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響應國家號召,各省市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業發展,如江西省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完善政策法規。進一步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制度,適時修訂《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推動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所在設區市開
近年來,為了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業發展,我國陸續發布了許多政策,如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機融入景區、度假區,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景區。鼓勵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文藝創作和文創設計,提高品質和文化內涵。
為了響應國家號召,各省市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業發展,如江西省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完善政策法規。進一步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制度,適時修訂《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推動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所在設區市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立法工作。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法教育,做好法律法規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建立《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執法檢查機制。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保護,維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合法權益。
據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0-2025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業發展深度調研與投資趨勢預測研究報告》顯示: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報告》顯示,僅對中國非遺產品產業的核心層進行相應的規模分析,據預估統計,2018年中國非遺產業規模保守估計為1.4萬億元。
我國非遺資源豐富,截至2018年年底,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的項目已達40個,是目前世界上擁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國務院分別在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了四批代表名錄,共包含1372個國家級項目。豐富而多元的資源為非遺旅游產業打造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2019年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見》。該意見明確指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是完善產權保護制度最重要的內容,也是提高我國經濟競爭力的最大激勵。要完善新業態新領域保護制度,持續優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保護環境,研究制定傳統文化、傳統知識等領域保護辦法,加強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我國傳統文化、傳統知識的知識產權保護春天已經到來,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是我國傳統文化、傳統知識等領域的優秀和精華所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知識產權保護更是響應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實踐。
我國非遺及其產業發展已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在更高水平上推進我國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國非遺的傳承發展到了一個重要的時期,面臨三大問題:
一、是要客觀系統地認識中國非遺發展的內在規律,認真解決好非遺發展過程中的搶救、保護、利用與發展的關系;
二、是必須站在一個更高的看點上,全面系統地認識中國非遺發展的戰略意義與地位;
三、是必須解放思想,從系統性資源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等方面推進中國非遺發展的未來格局。
產業化發展可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協同發展、相輔相成的良性循環。非遺文化產品興趣點、傳播性等優勢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構筑完善的非遺發展產業鏈,利用產業化平臺提升非遺產品的穩定性和標準化,樹立品牌意識,在傳承和創新的同時推動非遺文化事業的發展。在實現生產標準化的基礎上走向資產證券化是非遺文化產業化的目標之一,事業合伙人制,企業作為平臺,解決非遺資金、技術、人才、資源、市場、股權的瓶頸問題,讓非遺傳承人與企業成為利益共同體,使手中的技藝走向市場成為可能。同時合伙人制的企業化管理也使得非遺產品進行資產化轉換、證券化運作,最終達到一個文化與物質共贏的狀態。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往往要通過物質轉化來實現。文化資源產業化,是文化產業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非遺文化的傳承發展需要依托各類型的市場主體。深挖非遺文化的市場價值,實現非遺作品到商品再到資產的轉化,使“文化資源”變成“文化資產”,從而傳承非遺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可使資本迅速覆蓋非遺領域的方方面面,在占領優勢資源的同時,綜合運用資本工具促進非遺項目更加專業、精準、高效的發展,可以有效地平衡利益和文化保護之間的關系。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和傳承,是傳承人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相融合,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過程。文化數字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火起來的重要途徑。利用數字化推廣非遺,推動非遺產業化進程。讓人們通過數字化技術了解民族歷史,喜愛民族文化自發地加入到非遺的傳承與傳播中,已成為新時代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鍵所在。例如,抖音推出“非遺合伙人計劃”、快手發布“非遺帶頭人計劃”就是借助數字科技和平臺對非遺的產業化推廣。
未來行業市場投資前景如何?想要了解更多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0-2025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業發展深度調研與投資趨勢預測研究報告》。
關注公眾號
免費獲取更多報告節選
免費咨詢行業專家
2022-2027年民辦教育產業深度調研及未來發展現狀趨勢預測報告
民辦教育,又名私立教育,是相對于公辦教育、公立教育的教育形式,指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面向社會舉辦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活動。民辦教育發展方向要把握住...
查看詳情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明中國未來發展方向二十大報告亦頗受外界關注。新加坡《聯合早報》、韓聯社等多家外媒對報告中“中國...
綠色食品行業現狀如何?“綠色食品”是無污染食品,是指無污染、無毒、安全、優質的食品。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可分...
兒童劇本殺興起:多為教培人轉型近日,一種新興的兒童教育娛樂方式——兒童劇本殺進入大眾視線。隨著“雙減”政策的施...
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16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習近平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
Meta元宇宙平臺用戶數量遠不及目標據了解,Meta面向消費者推出的元宇宙平臺Horizon Worlds自去年上線以來,其用戶數M...
寶馬將把mini電動車型生產線遷至中國據《泰晤士報》報道,寶馬集團將停止在英國牛津工廠生產MINI電動車型,并將在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