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又稱為傳統文化,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也泛指一個民族、地區中集居的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是在普通人民群眾(相對于官方)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質的東西,民俗及民眾的日常生活。
民俗文化,又稱為傳統文化,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也泛指一個民族、地區中集居的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是在普通人民群眾(相對于官方)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質的東西,民俗及民眾的日常生活。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界定,是近幾年學術界頗有爭議的問題。以往這個問題似乎并沒有多少疑義,不是問題。因為在此之前,中國民俗學界或民間文化界一直在使用“民俗”、“民俗文化”、“民間文化”、“民族民間文化”等概念。突然出現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術名稱,而且這一名詞變得十分時髦,許多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紛紛改名,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有的提出要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學科等。
盡管國內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護民俗文化,但仍主要集中于非物質文化保護國家制度的確立與學術界發起的“救亡圖存”式的田野調查工作,而對于民俗文化的產業化開發及其在整體文化產業結構中的轉化機制等方面的研究則明顯不足。老藝人人衰藝絕、老作坊推倒碾碎、老工藝失傳摻假等現狀層出不窮,即便是幸存的年畫、皮影、剪紙等經典民間民俗文化藝術,也已日漸衰落。
我國所開發的文化產業,多是針對自然與歷史文化遺產、傳媒文化、時尚文化而進行,以鄉土社會為主要陣地的民俗文化尚未引起足夠重視。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民俗文化產業在全國各地興起,早已超出傳統意義上的展演制銷模式以及“文藝搭臺,經貿唱戲”的簡單框架,初步顯現出一定的規模化發展與自覺性追求。
傳統的村莊共同體,基本上都是依靠一條條民俗建立起的鄉村道德體系,自主化解社會矛盾。隨著農村市場化轉型,傳統民俗逐漸失去傳承,農村文化供給不足。長此以往,鄉村道德體系必然土崩瓦解。而動輒通過行政、法律等手段的介入,或是依靠鄉村自身調節,并不能從根本上弱化矛盾。想要改變這種現象,需要重建積極向上的新鄉村民俗,規范社會風氣,打造健康、良性的基層自治體系。
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構建新興民俗文化。今年9月30號,蘇州市倡議全市人民參與“國慶吃面、國泰民安”新民俗,組織慰問醫護人員、環衛工人、交警、消防員等一線工作人員及敬老院、低保戶等弱勢群體,在同吃國慶面的過程中,感受來之不易的幸福,共同慶祝祖國繁榮昌盛。
傳統民俗雖然具有豐厚的文化積淀,但在市場化環境的壓縮下,民俗活動和獨立發展的民間藝術團隊無奈被迫轉型。在官莊鎮,皮影戲和花鼓戲便是如此。科學引導,強化規范,培育正向價值觀念。城市文化產品往往與現代媒介相匹配,更適應工業化和商業化,更具有傳播效應。
了解更多行業詳情,可以點擊查閱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2-2027年中國民俗文化行業現狀與發展趨勢及前景預測報告》。
關注公眾號
免費獲取更多報告節選
免費咨詢行業專家
2022-2027年中國民俗文化行業現狀與發展趨勢及前景預測報告
民俗文化,又稱為傳統文化,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也泛指一個民族、地區中集居的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是在普通人民群眾(相對于官方)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
查看詳情
2020年12月24日,《汽車事件數據記錄系統》國家標準正式發布,將于2022年1月1日實施。《汽車事件數據記錄系統》規定了...
當前,我國區塊鏈技術應用現狀如何?區塊鏈無疑是時下熱門的技術之一,區塊鏈技術應用已延伸到數字金融、物聯網、智能2...
工信部原材料司將試點開展綠色建材下鄉活動據工信部消息,12月29日,原材料工業司在北京組織召開綠色建材下鄉活動硏討...
北部灣港集裝箱吞吐量首次突破600萬標箱近期,廣西北部灣港抓住RCEP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帶來的良好機遇,大力優化1...
擴大納稅信用修復范圍《國家稅務總局關于納稅信用評價與修復有關事項的公告》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新增了對嚴重失信...
隨著社交媒體渠道等在線平臺的興起,可以成為即時產品反饋的渠道,領先的OEM廠商認識到客戶對產品和服務開發的影響越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