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娛樂圈“小鮮肉”現象以一種令人遺憾的方式進入公眾視野,《羊城晚報》娛樂版在3月9日、10日也做了相關報道。
其實,在不少業內人士眼里,小鮮肉們的“高片酬”、“不專業”、“耍大牌”只是冰山一角,將他們拱出水平面的,是暗藏在水面下那個無比龐大的娛樂生態圈。只打小鮮肉的臉是不夠的,該打的還有那些制造小鮮肉的幕后推手們和日趨“短平快”的影視制作模式。用編劇宋方金的話說,這次只是“以演員為切口來說電視劇的亂象,但實際上電視劇創作風氣的敗壞,不只是出在演員,而是整個產業鏈的每一環都在失靈”。
高片酬,誰抬的?
繼央視曝光“演員拿走整部劇70%投資”后,近日,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一級編劇高滿堂又刷新了這一數據。高滿堂坦言,如今電視劇市場“唯小鮮肉是瞻”,一部電視劇80%的投資都給了明星。而騰訊副總裁孫懷忠則認為,高片酬的鍋,不應該讓藝人來背:“我們現在面臨的是一個巨大的市場,這個市場爆發以后,整個行業所有的團隊都在分享價值。既然有人愿意付這個錢,一定是存在這個市場。”有人說,小鮮肉是在“搶錢”;但究竟是什么,讓給錢的人這么心甘情愿,且一再提高價碼?
業余資本大量涌入
目前,制作發行方、播出平臺最關心的是由什么明星來擔當主演,不管演員是否適合角色,只要當紅、知名、有話題性就行。甚至有部分投資方只認“流量演員”,其他一概不論。投資人和制片人為何如此盲目?業內人士認為,這是源于他們的“業余”,他們要做大的是資本,而不是內容。《甄嬛傳》、《羋月傳》制片人曹平直言不諱:“大量外來資本的進入和急功近利的利益驅使,造成一些制作公司目光短淺,不好好做內容,而是用錢砸大咖演員,用演員給市場和資本方玩概念。”
導演鄭曉龍也表示,“限制片酬”成為老生常談,但卻很難做到,這與從業者的不成熟、不專業有關系:“演員天價片酬是在多選擇情況下一種必然出現的現象。從演員的角度來講,他可以吸引觀眾,這就是他的價值所在。現在有大量資金涌入,他們不會抓劇本,但是他們會抓演員,把錢給夠,收視點就來了。我了解很多演員,他這部戲本來不想演,但是人家給你高價,那為什么不拿呢?而投資方不了解創作,就只能靠著演員去撐面子,然后去賣片。”
播出平臺一起合謀
電視臺定制劇求保險,只認高價明星,這也是小鮮肉高片酬的重要推手。導演雷獻禾說:“如今,大部分電視劇是預售,未拍先賣,電視臺為保險起見,自然把明星陣容作為首要條件。而制片方為了收回成本,只能屈就迎合。”
編劇汪海林也有同感,他認為,如今電視劇的版權價格和演員片酬增長,已經不是正常的市場行為了。“什么叫正常的市場行為?賣方制片方在抬價,買方電視臺或視頻網站壓價,這叫正常的市場行為。但現在是賣方買方一起商量著抬價。不用去弄一個多好的劇本,只要弄一個差不多的,把最大牌最貴的演員弄來,把幾個最有錢的電視臺和視頻網站圈進來,回扣給得高高的,這事兒就成了。”汪海林認為,觀眾的看片市場,特別是年輕觀眾的看片市場,其實是由衛視的幾名購片人在操縱,而他們只看重“顏值”,并沒有重視作品本身的質量,更不要說向觀眾輸出正確的價值觀。
不專業, 誰慣的?
小鮮肉群體演技堪憂,早已不是新聞。在圈里,至今還流傳著“人皮倒模”、“數字小姐”、“空氣先生”、“人肉題詞”、“摳像成戲”等諸多段子。其中,最讓圈內人看不慣的,是部分年輕演員的“替身大戰”:從文替到武替,甚至是“飯替”、“摔替”,給一個演員安排五六個替身,一場戲30多個人全是替身……即便小鮮肉露臉,也多為“表情包表演”,最終演出了一部“PPT劇集”。
拍攝流程大大改變
“替身”作為一種特殊職業,一直是片場里不可缺少的工種。但全面使用替身拍戲,則是近兩年的事。
宋方金在《表演,一個正在被毀掉的行當》一文中指出:“演員不來現場什么的,以前是不可能的。”以前拍戲,陳寶國、陳道明、王志文、孫紅雷、馮遠征、何冰等老一輩演員都沒替身,而且演員沒有不背臺詞的。但現在就不一樣了。文中以一個50多歲的匿名演員為例,他以前從未聽過“替身”一說,但這兩年,他發現不僅男一號女一號有替身,甚至連他自己也有了替身:“為什么呢?一個是因為牽扯到特殊的武打動作,另外一個是牽涉到時間的問題。就像昨天我拍了一個戲,拍了三天就不拍我了。為什么呢?就是因為錢。他們就是覺得我要的錢多了,其實我也不貴,但為了省一點錢,他們就找一個替身,替身一天三兩百塊錢就解決了。”
劇組創作一味求快
多年前,演員拍戲需要提前入組,醞釀感情、背誦臺詞。但現在,劇組為了求快,甚至劇本尚未完成就開機,而劇本也很少能有時間打磨,因為要配合演員的檔期。宋方金舉例稱:“比如現在是3月,有的主演表示5月有檔期,編劇就必須在兩個月內寫出劇本,導致創作沒有按照客觀生產規律來,草率寫作,經不起考量。”他表示,最近四五年這類情況非常多:“毫不夸張地說,達到90%以上。只有像鄭曉龍導演、劉江導演那樣的劇組還在走正規的拍戲流程,很多IP劇還沒有完整劇本就開機了。”
演員進了組,也不需要和對手搭檔培養感情,甚至自始至終都見不到對手演員。他們面對的可能是副導演、沙袋、墻壁甚至空氣……一部30集到40集的劇,以前最少需要拍攝半年,但現在利用技術與替身,15天就可以拍完。而拍攝過程也以求快為先,現場全是“過過過”的聲音,演員完全無需投入真情實感。
耍大牌,誰寵的?
