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醫養結合行業全景調研及投資分析
醫養結合是指將醫療資源與養老服務深度融合,通過整合醫療服務、康復護理、生活照料與精神慰藉等功能,構建“預防-治療-康復-護理-安寧療護”全周期服務體系。其核心價值在于突破傳統養老模式中“醫養分離”的困境,同時,醫養結合模式推動醫療資源下沉。
一、全景調研與產業鏈分析
1.上游:設備與技術服務供應商
康復護理設備與智能養老產品賽道競爭激烈,例如,某企業推出外骨骼機器人,幫助偏癱患者恢復行走能力,單臺設備使用成本降低。同時,適老化改造市場突破800億元,催生防滑地板、智能呼叫系統等細分品類。信息技術服務商聚焦醫養數據平臺開發,例如,某平臺整合電子病歷、護理記錄與保險數據,為機構提供運營分析與風控建議,客戶續約率提升。
2.中游:醫養結合服務提供商
頭部企業通過“輕重資產結合”模式擴張,例如,某集團在全國布局200家醫養結合機構,同時輸出品牌與管理系統,賦能中小機構。區域龍頭深耕本地市場,例如,某企業在西南地區運營社區養老中心,通過“中央廚房+助餐點”模式解決老人用餐難題,日均服務超2萬人次。跨界參與者加速入局,例如,某地產企業轉型打造CCRC社區,配套三甲醫院與康復中心,首期項目去化率超90%;某保險公司推出“保險+醫養”產品,客戶購買長護險后即可享受優先入住權。
3.下游:終端用戶與支付方
老年人群消費觀念升級,從“被動接受服務”轉向“主動選擇品質”,例如,某高端醫養結合機構入住客戶中,自費比例超70%,年均消費達20萬元。支付方呈現多元化特征,基礎保障層由長護險與醫保覆蓋,補充保障層依托商保開發專項護理險,高端服務層以C端自付為主,例如,某平臺推出“中醫理療+私人護理”套餐,單次服務定價千元仍供不應求。
二、投資分析
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醫養結合產業深度調研及未來發展現狀趨勢預測報告》分析:
1.細分賽道機會
康復護理設備:老齡化加速推動需求爆發,重點關注便攜式康復器械與家用監測設備。例如,某企業研發的智能床墊可實時監測睡眠質量與離床狀態,已進入500家養老機構采購清單。
醫養數據平臺:數據互聯互通成為行業痛點,具備跨機構整合能力的平臺價值凸顯。例如,某平臺通過API接口對接1000家醫療機構與2000家養老院,數據調用量月均超1億次。
社區嵌入式服務:政策導向明確,重點關注日間照料中心與護理站建設。例如,某企業通過“公建民營”模式運營社區養老驛站,單店投資回收期縮短至3年。
2.風險與挑戰
政策波動風險:醫保支付改革與長護險擴圍進度影響企業盈利,例如,某企業因某省長護險支付標準下調,導致當地項目利潤率下降。
人才短缺瓶頸:專業護理人員缺口達600萬人,企業需自建培訓體系或與職業院校合作。例如,某集團與10所衛校共建“醫養訂單班”,學生留存率超80%。
盈利模式模糊:重資產項目回報周期長,輕資產模式依賴流量變現。例如,某平臺通過導流至合作醫療機構收取傭金,但用戶轉化率不足10%。
3.策略建議
區域布局優先級:聚焦長三角、成渝等政策紅利區,規避東北、西北等支付能力較弱地區。
技術投入方向:優先布局AI診斷、遠程監護等剛需場景,暫緩智能硬件等非核心環節。
合作生態構建:與藥企、器械商、保險公司形成閉環,例如,某機構與藥企合作開展“用藥管理+效果追蹤”服務,客戶依從性提升。
2025年醫養結合行業正處于“規模擴張”與“質量升級”并行的關鍵階段。政策、技術與市場三重驅動下,行業將呈現三大趨勢:一是從“機構主導”轉向“社區居家優先”,滿足90%老年人就地養老需求;二是從“單一服務”轉向“生態協同”,構建“醫+藥+械+護+保”一體化鏈條;三是從“國內競爭”轉向“國際接軌”,借鑒日本介護保險、美國PACE模式經驗。
了解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醫養結合產業深度調研及未來發展現狀趨勢預測報告》。同時,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報告、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智慧招商系統、IPO募投可研、IPO業務與技術撰寫、IPO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