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汽車行業形勢逐漸好轉,行業經濟效益持續向好,創造出令人矚目的業績,推動汽車行業實現了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成為拉動工業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高盛預測2025-2026年全球汽車銷量將溫和上升
3月12日,高盛發布最新預測報告,預計2025年及2026年全球汽車銷量將溫和上升。
今年全球汽車銷量預計將年增1.8%,成為9000輛;2026年汽車銷售將年增2.1%,成為9200輛。經過兩年多的庫存調整之后,汽車銷量最終將在2026年恢復到疫情前的水準。
汽車行業作為現代工業體系的支柱產業之一,深刻影響著全球經濟增長、技術創新和社會生活方式的變革。過去十年間,全球汽車產業經歷了從傳統燃油車向新能源與智能化轉型的深刻重構。這一轉型的驅動力來自多重因素:一是環保壓力下各國政府通過碳排放法規倒逼行業革新,例如歐盟提出2035年禁售燃油車的目標,中國“雙碳”戰略推動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快速提升;二是技術進步加速迭代,電池能量密度突破、氫燃料電池商業化落地、人工智能與5G技術賦能自動駕駛,徹底改變了汽車的產品形態與產業鏈結構;三是消費需求升級,用戶從單純追求“代步工具”轉向注重智能化體驗、個性化設計及服務生態。
在此背景下,全球汽車市場規模持續擴張。與此同時,行業競爭格局劇烈分化,傳統車企加速轉型,科技巨頭跨界入局,新勢力品牌依托資本與創新搶占細分市場。然而,供應鏈波動、地緣政治風險、核心技術“卡脖子”等問題也為行業增添不確定性。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汽車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投資策略研究報告》分析:
當前,汽車行業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期。一方面,傳統燃油車市場受政策限制與消費偏好轉移影響,增速明顯放緩。另一方面,新能源與智能網聯領域呈現爆發式增長,L3級自動駕駛技術進入規模化商用階段。這一轉型不僅重塑了產業鏈價值分配——動力電池、芯片、軟件服務商地位顯著提升,更催生出全新的商業模式,如“軟件定義汽車”(SDV)推動車企從硬件制造商向出行服務商轉型。
與此同時,區域市場分化加劇。歐美依托成熟供應鏈鞏固高端市場優勢,中國憑借政策支持與成本效率成為新能源制造中心,東南亞、南美等新興市場則因人口紅利與基建需求成為增量藍海。行業競爭從單一產品比拼擴展至生態構建能力,車企需在技術研發、用戶運營、全球化布局等多維度建立壁壘。
一、市場規模與區域格局
全球汽車市場規模在波動中保持韌性。新能源汽車成為核心增長極,中國2023年新能源車銷量達950萬輛,滲透率35%,歐洲市場新能源車占比約25%,美國受政策激勵影響增速回升至12%。值得注意的是,燃油車市場呈現結構性分化:經濟型燃油車受成本壓力加速退出,高端豪華燃油車憑借品牌溢價與技術升級維持穩定需求。
區域格局上,中國、歐洲、北美形成“三足鼎立”態勢,但競爭邏輯迥異。中國依托本土供應鏈與政策扶持,在電池、電驅等核心環節占據主導地位,寧德時代、比亞迪等企業全球市占率超50%;歐洲車企聚焦高端電動化與氫能技術,大眾、寶馬等加速推進平臺化電動車型;美國則以特斯拉為引領,疊加傳統車企轉型(如通用Ultium平臺、福特Blue Oval戰略),同時通過《通脹削減法案》吸引產業鏈本土回流。新興市場中,印度、東南亞憑借人口紅利與政策激勵成為下一階段增長焦點,例如印度計劃2030年實現電動汽車占比30%。
二、競爭格局與核心參與者
