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畢業論文正文近一半篇幅與自己所帶的學生碩士畢業論文雷同,就連致謝也部分一致。近日,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黨委副書記、廈門大學醫學院常務副院長蔡建春,再次被舉報其申請廈門大學博士學位的論文涉嫌抄襲。
廈大問題博士論文再調查 ? 廈大稱不屬剽竊系學術不端
博士畢業論文正文近一半篇幅與自己所帶的學生碩士畢業論文雷同,就連致謝也部分一致。近日,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黨委副書記、廈門大學醫學院常務副院長蔡建春,再次被舉報其申請廈門大學博士學位的論文涉嫌抄襲。
8月10日,《中國青年報》刊發《院長博士論文被指抄襲學生碩士論文》,指出廈門大學在7月14日宣布“進行調查”后,一直未公布調查結論。8月10日晚,廈門大學官方微博發布了《關于“蔡建春博士論文被指抄襲”調查情況的說明》。
廈門大學表示,蔡建春博士論文與兩位學生碩士論文的重合,皆來源于其博士期間主持的兩個項目,“不構成對他人科研成果的剽竊,但其在寫作及引文上的嚴重不規范行為屬于學術不端。”
記者進一步調查發現,曾“被抄襲”的碩士生黃安樂碩士畢業論文又與其師兄劉凱華的碩士畢業論文存在大面積相似,而劉凱華也為蔡建春的碩士生。同時,讀博期間,蔡建春本人另有多篇文章涉嫌“一稿多投”。
按照廈門大學的說法,蔡建春論文內容出現重合是因為他與學生一同享有項目成果。但該課題成果三度作為學位論文被陸續發表,過高的重合率為何順利通過審核?蔡建春本人多篇文章涉嫌“一稿多投”或“自我復制”,為何順利畢業?按照教育部對學術不端的處理規定,為何未見校方公布處罰措施?
廈大稱不屬剽竊系學術不端
廈門大學表示,8月9日,廈門大學學風委員會認定,蔡建春讀博士期間曾主持過“RNA干擾技術在胃癌細胞侵襲力研究中的作用”及“shRNA沉默MMP-9及應對胃癌細胞侵襲力抑制的研究”兩個項目,擁有研究成果的所有權,蔡建春指導的兩個碩士生黃安樂和黃坤寨將上述兩個項目試驗結果應用于碩士論文,蔡建春本人也將其運用于博士論文寫作中,不構成對他人科研成果的剽竊,但其在寫作及引文上的嚴重不規范行為屬于學術不端。
教育部2016年9月起施行的《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第二十九條規定,高等學校應當根據學術委員會的認定結論和處理建議,結合行為性質和情節輕重,依職權和規定程序對學術不端行為責任人作出如下處理:通報批評;終止或者撤銷相關的科研項目,并在一定期限內取消申請資格;撤銷學術獎勵或者榮譽稱號;辭退或解聘;法律、法規及規章規定的其他處理措施。
記者發現,該聲明僅表示,學校已按照“學風委員會的認定結論正式啟動相應的處理程序”,但并未說明將對蔡建春進行何種處理。
蔡建春2004年到2010年在廈門大學攻讀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專業的博士學位。他的博士畢業論文于2010年2月完成,共4萬字左右,其中有近半與其學生黃安樂、黃坤寨的碩士畢業論文相同。黃安樂和黃坤寨分別是福建醫科大學2008屆、2010屆腫瘤學專業碩士畢業生,蔡建春曾擔任他們的碩士生導師。蔡建春本人也是福建醫科大學醫學系本科畢業,2002年獲得該校碩士生導師資格。
目前,黃安樂、黃坤寨都是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醫生。而1998年10月至2012年9月的14年間,蔡建春曾擔任該院副院長、黨委書記等職務。
8月11日,記者聯系上了蔡建春的碩士生黃坤寨。他回應稱,認同廈門大學的這份通報。
連環“抄襲”,相互致謝
記者發現,蔡建春、黃安樂、黃坤寨論文的致謝部分里,除了提及的部分老師相同外,還都提及了劉凱華。
劉凱華是福建醫科大學腫瘤學2007屆的碩士研究生,是黃安樂、黃坤寨的師兄,他的指導老師也是蔡建春。目前,他也供職于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劉凱華在碩士畢業論文《RNA干擾建立MMP-9基因穩定沉默的胃癌細胞株BGC823》中的致謝里,也提到了感謝師弟黃安樂。
黃安樂、劉凱華兩人碩士論文中的“原創性聲明”表明,“本人呈交的學術論文是本人在導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的研究成果”,導師蔡建春均在其上簽字。
媒體此前的報道顯示,蔡建春博士論文約4萬字,其中有近1.7萬字與黃安樂的碩士論文相似。記者比對了黃安樂的碩士論文《應用RNA干擾技術的MMP-9基因沉默胃癌細胞克隆》與劉凱華的碩士論文《RNA干擾建立MMP-9基因穩定沉默的胃癌細胞株BGC823》,發現除文獻綜述和參考文獻外,黃文2.7萬多字,其中約7300字與劉文相同。而劉文一共只有約1.3萬字。
值得注意的是,黃安樂與劉凱華兩人碩士論文相同的內容,也是蔡建春博士論文與劉凱華碩士論文相同的內容。
