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我國健身器材產業發展起步較晚。在國內,高端健身器材市場主要由必確、愛康、力健等國際品牌占領,國內企業如舒華體育、喬山、金陵體育等主要布局中低端健身器材市場。
全國健身會員達到7513萬人,相比2020年增長了6.89%,健身人口滲透率也從2017年的3.46%增長至2021年的5.37%,健身會員和健身人口滲透率呈現連續五年增長的態勢。
伴隨著健身意識的普及和后疫情時代居家健身需求的增加,健身器材需求呈爆發式增長,加之建設體育強國政策的發布,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應用推廣,健身器材行業迎來了新一輪的發展黃金期。
體育用品行業的發展推動了各小類和分支市場的增長,健身器材作為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制造行業的一部分,其消費市場隨著體育用品產業市場的增長逐步擴大。
自“全民健身”的理念提出和推廣后,越來越多群眾將體育健身作為一種全新的健康生活方式。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人們對健康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此后,全民健身、科學健身的社會氛圍愈加濃厚。
在人民網“人民愛健身”科學健身指導服務平臺發布的《2022國民健身趨勢報告》中提到,近年來,我國7歲及以上年齡人群中,每周至少參加1次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為67.5%,較2014年調研增長18.5%。以一周作為觀察周期,有意識主動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每周平均健身2.52天,每周平均健身累計時長為99分鐘—120分鐘。
激活體育器材產業發展活力。據悉,我國健身器材產業發展起步較晚。在國內,高端健身器材市場主要由必確、愛康、力健等國際品牌占領,國內企業如舒華體育、喬山、金陵體育等主要布局中低端健身器材市場。
我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和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但這也意味著我國健身市場未來增長空間廣闊,健身器材的需求將隨健身市場的擴大而增長。特別是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覺醒,健身人群逐漸增多,健身器材產業內驅力必然不斷提升。
國內健身器材政府采購規模呈上漲趨勢
過去的2022年,疫情仍在持續,全球經濟復蘇動力不足,外需市場下行讓行業受到較大沖擊。羅杰透露,聯合會走訪了解到,個別企業外銷下降為原來的1/3,但疫情三年來看,國內體育制造業受到的沖擊整體可控。
據聯合會統計,2021年末我國42家體育產業上市公司總市值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較上年漲幅超過30%,為行業在不確定的大環境中確立了信心。而2022年初冬奧會、年末世界杯對大眾體育熱情的帶動,無疑也是大的利好。與此同時,基于新一代消費群體對于中國文化IP和國貨品質的認可和自信,“運動國潮”顯示出強勁動力,安踏首次超越耐克躍居大陸市場份額第一。今年“雙十一”,在天貓平臺102個首小時成交額過億的品牌中,國貨品牌占比過半,且大多數較去年都有著明顯的業績增長。各種數據表明,運動國潮的長期價值依舊穩定。
“中國體育用品企業的韌性很強,在出口下降的情況下,很多企業轉而開拓國內市場,挖掘潛在需求的能力大幅增強。”羅杰認為,這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擴大內需的要求是一致的。
去年異軍突起的飛盤、露營、騎行、陸沖等網紅“小眾”運動,值得關注。這說明體育消費并沒有因疫情而消失,只是發生了場景的轉移。這既是新的商機,也說明國內體育消費新需求還有待深入挖掘。
此外,聯合會持續觀測發現,全年體育政府采購規模呈上漲趨勢,多來源于體育和教育系統,農村體育設施、體育公園、健身步道采購項目有所增多,展現出政府在加大投入、拉動內需上的部署。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2023-2028年中國訓練健身器材行業發展現狀分析及投資前景研究報告》顯示:
從國家倡導到政策支持,從環境優化到模式創新,從文化滲透到平臺搭建,種種利好因素都不斷推動健身器材產業穩步發展。
杭州第19屆亞運會日漸臨近,大型體育賽事的經濟效應正逐漸顯現。在浙江義烏,來自亞洲各地的體育用品訂單再次“擠爆”這個全球知名的小商品市場。義烏海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5月,義烏出口體育用品28.5億元,同比增長15.6%。
原本7月和8月是銷售淡季,但在亞運會和去年世界杯余熱的帶動下,體育用品市場出現淡季不淡,銷售旺盛的局面。
