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銷量會在一兩年之內超過蘋果,最晚兩年!”這是2015年11月余承東受訪時許下的豪言,現在距離華為手機踐行諾言的時間只剩不到8個月了。
然而在沖刺的關鍵時刻,任正非的臉色卻突然陰郁下來
華為手機雖然沒有實現2016年1.4億部的出貨目標,但1.38億部仍是值得自豪的成績,素來威嚴的任正非不肯稍假詞色,自有深層次的考慮,且看余承東如是說:“如果不是產能問題,(華為手機出貨量)超過1.5億部沒問題,產能的問題任總是能理解的。如果非要說批評了什么,那就是批評我們盈利能力還是不足,利潤增長太慢,太多利潤都被渠道商賺走了,我們成了為渠道商打工的了。這是任總比較不滿意的。”
這段話言簡意賅,但信息量豐富,3個關鍵詞分別是產能、出貨量和利潤。
任正非對產能問題的理解,就意味著對出貨量指標的寬容,再聯想到他之前“華為員工再提一次滅蘋果、三星,罰款100元”的嚴格要求。這種對盈利能力的強調,對余承東究竟是批評還是救場?
先從銷量說起。
從2010年至2016年,華為手機出貨量分別為300萬部、2000萬部、3200萬部、5200萬部、7500萬部、1.08億部、1.39億部,每年都有跨越式增長這是事實。
此前華為終端年會上,余承東親擂戰鼓,背后的顯示屏上就出現了330億美元這個數字,如果理解為2017年的銷售KPI,那就意味著華為手機至少要賣出1.7-1.8億部。考慮到OPPO和VIVO今年也都有1.5-1.6億部的宏偉目標,這似乎也算合理。但在國內和海外市場承壓的大背景下,這很可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國內方面,OPPO全年7840萬臺的出貨量已經壓倒華為的7660萬臺,VIVO也有6920萬臺的成績,更重要的是OPPO同比增長達到122.2%,而華為僅有21.8%。考慮到今年4月小米可能還有新品發售,出貨量之戰肯定會更加白熱化。從產品矩陣上說,OPPO和VIVO比華為更聚焦于明星產品,去年OPPO的R9、R9 Plus、R9s、R9s Plus四款機型就拿下了3840萬臺的出貨量,VIVO的X7、X7 Plus、X9、X9 Plus也有3370萬臺,而華為寄予厚望的P10高端機在天貓5天強力預售亦不過萬臺。
華為主要是靠著海外市場的出貨量才壓倒OPPO和VIVO,但這個優勢并不鞏固。在歐洲和俄羅斯,華為有基礎通訊服務商的先發之利,品牌也有一定積累,加之巨額的廣告投入,取得相當份額并不奇怪,但更主要的還是歐債危機幫忙,在今年歐洲央行已經調高經濟增長率的大背景下,這個有利因素正在消弱。在美國和印度兩個重要市場,華為手機始終打不開局面,美國的主流運營商仍然不愿與華為合作,華為雖然去年10月就開始在印度生產手機,但OPPO和VIVO早就先下手為強,在印度的市場份額分別提升到第5位和第2位。華為只要不在美印這兩個重要市場快速取得歷史性突破,它的海外出貨量就不可能有爆發式增長。
從全球智能手機格局來看,雖然今年蘋果不會發布iPhone 8(蘋果一般隔年發布下一代產品),是典型的產品小年,但華為要在1.38億出貨量的基礎上趕超蘋果的2.15億部,難度仍然極大。在華為手機的出貨量中,華為品牌是6570萬臺,榮耀品牌為7220萬臺,要趕超蘋果,意味著兩個系列都要有過億的出貨量,這簡直天方夜譚。
所以借著任正非的“批評”迅速解套才是妙招,余承東在內部郵件中強調:2017年是精細化運營的變革年,一切要以利潤為中心,要從各級組織,從每個人、每個細節點滴上提升效益、要效益,嚴控成本和風險,健康發展。可見,華為從上到下已經為出貨量的波動做足了輿論準備。
但華為若要在利潤上比肩蘋果,也許更可怕
華為現在基本放棄了為運營商代工低端手機,將產品矩陣壓縮為三個系列,高端產品定價399美元以上,包括Mate系列和P系列;中端產品199美元至399美元,包括G+和榮耀高端系列;低端產品則定價199美元以下,包括G系列、Y系列和榮耀系列。在2016年的出貨量中,華為自稱中高端產品占比達到55%,具體來說,華為手機的ASP(平均銷售單價)從2014年的176美元上漲到2015年213美元,2016年再增加到218美元,接近三星手機220元美元的平均售價了。但想跟蘋果拼利潤,華為手機要達到什么標準呢?
簡單的說,就是三點:
1、利潤要從9億美元飆到450億美元;
2、每部手機的售價要從1503元提升到4250元的水平;
3、每部手機的利潤從99元提高到1300元的水平,
也就是說,要么華為全系定價維持在4250元的水準之上,要么高端手機要賣到10000元左右的價格,感覺華為都有創造Vertu式奢侈子品牌的沖動了。
當然,就算出貨量和利潤兩個指標全落空,不是還有產能這個梗兜底嘛。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
尋求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注明"轉載來源"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中研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
煩請聯系: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圖片資訊
行業研究院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
在互聯網思維大行其道的今天,O2O絕對算得上電商領域的O
2016年度全球共有291家中企上市,合計總融資3125.01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