黃安樂和劉凱華的碩士論文顯示,黃文在2005年9月至2008年5月完成,劉文在2006年3月至2007年5月完成。
在兩人關于實驗目的的闡述上,都出現了“首次”“首先”的字樣,黃文指出“首先構建了低分化胃腺癌細胞BGC823的MMP-9基因沉默細胞模型?!倍鴦⑽膭t表述,該研究“嘗試在胃癌細胞中對MMP-9基因通過RNA干擾進行沉默,首次構建了MMP-9基因沉默的BGC823細胞株”。
在黃的這篇論文中,除了材料與方法與劉凱華文章基本相同外,黃文結果與分析第一部分的2、3兩節也與劉文結果與分析大部分相同。黃文討論部分的第2節“pGenesi載體介導的穩定RNAi 系統”,與劉文討論部分的三節中的兩節內容高度相似。僅將其中的兩處引用作了字詞上的改動,如將“考慮到”改為“鑒于”,將“效應”和“半衰期”擴寫為“沉默效應”和“半衰期長短”。
黃文得出的結論也與劉文結論部分相似。在圖片使用上,黃文與劉文的10張圖中有8張相同。
福建醫科大學教務處實踐教學管理科負責畢業論文(設計)管理工作。記者多次聯系該科,試圖詢問幾位學生碩士論文相似率極高如何通過查重,但該科電話始終無人接聽。
《圖書期刊保護試行條例實施細則》第十五條規定,引用非詩詞類作品不得超過2500字或被引用作品的十分之一,凡引用一人或多人的作品,所引用的總量不得超過本人創作作品總量的十分之一。
4年間同一成果申請3個學位,論文大面積雷同
廈門大學官方微博聲明中所提到的第一個項目是“RNA干擾技術在胃癌細胞侵襲力研究中的作用”。
記者在劉凱華的碩士論文附錄里找到了類似的結果,其申請的課題項目為“RNA 干擾技術在胃癌細胞侵襲力研究中的應用”,截至發稿,記者未能查到該項目的公開信息。
也就是說,廈門大學通告所稱由蔡建春主持的第一個項目“RNA干擾技術在胃癌細胞侵襲力研究中的作用”,也是劉凱華碩士論文的來源項目。劉凱華論文的附錄顯示,該項目為獲廈門市衛生局重點科研項目,編號WSK200601。
按照前述的調查,黃安樂為劉凱華的師弟,黃文在劉文發表一年后發表,而作為兩人導師的蔡建春,又于黃文發表后近2年發表了自己的博士論文。三人是否一同參與了該項目的研究?項目的終結時間是否早于黃安樂、蔡建春的畢業時間?研究是否一直在持續進行?記者就項目的詳細情況多次撥打廈門市衛計委科教處電話,對方回應稱負責人不在。
比對3人的論文,記者發現,在結論部分,未有明顯的更新。在結論部分,蔡建春的5條結論中有3條與黃文雷同,最后的小結與黃文小結近似。而黃文的3條結論中有1條與劉文雷同,小結大部分來自于劉文的最后一條結論。也就是說,蔡文的小結與黃文的小結高度相似,而黃文的小結又與劉文的最后一條結論幾乎重合。
廈門大學通告提及蔡建春主持的另一項課題為“shRNA沉默MMP-9及應對對胃癌細胞侵襲力抑制的研究”。
記者發現,在廈門大學醫學院公布的蔡建春履歷中,蔡建春曾主持過名為“shRNA沉默MMP-9對胃癌細胞侵襲力抑制的研究”的課題。
廈門大學醫學院官網顯示,該項目啟動于2009年3月,2012年4月終止。屬于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項目批準號為2009D004。
都有誰參與了這個項目?“被抄襲者”是否在列?福建省科技廳計劃項目管理系統查詢系統顯示,上述項目學科為腫瘤外科及普通外科學,成員為7人,其中高級職稱成員有3人,中級職稱和初級職稱各1人。系統顯示,項目負責人學歷為博士,單位為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記者發現,在該項目結束后的第三年,2015年4月底30卷第4期的中華普通外科雜志刊發了《基質金屬蛋白酶-9基因沉默胃癌動物模型的建立》。文章注明,該論文為“shRNA沉默MMP-9對胃癌細胞侵襲力抑制的研究”課題項目資助,第一作者為黃坤寨,黃安樂、蔡建春分別為第二、第三作者。
值得注意的是,在黃坤寨及黃安樂的碩士論文中,并未有任何課題來源的標注。而在福建省科技廳計劃項目管理系統查詢系統上,該項目目前狀態為“未立項”。
廈門大學官方微博中稱,蔡建春論文寫作來源于兩個項目的研究成果,不構成對他人科研成果的剽竊。但記者發現,在廈門大學論文庫存檔的蔡建春博士論文電子版中,其原創性聲明一頁均未填寫論文所屬的課題組、實驗室及獲得經費資助,且注明“未有此項內容,可以不作特別聲明”。
為詢問論文的紙質版一般是否填有課題組和實驗室,記者致電廈門大學翔安校區圖書館,該館一位老師表示,“我們紙本和電子版是一致的”,當問到課題來源信息為何缺失時,該老師稱,“可能本來就沒有”。
博士期間蔡建春另有多篇論文涉一稿多投
廈門大學《關于我校碩士、博士研究生在學期間發表學術論文的規定》顯示,2005年6月27日起,該校博士研究生獲得博士學位之前,必須在全國核心刊物或國際同級學術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導師為第一作者的,第二作者視同第一作者)以“廈門大學”為第一署名單位發表2篇以上與其學位論文相關的學術論文。
