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經濟產業全景圖譜:2025年1.5萬億規模下eVTOL商業化路徑研究
在全球航空產業向綠色化、智能化轉型的背景下,低空經濟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正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2025年中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突破1.5萬億元,其中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作為核心載體,其商業化進程直接決定行業能否從“政策試驗田”邁向“規模化落地”。
一、行業市場現狀分析
1.1 市場規模與增長動力
2025年,中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達1.5萬億元,同比增長55.6%,其中無人機物流占比45%,空中游覽占比18%,eVTOL相關業務占比約12%。驅動因素包括:
政策紅利:國家發改委成立“低空經濟發展司”,2025年新增50個低空開放試點城市,空域審批時間壓縮至3個工作日內。
技術突破:固態電池技術使無人機續航從1小時提升至4小時,2025年長航時無人機占比超30%;eVTOL續航突破200公里,適航認證加速。
資本涌入:2024年低空經濟領域融資事件超200起,峰飛航空獲1.57億元采購合同,寧德時代、國軒高科等電池廠商加速布局。
1.2 eVTOL商業化進展
適航認證:億航智能EH216-S、峰飛航空V2000CG獲全球首批適航認證,小鵬匯天“陸地航母”計劃2026年量產。
運營試點:合肥、深圳等6個城市開展eVTOL試點,廣州、合肥已開通低空游覽、城市觀光商業服務,票價從2000元降至500元。
市場反饋:eVTOL零部件70%-80%與新能源汽車重合,電池成本占整機20%,但企業對價格敏感度較低,技術創新空間更大。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2025-2030年中國低空經濟行業市場現狀調查及未來發展趨勢預測報告》顯示分析
二、行業發展趨勢
2.1 技術迭代:從“三電”到“三高一快”
“三電”升級:電機、電池、航電占eVTOL整機價值70%,寧德時代凝聚態電池能量密度達500Wh/kg,孚能科技第二代半固態電芯量產在即。
“三高一快”標準:
高安全:通過材料及結構創新提升電化學穩定性,規模化制造保障一致性。
高能量密度:國軒高科360Wh/kg軟包電池產業化,中創新航“頂流高能”電池達350Wh/kg。
高放電倍率:eVTOL持續放電倍率需達4C-5C,通過改進電池結構降低內阻。
快充:匹配超快充網絡,縮短補能時間。
2.2 應用場景拓展:從B端到C端
城市空中交通(UAM):eVTOL票價從200元/公里降至50元,2030年市場規模或達3000億元,航線覆蓋50個以上城市。
物流革命:無人機配送成本較地面運輸降低40%,2025年快遞網點覆蓋率將達縣域市場的60%。
應急剛需:消防無人機響應時間縮短至15分鐘,2024年已參與3000余起災害救援。
2.3 產業鏈協同:從單一制造到生態閉環
上游:電池、電機、飛控系統等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率提升,寧德時代、國軒高科與eVTOL廠商深度綁定。
中游:整機制造向智能化、模塊化發展,大疆、豐翼科技等企業主導無人機市場,eVTOL廠商加速適航取證。
下游:運營服務向專業化、規模化轉型,浙江眾合科技打造城市低空指揮中心,提升管理效率。
三、行業重點分析
3.1 eVTOL商業化核心矛盾與解決方案
矛盾1:續航與成本的平衡
現狀:已面市eVTOL電芯能量密度多在270Wh/kg-320Wh/kg,續航里程200公里以內,難以滿足長途及高頻運輸需求。
解決方案:加快半固態、固態電池研發,寧德時代、孚能科技等企業加速量產;通過規模效應降低成本。
矛盾2:安全與效率的權衡
現狀:eVTOL對安全性要求極高,但高能量密度材料(如高鎳三元正極)安全性欠佳。
解決方案:通過材料及結構創新提升安全性,依托規模化制造提升良率及一致性。
3.2 典型案例:億航智能EH216-S商業化路徑
技術突破:EH216-S搭載凝聚態電池,續航突破200公里,支持全自主飛行。
適航認證:獲中國民航局頒發的全球首批載人類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運營合格證(OC),集齊TC、AC、PC四證。
商業化落地:在廣州、合肥開通商業載人服務,票價500元/人次,未來計劃拓展至全國20個城市。
四、市場競爭格局分析
4.1 通用航空領域:國有大型企業主導
代表企業:中航工業、北大荒、中信海直、中直股份等,主導通用航空器研發、生產與運營。
競爭格局:行業集中度高,頭部企業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但eVTOL等新興領域面臨新進入者挑戰。
