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2016年,英偉達成為了美股市場的明星,全年累計漲幅高達224%。

1月4日晚,當芯片制造商英偉達(NVIDA)的CEO黃仁勛在美國拉斯維加斯的2017年國際消費電子展(CES)進行開幕主題演講時,Alpha-Go剛剛橫掃了中日韓圍棋高手,連戰60場未敗。
人工智能再一次“戰勝“了人類,這一幕應該是黃仁勛喜聞樂見的,因為人工智能正是英偉達的下一個目標領域。
英偉達一度是PC時代的“顯卡之王”,全球市場份額曾高達70%以上。現在,黃仁勛希望能夠刷新歷史,他的信心來自于人工智能、自動駕駛、VR和游戲等數個新興科技產業的興起。
美國的谷歌,希望能夠通過人工智能自動辨別圖像,并推薦新聞和娛樂;新能源汽車制造商特斯拉,希望有高效的數據處理中心來實現更好的無人駕駛;而在“VR元年”興起的VR游戲,也對畫面數據處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新興領域產品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需要一個高效快速的運算中心作為“大腦”。英偉達希望自己來擔任這個“大腦”角色。
在CES的演講中,黃仁勛的主題范圍限定于深度學習、人工智能、自動駕駛、VR和游戲。而這些關鍵字眼,或許將構建英偉達未來的圖景。
“未來英偉達會轉型成為AICOMPUTINGCOMPANY(人工智能計算公司),不斷深挖GPU的潛力,釋放GPU的計算能力為人工智能的發展貢獻最重要的力量。”英偉達公司總裁助理金洋向經濟觀察報記者表明了英偉達未來的轉型目標。
未來圖景 在剛剛過去的2016年,根據英偉達2017財年第三季度財務報告(截至2016年10月30日),英偉達在該季度收入達2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3億美元增長54%。
這樣的業績創下了英偉達的歷史最好的季度收入。但這并非是其股票暴漲的理由,實際上,在過去五年里,英偉達的業績基本一直呈現上升趨勢。
從2012年財年(截至2012年1月底)至2016財年(截至2016年1月底),英偉達的營業收入實現了從40億美元到50億美元的跨越,而其凈利潤也從2012財年的5.8億美元逐步上升到了2016財年的6.14億美元。
但在此期間,英偉達的股價并未出現翻番式的增長。而比英偉達在2017財年第三季度的業績更為重要的是,英偉達迎來了人工智能的科技浪潮。
自1999年發布第一款GPU(圖型處理器)以來,GPU成為了英偉達最為核心的產品,更是公司最為主要的收入來源。在2016財年中,來自GPU的收入占到了英偉達總營業收入的八成。
而正是在GPU領域的長期研發給英偉達帶來了希望。GPU作為計算機顯卡芯片,擅長處理大規模數據計算,在游戲、影視等圖形處理領域被廣泛應用。2011年,谷歌公司的人工智能項目“谷歌大腦(GoogleBrain)”通過讓計算機進行深度學習,成功地在網絡上識別出了貓的形象。但在實驗中發現,計算機在辨識過程中需要使用2000顆功耗巨大的CPU,而個人或中小企業很難具備這樣規模的計算機。
隨后,英偉達與谷歌大腦項目組展開了研究,發現基于GPU在大規模數據處理方面的優勢,12顆英偉達GPU便與2000顆CPU深度學習的性能相當。隨之而來的,是各個領域對GPU的重視,開始對擅長大規模數據計算的GPU在不同領域的應用進行挖掘。
人工智能并非全新的概念,其實已經有60年的歷史,但上海中科智谷人工智能工業研究院院長劉瑞禎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近十年來計算機軟件和硬件性能的不斷提升,在互聯網大數據、深度學習技術以及行業應用需求不斷提高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在業內被看作迎來了“第三次浪潮”。“現在人工智能的公司估值都很高。”劉瑞禎說,并舉例稱,深度學習的鼻祖幸頓(Hinton)教授曾自己創辦公司,在沒有任何產品的情況下就被谷歌收購。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也曾在WISE-2016獨角獸大會上稱,未來十年出現最多的獨角獸公司將是人工智能公司。據分析機構IDC預測,未來人工智能有望拉動萬億美金規模的市場價值。
在產業浪潮下,英偉達依靠著GPU對海量數據的處理能力向新領域吹響了號角。英偉達公司總裁助理金洋告訴記者:“目前來看,深度學習現在是通向人工智能最好的途徑。”并稱,深度學習需要的大數據和高性能的計算能力已經成熟,前者得益于互聯網世界的蓬勃發展,而高性能的計算能力更是GPU與生俱來的優勢。
