底監測是重點加強方向;3、海洋經濟加快海底觀測網布局。
(1)國家政策確立海洋信息化發展地位
圖表:海洋信息化“1-3-4-1 ”發展體系
資料來源: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
頂層架構出臺,加強海洋信息化建設。2015年7月,系統院將海洋信息化的發展概括為融合四類裝備、增強三種能力、支撐國家海洋戰略的“1-3-4-1”信息化發展體系。2016年3月,國家海洋局在《國家海洋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提出,“加快海洋信息標準化建設,推進信息資源的統一管理和共享,依托國家電子政務網絡,整合改造海洋信息業務網。建設海洋環境與基礎地理信息服務平臺,以海域海島管理、生態環境保護、海洋防災減災、海洋經濟監測、基礎科學研究為主題,推進海洋管理與服務信息化工作。”
國家政策密集出臺,指引海洋信息化發展方向。我國海洋信息化具體包括智慧海洋、海洋觀測網、經濟示范城市等內容。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創新驅動發展”、“建設海洋強國”、“拓展藍色經濟空間”等戰略部署,政府出臺了多部政策,推動國內海洋信息化建設加速。
(2)防務立體化,海底監測是重點加強方向
水下監聽系統是美國國防信息網絡重要組成部分。從兩次世界大戰到冷戰,美國軍隊對建立和保持水下優勢極為重視,建立了固定式水聲監視系統。
“海龍”系統:布設于第一島鏈的千島群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菲律賓至巴布亞新幾內亞,并含沖繩、千島群島兩端;
“海蜘蛛”系統:從美國阿拉斯加沿阿留申群島向西布設至庫頁島以東,向南至夏威夷群島以南,覆蓋白令海和美國本土以西3000海里;
“巨人”系統:布設于太平洋中部北緯38度附近,西起日本以東,東至西經150度,與“海蜘蛛”系統相切,主要覆蓋太平洋中部。
美國持續建設海底監視系統,加強對潛艇的監測。2008年和2012年,美國又分別在宮古海峽、臺灣島、經巴士海峽至菲律賓之間海域建成水下監視系統,加強了對第一島鏈海峽、水道的水下警戒。這些固定式水聲監視系統與美軍反潛飛機、攻擊型核潛艇和水面艦艇一道能對各主要海峽、通道實施實時監控。
周邊國家先進潛艇陸續服役加大解放軍反潛壓力,建立海底觀測網構建立體反潛系統。美國在亞太地區長期駐有攻擊型核潛艇,日本的“蒼龍級”、越南和印度的“基洛級”潛艇陸續服役,解放軍反潛壓力加大,建立“天-空-海-潛”立體反潛網絡迫在眉睫。中國計劃投資20億元在東海和南海分別建立大規模水下觀測系統,以獲取海洋環境和海底活動的實時信息。軍用海洋觀測網絡建設是剛性需求,將極大地刺激海洋信息產業發展。
(3)海洋經濟加快海底觀測網布局
海底觀測網是軍民融合的典型應用。“智慧海洋”工程分為感知層、傳輸層、網絡空間層、應用層四大層面,是“海洋工業化+海洋信息化”的有機結合,也是“互聯網+”模式和軍民融合在海洋領域的典型應用。海洋觀測網是“智慧海洋”工程中感知層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在環境、位置、狀態感知方面提供基礎數據的重任,軍民兩用,是海洋軍事、海洋管控、海洋開發重要支持系統。
圖表:智慧海洋工程體系構架圖
資料來源: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
發達國家積極建設民用海底監測網。發達國家各大海底監測網主要用于民用和科研領域,也有部分信息可供軍方參考。其中,加拿大的NEPTUNE和VENUS由維多利亞大學和ONC共同建立和管理,主要從各大基金會獲取贊助經費,并對外無償提供數據,以此吸引全球的科研機構與之合作并展開數據資源共享;美國的OOI和MARS也以類似的方式運營。
海洋第三產業迅速發展,海洋信息產業發展空間廣闊。海洋監測和勘測行業隸屬于海洋第三產業中的海洋信息、技術服務行業。隨著“十一五”、“十二五”計劃和《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的順利實施,海洋第三產業已成為我國海洋經濟的支柱,海洋產業結構逐漸演變為“三、二、一”(2015年一、二、三產業比為5.1:42.5:52.4)的合理順序結構類型,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差距(美國海洋產業結構一、二、三產業之比2.0:29.2:68.8),海洋信息產業發展空間廣闊。
大力推動海洋產業快速發展,加快海底監測網的布局。“十三五”期間,財政部、國家海洋局選取8個城市開展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工作,推進產業鏈協同創新和產業孵化集聚創新,支持海洋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形成各具特色和優勢的產業鏈,構形成結構、速度、質量、效益協調統一的海洋經濟良性發展格局。這對海底監測網的性能和規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將加快海底監測網的布局。
圖表:海洋經濟示范城市區域、產業及資金來源
資料來源: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
想要了解更多海洋信息行業詳細分析,請點擊查看中研研究院出版的《2021-2026年中國海洋信息產業深度分析與投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
關注公眾號
免費獲取更多報告節選
免費咨詢行業專家
2021-2026年中國海洋信息產業深度分析與投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
當前,我國國家安全與發展對海洋的依賴越來越強,來自海洋權益、安全等方面的威脅與挑戰也越來越大,海洋已成為國家生存與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同時也對海洋信息產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更...
查看詳情
新冠疫苗具有抗癌功效?張文宏辟謠新冠疫苗具有抗癌功效?看看張文宏對此是怎么回應?新冠疫苗不具備抗癌作用,這種現象1...
消防技術行業現狀當前,消防技術服務供給的市場化程度不足。價格機制、供需調節機制、競爭機制、自主選擇機制發育不完...
中國專家推動砒霜成為治療白血病靶向藥物中國醫學專家研究發現,通過創新劑型的高效遞送,有望實現砒霜(三氧化二砷)...
全國共有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52.9萬個據民政部消息,截至目前,全國26個省(區、市)完成村(居)民委員會換屆工作。...
中藥配方顆粒市場規模在新冠疫情的防治中,中藥配方顆粒被廣泛運用,療效得到進一步認可。中藥配方顆粒市場已形成群雄...
中國糧油加工行業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糧油工業是我國重要的加工行業,糧油加工主要包括糧食的儲存以及植物油的加工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