行業集中度提升與跨界競爭并存。2023年全球前十大車企市占率達68%,其中比亞迪以302萬輛新能源車銷量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第一,豐田、大眾通過混合動力與純電雙線戰略維持頭部地位。新勢力企業中,理想、蔚來、小鵬依托差異化定位(增程式、換電模式、智能駕駛)搶占中高端市場,而小米、華為等科技企業跨界入局,通過生態協同與用戶運營重構競爭規則。
技術路線競爭白熱化:純電動(BEV)仍是主流,但插電混動(PHEV)與增程式(REEV)因解決續航焦慮實現快速增長,2024年中國增程式車型銷量同比增超90%。氫燃料電池車(FCEV)在商用車領域率先突破,現代、豐田等企業推動乘用車試點,中國規劃2025年氫車保有量超5萬輛。
三、消費趨勢與技術驅動
用戶需求呈現“場景化、個性化、服務化”特征。一線城市消費者偏好智能駕駛與高端品牌,下沉市場則更關注性價比與充電便利性。數據顯示,70%的購車者將“智能座艙”與“自動駕駛”列為關鍵決策因素,車企紛紛加碼AI大模型與車路協同技術。例如,華為ADS 4.0系統實現城市L3級自動駕駛,小鵬XNGP無圖方案覆蓋全國200城。
技術突破成為行業核心變量:
電池技術:固態電池量產進程加速,寧德時代麒麟電池能量密度達255Wh/kg,續航突破1000公里;鈉離子電池成本較鋰電池降30%,助力經濟型電動車普及。
智能駕駛:2025年全球自動駕駛市場規模預計達336億美元,4D成像雷達(如Arbe方案)與激光雷達成本下探推動L3級功能標配化。
氫能生態:綠氫制備成本降至3美元/kg,加氫站全球超1000座,現代Nexo、豐田Mirai等車型推動乘用車商業化試點。
四、政策與產業鏈風險
各國政策深刻影響行業走向。中國“雙積分”政策倒逼車企電動化轉型,歐盟碳關稅增加出口成本,美國IRA法案限制電池礦產來源要求。供應鏈安全成為焦點:車規級芯片國產化率不足20%,鋰、鈷等資源對外依存度超70%,迫使車企通過合資、入股等方式布局上游。此外,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法規(如歐盟GDPR)制約智能汽車數據商業化應用。
五、全球化與出口市場
中國汽車出口從“以價換量”轉向“技術出海”。2023年出口量超670萬輛,其中新能源占比25%,奇瑞、上汽、比亞迪等企業在俄羅斯、中東、歐洲建立本地化產能。歐洲市場成為中國車企高端化突破口:蔚來ET7進入德國出租車市場,比亞迪海豹對標特斯拉Model 3。然而,貿易壁壘(如歐盟反補貼調查)與地緣沖突(紅海航運危機)增加出海風險,車企需通過技術授權、本地化研發提升抗風險能力。
汽車行業正經歷百年未有的顛覆性變革。從產業形態看,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技術推動產品從“機械載體”向“移動智能終端”躍遷,軟件與服務收入占比逐步超越硬件銷售;從競爭邏輯看,傳統制造優勢與生態整合能力缺一不可,車企需在核心技術自研、用戶數據運營、全球供應鏈布局上構建護城河;從市場格局看,中國從“跟隨者”蛻變為“引領者”,但歐美通過法規與專利壁壘鞏固高端市場主導權,新興市場則成為下一階段產能擴張與模式創新的試驗田。
未來,行業將呈現三大確定性趨勢:一是技術融合加速,AI大模型重構智能駕駛體驗,6G與衛星通信賦能車路協同;二是商業模式創新,訂閱制服務、電池銀行、碳積分交易催生新盈利點;三是可持續發展深化,循環材料應用、綠電制氫、電池回收構建全生命周期減碳體系。然而,芯片短缺、地緣政治、消費降級等風險仍需警惕。唯有持續創新、開放協作的企業,方能在浪潮中立于不敗之地。
想要了解更多汽車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汽車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投資策略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