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5月深圳二手房成交增44%
中指研究院初步統計數據顯示,1至5月,深圳、廣州新房銷售面積同比分別增長41%、24%,深圳二手房成交量同比增長44%,京滬二手房成交套數同比增幅分別為23%和34%;5月份,上海新房銷售面積同環比均增長,北京環比基本持平,同比增長2成左右。
中國二手房市場作為房地產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在政策調控、城市化進程加速及居民居住需求升級的多重驅動下,逐漸從補充角色轉變為市場核心。隨著新房供應趨緊和"房住不炒"政策的深化,二手房交易量持續攀升,成為滿足改善型住房需求、促進資產流通的關鍵渠道。市場交易流程的規范化與線上化革新,提升了房源透明度和資金安全性,推動行業向專業化、服務化方向轉型。當前,二手房市場正經歷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的過渡期,其發展不僅關乎房地產行業健康,更與居民資產配置、城市更新戰略緊密相關。
今年以來,多部門聯合推出房地產政策“組合拳”,各地積極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多措并舉提升政策的精準性和有效性,持續推動房地產市場保持總體穩定。
一線城市及核心二線城市因人口流入和住房需求剛性,二手房市場呈現供需動態平衡,交易量占比普遍超過新房。北京、上海等地的二手房交易中,中小戶型和學區房持續占據主導,而改善型需求推動大戶型及品質房源的溢價能力。三四線城市則面臨庫存壓力,部分區域出現供過于求現象,價格波動較為明顯。
政府通過限購、限貸、稅收調節等政策組合拳,抑制投機性交易,強化市場監管。例如,多地推行"帶押過戶"簡化交易流程,"白名單"制度規范中介機構行為。同時,針對"假離婚購房""陰陽合同"等亂象的專項整治,提升了市場公平性。政策導向下,二手房市場逐漸擺脫野蠻生長,向透明化、法治化方向邁進。
傳統中介模式面臨轉型壓力,頭部企業如鏈家、我愛我家等通過數字化工具優化服務鏈條,提供從評估、貸款到售后的一站式解決方案。線上平臺如貝殼找房、58同城則以信息聚合和智能匹配重塑交易場景,但部分區域仍存在信息不對稱、服務同質化等問題。新興的租賃式公寓運營商開始涉足二手房改造,探索"租售聯動"新模式。
購房群體呈現年輕化趨勢,90后、95后買家占比提升,對房源性價比、社區配套及居住體驗的要求顯著提高。改善型需求中,"學區+交通"雙核驅動特征明顯,而多孩家庭催生的四居室需求增長迅速。此外,疫情后人們對居住空間健康性、靈活性的關注,推動智能家居、適老化改造等增值服務需求上升。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二手房行業風險投資態勢及投融資策略指引報告》分析:
當前二手房市場正處于關鍵轉型期。一方面,政策調控常態化倒逼行業提升服務效能,企業需在合規經營與用戶體驗間尋求平衡;另一方面,技術革新與消費需求升級為市場注入新動能。例如,VR看房、區塊鏈存證等技術的應用,正在打破傳統交易壁壘。同時,政府推動的老舊小區改造工程,不僅釋放存量房價值,也為市場注入新供給。未來,如何通過精細化運營滿足多元化需求,將成為決定企業競爭力的核心命題。
市場規范化與服務升級。隨著《房地產經紀管理辦法》等法規的完善,行業準入門檻將提高,"黑中介"生存空間被壓縮。頭部企業將通過標準化服務流程、職業經紀人培訓體系構建競爭壁壘,而中小機構則需聚焦細分領域(如法拍房、海外房產)實現差異化發展。
政策紅利與市場擴容。"租購并舉"戰略下,二手房市場與租賃市場聯動性增強,REITs試點、長租公寓融資政策或催生"以租養房"新模式。城市更新行動中,政府主導的危房改造、電梯加裝等工程,將激活大量存量房交易需求。
技術驅動與模式創新。人工智能在房源估值、客戶畫像領域的應用,將提升交易效率。例如,基于大數據的房價預測系統可幫助買賣雙方制定更理性決策。此外,綠色建筑認證、碳中和改造等新興概念,可能催生高附加值的二手房交易場景。
區域市場差異化發展。一線城市將強化高端改善型住房供給,二線城市聚焦"職住平衡"優化資源配置,三四線城市則通過"以舊換新"政策刺激需求。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城市群的同城化發展,可能推動跨區域二手房交易市場形成。
中國二手房市場已從粗放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其發展軌跡深刻反映著城鎮化進程、居民財富結構變化及政策調控邏輯。未來,市場將呈現三大趨勢:一是服務鏈條向全生命周期延伸,從交易中介升級為居住生態服務商;二是技術賦能下的交易效率革命,重構人、房、資金的連接方式;三是政策引導下的市場與保障體系協同發展,實現"住有所居"與"房住不炒"的平衡。對于從業者而言,唯有緊貼消費需求、擁抱技術創新、堅守合規底線,方能在變革中把握先機。隨著房地產市場長效機制的完善,二手房市場有望成為推動經濟穩定增長、促進社會公平的重要力量。
想要了解更多二手房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二手房行業風險投資態勢及投融資策略指引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