據記者不完全查詢,蔡建春在2004年至2010年間發表的論文中,符合上述要求的有1篇——《老年人食管鱗狀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及腺癌序列微衛星改變》。該文發表在2007年6月的《中華老年醫學雜志》上。
該文第一作者蔡建春,標明來自廈門大學。其他幾名作者劉棣、劉凱華、張海萍、鐘山及夏寧邵,來源于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廈門第一醫院腫瘤外科廈門市腫瘤中心。實際上,在該文刊發前一個月,上述團隊已在《福建醫科大學學報》上發表了類似文章《老年人食管鱗狀細胞癌、腺癌和化生-不典型增生-腺癌微衛星改變》。
記者初步統計,上述兩文還與蔡建春的另外一篇論文《Microsatellite alterations in phenotypically normal esophageal squamous epithelium and metaplasia-dysplasia-adenocarcinoma sequence》也存在大面積相似,該文發表于2008 年7月的《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世界胃腸病學雜志》)。
比對發現,這3篇文章均使用了近似的樣本,在材料與方法、結果和討論部分,除了部分語句經過調整語序外,內容高度相似,使用的表格和圖片也幾乎相同,在第3篇英語論文中,大部分語句都為直接翻譯。
像這樣“一稿多投”,內容、圖片、表格存在大面積相似的情況還出現在蔡建春的另一組文章中,即《胃癌組織中相關腫瘤抑制基因啟動子區甲基化狀態》和《老年人胃癌腫瘤抑制基因啟動子區甲基化狀態》,以及《胃癌組織和正常胃小凹上皮中抑癌基因E—cadherin hMLH1 APC和MGMT的過甲基化》和《胃癌組織中E鈣黏素基因啟動子甲基化狀態的研究》,它們分別發表于2007年4月10日第87卷第14期《中華醫學雜志》、2007年7月第41卷第4期《福建醫科大學學報》、2007年7月第29卷第7期《中華腫瘤雜志》和2008年2月第23卷第2期《中華普通外科雜志》。
同時,蔡建春曾于2007年署名發表的《老年人胃癌腫瘤抑制基因啟動子區甲基化狀態》,其中顯示,福建醫科大學2006屆腫瘤學碩士生劉棣為第二作者。記者發現,蔡建春該文也與劉棣的碩士畢業論文《胃癌相關基因啟動子甲基化狀態的研究》中的兩張圖表和部分結論相似。值得關注的是,劉棣該文并未標注任何課題來源,劉棣的指導教師也為蔡建春。
2008年9月24日印發的廈門大學研究生學術活動規范(試行)第四條規定,研究生不得實施以下違反學術活動規范的行為:引用他人成果不符合著作權法關于合理使用的規定而構成不適當引用,或者引用部分構成引用者成果的主要部分或實質部分;故意重復發表自己內容實質相同的研究成果。
廈門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研究中心官網顯示,自2002年開始,蔡建春的導師張其清曾擔任廈門大學醫學院副院長、醫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務。
記者聯系到了張其清,他拒絕回答蔡建春博士論文如何通過查重并取得學位一事。他表示,自2010年以來,蔡建春已經很少跟他聯系,關于廈門大學對蔡學術不端的認定,張其清稱要“問他自己”。
細分市場研究 可行性研究 商業計劃書 專項市場調研 兼并重組研究 IPO上市咨詢 產業園區規劃 十三五規劃
中研網 發現資訊的價值
研究院 掌握產業最新情報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廈大院長抄襲學生論文 連“致謝”也照抄不誤 論文抄襲之風為何屢禁不止近日,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黨委副書記...
我校研究生院曾于7月14日就此事發布情況說明,學校學風委員會已成立調查組依照相關程序和規定進行調查核實。7月25日,...
蔡建春被指抄襲 院方:解釋沒用 不知如何回應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廈門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附屬中山醫院院長7...
院長博士論文抄襲學生:連致謝也抄!中國學術怎么了?擁有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黨委副書記、廈門大學醫學院常務...
韓春雨論文撤稿 新華社評論:科學能夠“自凈” 備受關注的韓春雨基因編輯論文爭議事件近日有了結果,韓春雨團隊在英...
新華社評韓春雨撤論文 撤稿是否等同于學術造假?搞科研還是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在身陷學術爭論,被質疑是否具有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