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產業集群與創新經濟體相結合的創新創業格局初步形成,已經成為支撐安徽經濟轉型發展的有力新動能。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形勢下,作為國家批復的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省,安徽交出了一份創新改革的喜人答卷。2016年前11個月,安徽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提高到66.9%。一批獨有獨創的前沿科技布局成果初顯,新興產業集群與創新經濟體相結合的創新創業格局初步形成,已經成為支撐安徽經濟轉型發展的有力新動能。
創新發展成氣候經濟增長有引領 盡管面臨外部經濟下行的壓力,但安徽“創新經濟”活力不減,通過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做大做強新興產業和加快產學研成果轉化、培育“創客”空間,初步形成頂天立地的新興產業集群與鋪天蓋地的創新經濟體相結合的創新發展格局。
在安徽蚌埠的方興光電新材料科技公司,一款只有普通白紙五分之一厚的超薄、透明“玻璃”近期成功研發,這款以硅基為原料的電容式觸摸屏柔性導電薄膜,打破了國外壟斷,有效解決了生產曲面電視、電腦和一些可穿戴設備的上游材料問題。在蚌埠,以方興光電為龍頭的千億級硅基新材料產業正在加速集聚,為這個傳統的皖北老工業城市注入發展新動能。2016年1月-11月,以硅基材料為代表的新材料產業拉動該市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超過660億元,實現利潤超過65億元,連續5個月位列安徽全省第一方陣。
蚌埠只是安徽創新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安徽省以龍頭企業為引領,以集聚發展為路徑,在全省確立了2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初步形成了合蕪蚌新型顯示、合蕪馬機器人(20.050,-0.15,-0.74%)等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在不久前于安徽蕪湖舉辦的中國機器人產業推進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蔡鶴皋說:“蕪湖機器人產業基地不但有集成商,還有機器人關鍵器件的企業,這樣的全產業鏈基地集聚效應很少見到?!?br />
在省會合肥,2016年增長新動能加快蓄積。走進依托科大訊飛(26.690,-0.13,-0.48%)建立的中國聲谷粒子創客空間,一派創新創業的火熱氛圍。在此從事智能交互產品研發的創客馮海洪說,2016年8月,他們研發的首款語音鼠標發布僅兩個多月,銷售就超過五千只,公司市場估值隨即翻了十倍?!斑@些看起來體量不大的創客,就像是創新驅動的火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必撠熈W觿摽涂臻g運營的安徽省信息產業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負責人祁東風說。
事實也印證這一點,2016年合肥智能語音、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和新型顯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值增速全部超過兩位數增長。2016年前10月,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突破一千億元,占全市工業一半以上。
從產品創新角度,2016年安徽新產品開發也創歷史最好水平。來自安徽省經信委的數據顯示,截至12月20日,安徽全年認定新產品突破600個,其中:國內領先水平268項,國內先進水平335項。預計可新增經濟效益199億元,利稅25億元。
安徽省創新創業熱潮持續升溫,市場主體數量快速增長。2016年前三季度全省新登記企業13.73萬戶,增長33.1%。
立足獨有獨創勇破體制沉疴 作為傳統農業大省,安徽省的工業基礎相對薄弱。近年來,安徽省委省政府立足于本省中科大等科教資源優勢(1981.267,6.51,0.33%),堅持走自主創新崛起之路,2004年,合肥成為全國首個科技創新試點市;2008年,安徽啟動“合蕪蚌自主創新試驗區”建設;2013年,安徽獲批全國創新型省份建設試點;2015年,安徽被列入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
“從傳統家電產業到平板顯示到如今的大健康產業,安徽始終堅持創新引領、提早布局。如今量子通信、超導質子重離子治療、生物醫藥等一批世界先進的技術在安徽‘開花結果’?!卑不帐“l改委改革創新處處長朱的娥說。
京東方合肥基地就是早布局的證明。2008年,當了解到京東方集團(7.200,0.04,0.56%)公司有技術缺資金時,合肥市搶抓產業升級轉型的重大機遇,作出投資引進的決策,建成了國內唯一新型平板顯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
為打破了過去政、產、學、研、用“各拉各的車”局面,一批產學研高端協同創新平臺在安徽相繼崛起,以由安徽省、合肥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四方共建的中科大先研院為例,雖然是事業單位,但無級別、無預算、無編制,完全按照企業去發展運行,所有研發創新單元一律契約化進入,協議約定技術開發成果?!俺晒a出后,按協議約定評估成果價值,符合條件的,迅速作價入股轉變成資本運行。同時,將工程碩士培養與創新單元技術應用開發需求直接對接?!毕妊性焊痹洪L陳林介紹說。