杭州亞運會等世界矚目的大型賽事正在亞洲各國掀起“體育熱”,帶動民間賽事活動興起。受此影響,義烏商家接到的亞洲客戶的訂單數量激增。吳曉明稱,他們的訂單主要來自東南亞、韓國、日本等市場。“我們在亞洲各地本身就積累了一定的客戶資源,現在亞運會的氛圍更帶動了體育產品的銷售。”吳曉明認為,這得益于義烏在全球小商品市場中的地位和口碑。
2023年將舉辦杭州亞運會和成都大運會,ATP上海大師賽也會如期上演。國內賽事中,除中超、CBA等聯賽將正常化外,最為熱鬧的無疑將是擁有大量人口的路跑。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數百場馬拉松計劃回歸。
考慮到疫情帶來的提高免疫力的共識,三年來大眾被疫情打斷的運動熱情,有望全面爆發。
國家體育總局提出,“十四五”期間要新建、改擴建1000個以上體育公園,同時加強全民健身器材配建管理,各地都承接了不少任務。體育基礎設施建設溢出效應強,也會拉動不少相關產業。
我國健身器材行業市場規模達546.5億元,同比增長15%;健身器材制造行業完成營業收入478.42億元,同比增長21.06%,利潤總額24.19億元,同比增長12.25%。
據統計,我國健身器材相關企業主要分布在山東省、浙江省、廣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河南省、河北省、四川省、安徽省和湖南省地區。其中,山東省健身器材相關企業分布最多,健身器材相關企業數為112190家。
健身器材生產所需原材料種類眾多,作為“中國五金機械產業城”,山東省寧津縣擁有強大的工業基礎,工業經濟覆蓋了33個工業大類,發展健身器材產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寧津健身器材產業衍生于五金機械產業,起步于2001年,依托完整的五金產業鏈,當地深耕健身器材產業二十余年,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家庭作坊到智能化規模生產、從照訂單生產到自主研發設計、從OEM貼牌代加工到OBM自有品牌生產的大跨越。
為加快健身器材產業發展,提升品牌形象,寧津縣聚焦產業集群優化,完善產業鏈條,依托邁寶赫、寶德龍、羅賽羅德等寶德“鏈主”企業,帶動健身器材產業集群集聚發展,形成了從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到市場營銷、售后服務的全產業鏈,力量器械、跑步機這些商用健身器械和家用健身器械的十幾個系列300多個品種的相關產品這里都能生產。2016年,寧津獲得“中國健身器材生產基地”稱號,當年的健身器材產業整體規模就達到了300億元的體量;并成功入選2022年度山東省特色產業集群,“寧津制造”已經成為健身器材產業的代名詞。
《2023-2028年中國訓練健身器材行業發展現狀分析及投資前景研究報告》由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本報告對該行業的供需狀況、發展現狀、行業發展變化等進行了分析,重點分析了行業的發展現狀、如何面對行業的發展挑戰、行業的發展建議、行業競爭力,以及行業的投資分析和趨勢預測等等。報告還綜合了行業的整體發展動態,對行業在產品方面提供了參考建議和具體解決辦法。
關注公眾號
免費獲取更多報告節選
免費咨詢行業專家
2023-2028年中國訓練健身器材行業發展現狀分析及投資前景研究報告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體育產業統計分類(2019)》,體育用品行業包括體育用品及器材制造、運動車船及航空運動器材制造、體育用相關材料制造、體育相關用品和設備制造4小類,其中體育用品及器7...
查看詳情
國家醫保局:及時將符合條件的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納入醫保從國家醫保局獲悉,及時將符合條件的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
核電概念股震蕩反彈 融發核電漲停2023年7月24日,融發核電漲停,中核科技漲超5%,國瑞科技、江蘇神通、盾安環境、蘭...
智能手機品牌正專注于使快速充電技術負擔得起,正在將快速充電技術嵌入到其中低端機型中,作為差異化競爭因素。手機快...
近日,華潤怡寶飲料(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潤怡寶”)發布了2022年ESG報告。作為國內瓶裝水頭部企業,在飲料2...
永輝超市預計2023年上半年實現歸母凈利潤3.9億元永輝超市發布2023年半年度業績預盈公告,預計2023年上半年實現歸母凈3...
越野車行業市場到底怎樣?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和城市新中產,開始渴望從線上走到線下,自駕游成為最炙手可熱的出1...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