研究機構IDC中國助理研究總監周震剛向經濟觀察報稱,當IT世界進入到以云計算、大數據、移動、社交為基礎的第三平臺時代以后,GPU由于自身具備的高并行和強大的浮點計算能力,非常適合新時代的IT基礎架構要求,并且對于第三平臺基礎上產生的新技術,如深度學習、虛擬現實、物聯網應用等方面的計算處理也有很大的優勢。
據英偉達公司總裁助理金洋介紹,目前微軟、谷歌、百度、阿里、海康威視等公司都在使用基于GPU的深度學習算法進行人工智能的研究,特斯拉已經全線采用了英偉達GPU,而VR游戲將是發揮英偉達GEFORCE芯片性能的重點領域。
而黃仁勛在2017財年第三季度報告的一番話,解釋了英偉達在去年的變化:“我們在這一季度中實現了突破式的增長,創紀錄的季度收入、毛利率以及收益均得益于全線產品的強勁發展態勢。我們全新的PascalGPU全面進入游戲業、VR、自動駕駛汽車以及數據中心、人工智能計算等領域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2016年的GPU技術大會上,黃仁勛公布了用于人工智能研究領域的最新款TeslaP100圖形處理芯片,并稱該款英偉達花費了20億美元的研發費用,運算能力是前一年發布的超級計算機的12倍。
而錯過了智能手機浪潮的黃仁勛,恐怕在推出GPU時并未想到,英偉達會在數年后迎來一片新的藍海。
從游戲顯卡到人工智能 1993年,30歲的黃仁勛在美國與朋友一起創辦了英偉達。來自臺灣的黃仁勛此前曾在芯片公司AMD做技術工作,后來跳槽去了另一家公司,做銷售崗位,并升至市場負責人。
1999年英偉達除了在納斯達克上市以外,經過幾年的摸索后還推出了第一款GPU(圖型處理器)產品芯片GeForce256。
上海中科智谷人工智能工業研究院院長劉瑞禎告訴記者,由于芯片的架構不同,CPU擅長邏輯控制和通用類型數據運算,是計算機的大腦,而GPU主要負責圖形處理,主要處理較為簡單的計算,但勝在能夠處理大規模的數據,而這是CPU所不擅長的。
GPU的出現,大大緩解了電腦CPU的工作壓力,使得GPU成為CPU(中央處理器)之外的另一個計算中心,也奠定了英偉達日后的發展方向與在芯片制造商中的地位,更為今天向人工智能等領域的進軍埋下了伏筆。
英偉達一開始推出GPU的目標市場是PC游戲玩家,因為游戲玩家對圖形處理速度天然有著更高的需求,而事實上游戲也確實成為了英偉達后來的營收支柱,是其最大的營收來源。在英偉達2017財年第三季度財務報告(截至2016年10月底)中,來自游戲部分的營收占據了總營收的六成。
但高度依賴PC產業的英偉達并非一帆風順。2007年,蘋果公司推出了第一代IPhone手機,智能手機的全球出貨量在短短四年之后便超過了PC。英偉達也在2008年推出了針對手機和平板移動設備的Tegra,但由于能耗高并且缺乏集成基帶,英偉達在后續競爭中面對其他手機芯片廠商競爭并未獲得太大成功。雖然英偉達在2011年收購了通信公司Icera的基帶業務,但對市場反應已經慢了半拍。
也正是在2007年,英偉達的股價達到了自上市以來的第一個高峰37.39美元,但自那之后便開始下滑,股價長期處于20美元以下。到2014年5月,黃仁勛對外宣稱英偉達已經決定撤離智能手機市場。
而智能手機市場經過幾年的快速增長后增速也逐漸降了下來。2015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增長了10%,盡管仍在保持增長,但速度已經逐漸放緩。半導體廠商們需要尋找下一個利潤增長點,而在市場應用需求和上游技術取得一定成果的突破下,人工智能成為了科技領域的“新貴”。
而英偉達依靠著在GPU方面的技術積累,迎來了新一波的產業浪潮。研究機構IDC中國助理研究總監周震剛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由于GPU的顯存對比普通內存位寬更大、頻率更高,非常適合并行計算和處理大規模數據。“隨著IT基礎架構的發展,GPU技術將逐步由支撐特殊應用變成主流架構之一。作為GPU技術的創建者和領導者,英偉達在新的IT時代比以前更加具備競爭力。”周震剛對經濟觀察報記者稱。
而人工智能可能迎來的,是多個行業的應用。劉瑞禎告訴記者,人工智能的想象空間很大,互聯網改變的是信息溝通、交易環節,而人工智能可以改變工業生產環節,自動駕駛、智能家居等只是人工智能目前在探索的一部分。
在今年1月份的CES大會上,黃仁勛的演講主題均圍繞了上述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領域,而這份新年伊始的演講,或許揭開了英偉達從一家游戲顯卡制造商向人工智能計算公司轉變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