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0年底,全國綠色有機地標農產品獲證單位超過2.3萬家,產品總數超過5萬個,比“十二五”末分別增長了93%和72%,年均分別增長14%和11%,每年向社會提供產品總量超過2億噸。
有機農產品是根據有機農業原則和有機農產品生產方式及標準生產、加工出來的,并通過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證的農產品。有機農業的原則是,在農業能量的封閉循環狀態下生產,全部過程都利用農業資源,而不是利用農業以外的能源(化肥、農藥、生產調節劑和添加劑等)影響和改變農業的能量循環。有機農業生產方式是利用動物、植物、微生物和土壤4種生產因素的有效循環,不打破生物循環鏈的生產方式。
“十三五”時期全國綠色有機地標農產品工作發展速度全面加快,總量規模迅速擴大。截至2020年底,全國綠色有機地標農產品獲證單位超過2.3萬家,產品總數超過5萬個,比“十二五”末分別增長了93%和72%,年均分別增長14%和11%,每年向社會提供產品總量超過2億噸。
綠色食品標準達141項,制定綠色食品生產操作規程212項,有機農產品生產操作規程7項。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總數達到808個,面積超過2億畝。2020年綠色食品銷售額超過5000億元,出口額超過36億美元。支持貧困地區發展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16740個,建設生產基地82個。
2009-2018年,綠色食品生產比常規生產氮肥使用和化學農藥使用分別減少39%和60%,10年累計減少氮肥使用670萬噸、化學農藥使用54.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003萬噸,累積創造生態系統服務價值6.3萬億元。
“十四五”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農業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以下簡稱綠色有機地標農產品)發展面臨難得的機遇。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準確把握新形勢新要求,凝心聚力發展綠色有機地標農產品,對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十四五”時期,發展綠色有機地標農產品的主要思路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等重要指示精神,堅持圍繞國之大者抓主抓重,圍繞中央部署落細落小,按照新階段農業農村工作“保供固安全,振興暢循環”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強監管保安全,提品質增效益”的工作定位,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穩發展優供給,強品牌增效益”為主線,以統籌推進農業生產和產品兩個“三品一標”為路徑,堅持“守底線”“拉高線”并舉,保安全和提品質同步推,統籌發展規模、質量、速度和效益,不斷提高農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隨著生活水平和健康觀念的提升,消費者對農產品逐漸從數量需求轉向注重質量和安全方面。特別是我國近年來食品安全事故不斷發生,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越來越關注,有機農產品市場發展逐步由生產推動轉向由需求推動。由于有機農產品生產成本依然偏高,影響了有機農產品市場的進一步發展。但是,擴大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對于促進中國有機農業發展和擴大內需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整體來看,有機農產品各細分市場的競爭比較充分。但是出現了一些知名品牌,比如五常大米,高端有機水果品牌“百果園”等。但是這些品牌的市場占有率依然較低。整個市場的競爭比較充分。
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農產品的出口會受到綠色非貿易壁壘的限制,有機食品的發展能與國際接軌,可以開拓國際市場。同時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環境意識的增強,有機食品的國內市場在近幾年內將有較大發展,因此有機食品在國內外都會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想了解更多有機農產品行業研究具體分析,可點擊中研產業研究院《2022-2027年中國有機農產品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研究報告》
關注公眾號
免費獲取更多報告節選
免費咨詢行業專家
2022-2027年中國有機農產品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研究報告
有機農產品是根據有機農業原則和有機農產品生產方式及標準生產、加工出來的,并通過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證的農產品。有機農業的原則是,在農業能量的封閉循環狀態下生產,全部過程都利用農業資源...
查看詳情
在新基建的風口下,我國云服務步入發展快車道。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披露的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經濟穩步回升,云計算...
經濟開發區發展如何 經濟開發區未來發展方向分析目前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也是我國政府擴大改革、進行...
絲綢產業發展如何 絲綢樣本企業銷售額分析我國是絲綢發祥地,也是全球最大的蠶桑絲綢生產、出口國。近年來,絲綢產業...
未來智慧倉儲存市場需求分析 智慧倉儲加快實體經濟發展據悉,智慧倉儲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此外,隨著物流成...
大米進出口數據分析根據海關總署發出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至9月份,我國糧食進口總量達到1.28億萬噸,其中,玉米進口...
國內已形成六大汽車產業集聚區近年來,我國汽車工業快速發展,國內已形成六大汽車產業集聚區,分別在長三角集群、珠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