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了解海水淡化行業的內外部環境、行業發展現狀、產業鏈發展狀況、市場供需、競爭格局、標桿企業、發展趨勢、機會風險、發展策略與投資建議等進行了分析……我們研究院撰寫的《2023-2027年中國海水淡化行業全景調研與發展戰略研究咨詢報告》。重點分析了我國海水
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脫鹽生產淡水,是實現水資源利用的開源增量技術,可以增加淡水總量,且不受時空和氣候影響,可以保障沿海居民飲用水和工業鍋爐補水等穩定供水。從海水中取得淡水的過程稱作海水淡化。所用的海水淡化方法有海水凍結法、電滲析法、蒸餾法、反滲透法、以及碳酸銨離子交換法,應用反滲透膜法及蒸餾法是市場中的主流。
海水淡化屬于海水綜合利用的一部分,海水綜合利用主要包括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化學元素利用三個方面。
隨著淡水資源的緊缺,世界各國爭相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目前中東國家中的沙特、以色列等國家70%的淡水資源來源于海水淡化,美國、韓國等也積極發展海水淡化產業。
如果你想了解海水淡化行業的內外部環境、行業發展現狀、產業鏈發展狀況、市場供需、競爭格局、標桿企業、發展趨勢、機會風險、發展策略與投資建議等進行了分析……我們研究院撰寫的《2023-2027年中國海水淡化行業全景調研與發展戰略研究咨詢報告》。重點分析了我國海水淡化行業將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對海水淡化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及前景作出審慎分析與預測。
海水淡化上中下游產業鏈條長,涉及領域廣,不僅可培育海水淡化裝備制造業,成為海洋經濟新的增長點;還可帶動周邊地區機械、化工、材料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產業集聚效應。
海水淡化產業鏈上游主要是海水淡化設備制造,包括膜及高分子材料、高壓泵、能量回收裝置等;中游則為開展海水淡化工程設計、咨詢、服務的企業;海水淡化的下游應用主要在市政供水、工業用水等領域。
我國是13個貧水國之一,人均淡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的1/4,作為確保我國淡水資源的一項戰略措施,海水淡化產業將會得到蓬勃發展。
202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海水淡化利用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明確了“十四五”期間海水淡化利用的總體要求和具體目標,從推進海水淡化規模化利用、提升科技創新和產業化水平、完善政策標準體系、保障措施等方面作出了部署安排。
2022年,國家發改委、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等部門協調推進海水淡化規模化利用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海水淡化作為重要內容被納入《關于加快推進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關于推進用水權改革的指導意見》《工業水效提升行動計劃》和《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2022年版)》中。
天津、山東、海南、青島等沿海省市結合地方實際,研究出臺了有關促進海水淡化產業發展的地方性法規、實施方案、獎補政策,鼓勵促進當地海水淡化產業發展,海水淡化在沿海供水保障體系中的作用進一步增強。
傳統的海水淡化技術存在諸如淡化成本較高、能量消耗巨大、“碳排放”得不到有效控制等弊端。這些因素限制了海水淡化產業的發展和推廣。經過多年的實踐,我國海水淡化技術不斷成熟,成本已大幅降低,光伏等優勢產業與海水淡化技術相結合,使得直接利用太陽能加熱海水進行高效淡化處理成為可能。
2022年海水冷卻用水量1770.47億噸,其中,遼寧、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年海水冷卻用水量超過百億噸。
2022年全國現有海水淡化工程150個,工程規模日均2357048噸,日均比2021年增加了500615噸,為中國迄今為止新增海水淡化工程規模最大的一年。全國海水淡化工程分布在遼寧、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10個沿海省(區)市。海水淡化水的主要用途以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為主。
海水淡化上中下游產業鏈條長,涉及領域廣,不僅可培育海水淡化裝備制造業,成為海洋經濟新的增長點;還可帶動周邊地區機械、化工、材料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產業集聚效應。
海水淡化技術在過去幾十年中得到了快速發展,不斷提高了淡化效率和降低了成本。傳統的海水淡化方法主要包括熱蒸發和逆滲透兩種,而近年來,新型的海水淡化技術如壓力蒸發、蒸發冷凝和電化學脫鹽等也得到了廣泛應用。這些新技術的應用使得海水淡化更加高效、節能和環保,進一步推動了海水淡化行業的發展。
我國近年來積極發展海水淡化產業,通過興建海水淡化規模化應用基地、將淡化水接入市政管網等舉措,有效地補充了淡水資源。如山東省青島市建成海水淡化廠,總規模超過每日30萬立方米,主城區居民生活用水近十分之一來自淡化海水。唐山海港海水淡化項目建成,以5萬噸/日的海水淡化項目正式向用戶供水。