宋丹丹早前在發言中提到了她拍戲時經常碰到的兩種現象:一是小鮮肉攀比化妝師和助理人數;還有一種是,兩個小鮮肉一起拍戲,早到的在停車場等著,非要別人先進去,“好像后進去的人顯得腕比較大”。宋方金也感嘆說,有些年輕演員“想睡覺就停工,不想拍就讓前輩演員一直等到他心情好轉”。他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是市場和外界的追捧嬌慣:“這導致片場不再有演員,只有明星。比如片場吃飯也會分明星餐、明星助理餐、替身餐、場工餐,連飲食都分級。”而當年老一輩演員也是從小鮮肉的年紀走過來的,他們為何從未表現過這種囂張的態度?
粉絲經濟過度發展
在小鮮肉之前,傳統的造星流程一般都是按照“演藝作品——大眾媒體關注——話題營銷”再加上經紀公司包裝的鏈條發展,從而使粉絲喜愛追隨。反觀“小鮮肉”的走紅路線,不再是憑借演技和作品,而是帶有明顯的粉絲傳播特征。如今的“粉絲”一詞,已經不止于娛樂產品的終端消費者那么簡單了,他們通過毫不吝嗇地揮灑金錢或時間將影響延至上游,介入明星的經紀、營銷、推廣中,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參與明星制造。粉絲圈中有嚴明的等級和紀律,還有明確的分工,這種嚴整而又瘋狂的群體稱為“粉圈”,立于其背后的則是無所不在的——粉絲經濟。
如今,粉絲們成為掌握小鮮肉和經紀公司經濟命脈的重要力量,他們不僅可以給予巨大的經濟利益,還能作戰在宣傳營銷的第一線,更直接影響著投資人和播出平臺的選擇,成為小鮮肉們最大的靠山和底氣。這些粉絲,不僅為偶像刷榜、買別墅、包飛機、送豪車,無形中也讓小鮮肉們逐步迷失,將原本該放在演技上的精力,放在了外形包裝上。而在粉絲們的追逐吹捧中,小鮮肉們難免內心膨脹。
虛假數據充斥行業
制片方砸了天價,但小鮮肉演技不過關,戲火不起來怎么辦?“這個戲就必須紅,不紅也可以把它做紅。”汪海林意味深長地說。他認為,比起“不專業的人來做藝術創作”更嚴重的是,所謂的“流量咖”可能根本就是賣方和買方共同偽造出來的。宋方金也對所謂的熱度和流量表示質疑:“比如說一部劇點擊100億或者80億,現在還有達到200億的。可咱們中國一共有7億網民,這7億網民不吃不喝全看這部劇也到不了那個點擊率。所以說,有的人氣演員熱度也是假的,包括所謂的搜索熱度、關鍵詞、話題。”在這樣一整套產業鏈的包裝下,小鮮肉即便把戲演砸了,也有恃無恐。
在宋方金看來,目前不少影視產品更像是理財產品:“因為好多這種劇的拍攝公司是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其實主要不是靠作品的利潤營收,他們主要靠二級市場上的股票回收,所以他們要造非常漂亮的數據。演員的片酬和制作方之間,很可能存在著一個造假的連環套。”這也是為什么現在很多演員都會關心制片方會不會買收視率,只要片方愿意買收視率,就算他們拍出來的作品質量經不起考驗,也照樣能破收視紀錄、破點擊率,造成一派繁榮的景象。再不行,就買水軍、買粉絲來追捧,整個流程形成一個閉合式的鏈條,惡性循環。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
尋求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注明"轉載來源"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中研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
煩請聯系: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精彩推薦
圖片資訊
行業研究院
風險投資是在創業企業發展初期投入風險資本,待其發育相
風險投資是在創業企業發展初期投入風險資本,待其發育相
風險投資是在創業企業發展初期投入風險資本,待其發育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