4.2 無人機領域:大疆創新領跑,民用市場崛起
代表企業:大疆創新、中航無人機、航天彩虹等,其中大疆占據消費級無人機市場70%份額。
競爭格局:民用無人機市場快速增長,中航無人機、航天彩虹等軍用無人機龍頭加速布局民用領域。
4.3 eVTOL領域:初創企業與科技巨頭競逐
代表企業:億航智能、小鵬匯天、峰飛航空、沃飛長空等,同時寧德時代、國軒高科等電池廠商跨界布局。
競爭格局:初創企業專注技術研發與適航取證,科技巨頭依托供應鏈優勢加速商業化。
五、行業市場影響因素分析
5.1 政策因素:從“試點”到“常態”
空域改革:2025年計劃新增50個低空開放試點城市,空域審批時間壓縮至3個工作日內。
標準完善:無人機適航認證體系全面落地,2026年起所有載人無人機需通過CCAR-92部認證。
補貼激勵:中央財政設立低空經濟專項基金,對eVTOL研發補貼最高達1億元。
5.2 技術因素:從“玩具”到“工具”
續航革命:固態電池技術使無人機續航從1小時提升至4小時,2025年長航時無人機占比超30%。
智能避障:毫米波雷達+AI視覺融合技術使無人機事故率下降至0.03%,接近民航客機水平。
集群控制:500架無人機協同作業技術成熟,農業植保效率提升10倍。
5.3 市場需求:從“小眾”到“剛需”
物流需求:無人機配送成本較地面運輸降低40%,2025年快遞網點覆蓋率將達縣域市場的60%。
應急需求:消防無人機響應時間縮短至15分鐘,2024年已參與3000余起災害救援。
消費需求:空中游覽票價從2000元/人次降至500元,2025年市場規模或突破200億元。
六、行業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6.1 挑戰
技術瓶頸:電池能量密度、自主避障算法等仍需突破,部分核心部件依賴進口。
安全風險:空域動態管理機制不完善,無人機擾航、數據泄露事件引發監管收緊。
成本難題:eVTOL單機成本超千萬元,短期內依賴資本輸血;消費級場景定價過高,公眾接受度不足。
6.2 機遇
政策紅利:國家戰略統籌推進,地方差異化布局,形成全國協同發展格局。
技術突破:固態電池、氫燃料電池等技術加速商業化,推動產業鏈向高端化邁進。
市場需求:物流革命、應急剛需、消費升級等多重需求驅動行業爆發式增長。
七、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建議
聚焦核心技術突破:設立國家級低空經濟實驗室,重點突破氫燃料電池、輕量化材料等核心技術;建立無人機適航認證快速通道,將認證周期從18個月壓縮至6個月。
推動政策協同落地:加快《低空經濟產業促進法》立法,明確空域管理、產業培育、技術創新等關鍵要素;試點“低空經濟特區”,在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等區域先行先試。
拓展商業化應用場景:建設“干線-支線-末端”三級無人機物流體系,2025年實現縣域48小時達;組建國家級無人機應急救援隊,配備1000架專業機型;開發“空中出租車”APP,2026年試點城市將達20個。
加強人才培養與引進:在100所職業院校開設低空經濟專業,實行“雙證制”(學歷證+無人機駕照);設立低空經濟人才基金,對高端人才給予個稅返還、安家補貼等支持。
八、未來發展趨勢預測分析
市場規模:2025-2030年,中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將保持年均25%增速,到2030年有望突破10萬億元。
技術趨勢:固態電池能量密度向400Wh/kg邁進,eVTOL續航突破300公里;L4級自動駕駛飛行器進入試運行階段。
應用趨勢:城市空中交通(UAM)商業化加速,空中出租車航線覆蓋50個以上城市,單日運送旅客超10萬人次;農業數字化革命深化,無人機植保滲透率從15%提升至60%。
全球化趨勢:中國無人機占據全球70%市場份額,eVTOL技術輸出至30個國家;參與制定國際低空經濟標準,話語權顯著提升。
低空經濟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從“政策試驗田”邁向“規模化落地”。2025年,1.5萬億元市場規模下,eVTOL商業化成為核心驅動力。行業需以技術創新為突破口,以政策協同為保障,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構建“空天地人”四位一體生態,推動低空經濟向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未來,隨著技術迭代、政策松綁與需求爆發,低空經濟將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引擎,開啟天空資源重新定義與價值挖掘的新紀元。
如需獲取完整版報告及定制化戰略規劃方案請查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5-2030年中國低空經濟行業市場現狀調查及未來發展趨勢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