我國海水淡化主要用在工業領域,其次用在市政領域。我國海水淡化所產生的淡化水64%用于工業領域,其中36%用于電力、12.5%用于石油和化工、9.8%用于鋼鐵、其余5.7%用于其他高耗水工業領域;市政供水規模相對較小,占海水淡化總規模的36%。
報告指出,全國海水淡化工程分布在遼寧、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10個沿海省(區)市。海水淡化水的主要用途以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為主。沿海電力、鋼鐵、石化等行業海水冷卻用水量略有減少。2022年海水冷卻用水量1770.47億噸,比2021年減少了4.6億噸,遼寧、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年海水冷卻用水量超過百億噸。
202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協調推進海水淡化規模化利用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海水淡化作為重要內容被納入多項指導意見和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天津、山東、海南、青島等沿海省市結合地方實際,研究出臺了有關促進海水淡化產業發展的地方性法規、實施方案、獎補政策,鼓勵促進當地海水淡化產業發展,海水淡化在沿海供水保障體系中的作用進一步增強。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海水淡化行業在建工程有天津南港工業區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一體化(30萬噸示范)項目、“綠電制綠水”綜合能源示范項目等,在建項目均采用反滲透工藝,前瞻初步統計,中國海水淡化在建工程建成后將增加中國海水淡化工程規模54萬噸/日以上。
海水淡化行業市場機遇分析
我國是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發展海水淡化技術,開發利用海水資源,是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我國沿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在國家高度重視及支持下,我國海水淡化經歷了從無到有、逐步壯大的發展歷程。目前,海水淡化政策體系逐步完善,自主技術基本成熟,產業初具規模。
海水淡化產業上游設備制造商主要有海亮股份、津膜科技、雙良節能等企業;中游對海水淡化工程提供設計、咨詢等服務的企業有巴安水務、碧水源、江南水務等企業,同時還有上海電氣、中國能建等海水淡化工程建設企業;下游主要應用在市政供水、核電和電力等工業領域。
從企業區域分布來看,我國海水淡化上市企業較多的省份包括北京、江蘇、上海、浙江等,均為制造業較為發達,且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此外,由于上游海水淡化設備制造和海水淡化后續的金屬再利用環節還具有資源密集型特征,因此在西部地區的陜西、貴州等也有均有上市企業分布。
隨著全球人口的增長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對淡水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然而,淡水資源卻相對有限,其中只有約2.5%的水是可供人類直接使用的淡水。而海水淡化技術可以有效地將海水轉化為淡水,因此在緩解淡水短缺問題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據市場研究公司的數據顯示,海水淡化市場規模在過去幾年中呈現出穩定增長的趨勢,預計未來幾年將繼續擴大。
隨著海水淡化產業的發展,相關上下游產業也將迎來發展機遇。投資者可以關注海水淡化設備、海水淡化膜、海水淡化化學品等相關產業鏈,以及水處理、環保、新能源等相關領域的上市公司。同時,關注政策支持和地方產業規劃,把握海水淡化產業的投資機會。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7年中國海水淡化行業全景調研與發展戰略研究咨詢報告》。
關注公眾號
免費獲取更多報告節選
免費咨詢行業專家
2023-2027年中國海水淡化行業全景調研與發展戰略研究咨詢報告
隨著淡水資源的緊缺,世界各國爭相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目前中東國家中的沙特、以色列等國家70%的淡水資源來源于海水淡化,美國、韓國等也積極發展海水淡化產業。海水淡化,就是利用海水脫鹽生產...
查看詳情
隨著人們對幼兒教育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早教行業也越來越受到關注。雖然目前國內早教行業發展還不夠成熟,但是隨著人...
移動式警務工作站是集駕駛、會議、辦公、休息、實時監控、戶外廣播、圖文宣傳、現場接警快捷處理于一體的綜合警務方艙...
中秋、國慶雙節長假,無論是出門旅行,還是宅家休息,零食是很多家庭必不可少的假日休閑物品。薯片、餅干、果脯、豆干...
包裝是指為在流通過程中保護產品,方便儲運,促進銷售,按一定的技術方法所用的容器、材料和輔助物等的總體名稱。2021...
圍繞《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的落實落地,我國將于近期出臺相關配套政策舉措,推動《意見》落地見效。這是...
中國是全球海鮮消費量最大的國家之一,也是海產進出口大國。海鮮行業的增長率在10%至30%之間,目前處于成長期,但市...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