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航空航天產業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推動科技革命、產業升級和國防現代化的重要引擎。四川省依托深厚的產業基礎、完備的產業鏈條和獨特的區位優勢,已成為我國航空航天產業的重要戰略高地。在“十四五”規劃實施的關鍵階段,四川省航空航天產業規模突破2000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超15%,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隨著“十五五”規劃的編制啟動,四川省航空航天產業將迎來技術迭代、產業升級和區域協同發展的新機遇。
一、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一)產業規模與增長態勢
總體規模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四川省航空航天行業“十五五”規劃前景預測研究報告》預測分析,2025年,四川省航空航天產業規模預計達2800億元,占全國市場份額的12%,較2020年提升4個百分點。其中,航空裝備制造占比58%,航天產業占比22%,配套服務占比20%。
細分領域增長
商業航天:2025年市場規模突破300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35%,占全國商業航天市場的20%,較2020年提升5個百分點。
無人機:2025年市場規模達500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28%,工業級無人機產量占全國的30%。
區域布局
四川省已形成“一核多點”發展格局:
核心區:成都都市圈,涵蓋飛機設計、總裝制造、衛星應用等全產業鏈環節。
多點支撐:綿陽(火箭發動機)、德陽(航空材料)、自貢(無人機及通航)、瀘州(航空零部件)等協同發展。
(二)產業鏈完善程度
上游原材料與零部件
高溫合金:攀鋼集團、四川航天拓鑫等企業占據全國市場份額的18%。
復合材料:成都中復神鷹碳纖維公司實現T800級碳纖維量產,應用于航空發動機葉片。
中游制造與總裝
航空裝備:成飛集團主導殲-20、大型無人機生產,產能利用率超90%。
航天裝備:星河動力、天儀研究院等企業實現低成本衛星批量生產,單顆衛星制造成本下降30%。
下游應用與服務
衛星應用:北斗導航、遙感數據在農業、災害監測等領域商業化加速,2025年下游營收占比提升至40%。
維修與運營:四川國際航空發動機維修公司(SSAMC)為全球提供發動機MRO服務,市場份額占國內15%。
(三)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
關鍵技術突破
火箭發動機:綿陽火箭發動機試驗基地技術成熟度達國際先進水平,百噸級液氧甲烷發動機進入試車階段。
衛星載荷:四川航天技術研究院主導高分辨率光學衛星研發,分辨率達0.5米。
產學研合作
成都天府實驗室聚焦空天信息技術,聯合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開展技術攻關,預計2026年前突破10項關鍵技術。
成果轉化
2025年,四川省航空航天領域專利授權量達5000件,技術交易額突破100億元,較2020年增長200%。
二、宏觀環境分析
(一)政策環境
國家戰略支持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商業航天列入戰略性新興產業,2024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25年強調“推動商業航天安全健康發展”。
《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25—2035年)》明確支持四川建設商業航天發射場和衛星應用中心。
四川省政策舉措
《四川省商業航天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5—2030年)》提出:到2030年,航天產業規模達1000億元,培育百億級企業2—3家。
《四川省“十五五”航空航天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支持成都建設國家級航空航天創新中心,涼山州建設西部商業航天港。
(二)經濟環境
區域經濟協同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加速區域交通網絡升級,支線飛機與通用航空器的需求顯著增加。
2025年,四川省航空航天產業對GDP的貢獻率預計達5%,較2020年提升2個百分點。
資本投入
2025年,四川省航空航天領域投融資規模達200億元,較2020年增長300%。
省級產業投資基金(如四川省天府芯云數字經濟發展基金)重點支持商業航天企業。
(三)技術環境
智能化升級
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融入整星整箭研制及星座管理,提升產業效率。
3D打印技術在航空發動機葉片、衛星結構件等領域應用廣泛,生產周期縮短50%。
綠色化發展
氫燃料發動機、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等綠色技術成為研發重點。
2025年,四川省航空航天產業碳排放強度較2020年下降20%。
三、重點企業分析
(一)成飛集團
業務布局
聚焦軍用飛機、大型無人機研發制造,2025年營收突破800億元,較2020年增長60%。
技術優勢
殲-20隱形戰斗機實現批量生產,產能利用率達95%。
騰盾科技自主研發的水陸兩棲無人機,成功完成小河流域試飛。
市場策略
通過“軍民融合”模式,拓展通用航空、應急救援等民用市場,2025年民用產品占比提升至30%。
(二)星河動力
業務布局
聚焦商業火箭發射、衛星制造,2025年營收突破50億元,較2020年增長10倍。
技術優勢
谷神星一號固體運載火箭實現常態化發射,單次發射成本降至500萬美元。
疾風系列靶標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出口多個國家。
市場策略
與四川資陽合作建設火箭總裝基地,2025年形成年產50發火箭的生產能力。
(三)環天智慧科技
業務布局
聚焦衛星星座運營、數據應用,2025年營收突破30億元,較2020年增長8倍。
技術優勢
成功發射10顆“天府星座”衛星,構建智慧城市主題星座。
開發“衛星+AI”垂直應用產品,服務農業監測、災害預警等領域。
市場策略
與四川省農業農村廳合作,推廣衛星遙感技術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的應用。
四、“十五五”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一)技術趨勢
商業航天智能化
2030年,四川省衛星互聯網用戶規模突破1億戶,低軌衛星星座組網完成。
電磁減震器、主動懸架系統等智能化技術應用于航天器姿態控制,提升精度。
航空裝備綠色化
2030年,氫燃料發動機、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實現商業化運營。
碳纖維復合材料在航空器結構中的應用比例提升至60%。
(二)市場趨勢
商業航天需求增長
2030年,四川省商業航天市場規模突破800億元,占全國市場的25%。
衛星互聯網、遙感數據服務在智慧城市、農業監測等領域需求旺盛。
通用航空市場擴容
2030年,四川省通用航空器保有量突破5000架,年飛行小時數達100萬小時。
低空旅游、應急救援、物流配送等場景成為新增長點。
(三)政策趨勢
產業集聚效應強化
2030年,四川省形成“雙核引領、多地協同”的產業布局,航天產業規模達1000億元。
成都建設國家級航空航天創新中心,涼山州建設西部商業航天港。
國際合作深化
2030年,四川省航空航天企業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項目,出口規模突破50億美元。
五、建議
(一)政策支持
加大財政投入
設立省級航空航天產業專項基金,重點支持商業航天發射場、衛星應用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
優化營商環境
推行“一網通辦”服務,簡化商業航天企業審批流程,降低企業運營成本。
(二)技術創新
建設創新平臺
支持成都天府實驗室、綿陽科技城低空經濟研究院等機構開展技術攻關,突破關鍵技術。
推動產學研合作
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培養人才,建立航空航天產業人才庫。
(三)市場拓展
培育應用場景
在農業、交通、智慧城市等領域推廣衛星遙感、無人機物流等技術,形成示范效應。
開拓國際市場
支持企業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項目,提升國際競爭力。
如需了解更多四川省航空航天行業報告的具體情況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四川省航空航天行業“十五五”規劃前景預測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