截至2016年年底,在省院市校四方的共同努力下,中科大先研院已建設聯合實驗室50家,累計匯聚各類創新人才477人,其中省百人計劃等高端創新人才37名;累計孵化企業173家,注冊資本金9.69億元,其中國家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11家,實現銷售收入3.52億元,利稅2279.99萬元。已申請和獲批專利102項,拉動產業投資近3億元,開發的新產品近220項,帶動企業研發投入9207.237萬元,先研院已成為安徽省及合肥市積極探索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重大實踐基地。
為破除制約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安徽省還出臺了創新驅動“1+6+2”配套政策,使科研管理向服務創新轉變,財政資金更多采取后補助和獎勵方式;并通過降低政策門檻,引導企業購置研發設備,境外兼并、設立研發機構,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2014年-2015年,配套政策共兌現安徽省補助11.5億元,引導市縣先行補助14億元,拉動企業研發投入80多億元,為安徽省區域創新能力連續4年位列全國第九位、中部第一位奠定了基礎。
作為全國首批科技服務業試點區域,安徽合肥高新區一直在“政府—企業—科技服務機構”銜接的關鍵點上尋求突破。
“好的金融環境,就是讓有需要的企業能夠快速拿到資金?!备咝聟^科技局副局長桂新生說,高新區圍繞企業成長的全周期,通過政府增信,設計了覆蓋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的各類財政金融產品,如“創新貸”、“政保貸”、“稅融通”等,精準激發雙創活力,三年來惠及200余家企業,發放科技貸款6億元。
科技人才是原始創新的關鍵因素。近年來,安徽省不斷創造良好的創新環境,為科技成果轉化“松綁”,如修訂了《安徽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施細則》,將科研人員科技成果轉化收益比例由50%提高到70%,對領導干部享受成果轉化收益做出了明確規定。如今,清華、北大、中國農科院等紛紛在安徽布局研究院,全省國家級研發平臺達到161個。
創新試驗提速推進期盼更多政策支持 “創新是安徽最寶貴的遺傳基因?!卑不帐∥瘯浝铄\斌認為,在新一輪創新發展中,安徽要以制度創新為保障,統籌推進科技、產業、企業、產品和市場的創新,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引領性發展。
2016年6月,在國家批復安徽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后,安徽的創新試驗再提速。安徽省將建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產業創新中心作為全面創新改革的兩大任務,在合肥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等四大領域,先行建設量子信息重大創新基地,打造核聚變主機等世界一流的大科學工程和設施集群,建設北航合肥科學城(16.790,0.89,5.60%)、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目前已經設立10億元專項資金,用于量子信息研究實驗和產業化重大創新平臺建設。
安徽省還進一步打破體制機制障礙,率先在全國開展編制周轉池試點,選擇安徽大學等6所省屬高校構建需求引領、基數不變、存量整合、動態供給的編制管理新模式,破解高?!翱站幉挥谩焙汀盁o編可用”并存的結構性矛盾,促進科技創新人才的流動。此外,還進一步放寬了對高校離崗創業的政策支持,鼓勵高??蒲性核藛T創新創業。
“全創改工作是一項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創新改革工程,牽涉面廣,改革任務重,整體推進難度大。”安徽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說,安徽目前選擇了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機構等11家代表性強、積極性高、條件成熟的單位,力圖在科技成果轉化、研發平臺建設、科技金融支持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上取得突破,通過點上突破帶動面上進展。
不過,采訪中,一些試點機構和相關人士表示,由于創新改革涉及部門眾多,一些機制創新急需上下聯動,協同推進。比如在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轉化上,目前國家已經明確要體現科研人員的智力勞動價值,安徽省也出臺政策增加科研人員對科技成果轉化的收益。但實際執行中,一些中央駐皖科研院所和企業仍然受制于上級主管部門的政策限制,難以落實這些“政策紅利”,不僅難以釋放科研人員的活力,也讓全面創新改革試驗遭遇推進難。
基層呼吁,針對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步入“深水區”,涉及部門條塊分割、利益面廣的現實,可在國家更高層面設立統籌協調機構,破解改革試驗中遇到的矛盾問題,同時賦予試驗地方更大的政策自主空間,從而推進創新改革試驗改出成效、試出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