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醫用耗材作為醫療器械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市場規模與臨床需求緊密相關。近年來,中國人口老齡化加速、慢性病發病率攀升以及醫療技術迭代升級,共同推動醫用耗材行業進入高速發展期。與此同時,國家醫保控費政策、集采常態化以及創新醫療器械審批加速,深刻重塑行業競爭格局。
一、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一)政策驅動下的行業變革
國家醫保局自2024年起深化耗材集采改革,將血管組織閉合夾、創傷骨科耗材等納入全國聯采范圍,推動價格透明化與國產替代。集采政策不僅壓縮了進口產品的市場份額,也倒逼本土企業加速技術創新。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醫用耗材行業競爭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國產冠脈支架在基層醫院的市場占有率已突破65%,骨科植入物領域國產人工關節市場份額突破45%。
此外,國家持續推進醫療器械注冊審批改革,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通道數量年均增長15%,為高端耗材的國產化提供了政策支撐。
(二)需求端結構性變化
隨著分級診療制度的推進,基層醫療機構對低值耗材的需求顯著增長。例如,注射穿刺類、醫用敷料類等基礎耗材在縣域市場的滲透率持續提升。與此同時,老齡化社會催生了對慢性病管理耗材的需求,如糖尿病自測試紙、胰島素注射器等。
在高端領域,心血管介入、骨科植入等高值耗材成為增長引擎。隨著微創手術普及,一次性內窺鏡附件、精密過濾輸液器等高端低值耗材的增速顯著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三)供應鏈整合與成本優化
集采政策促使企業加速供應鏈整合。頭部企業通過垂直整合原材料、生產與銷售環節,構建成本優勢。例如,威高股份通過自動化生產線改造,將原料耗損率降至0.3%以下;南衛股份在集采中以最優產能配置勝出,中標份額超預期。
此外,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中小型企業面臨轉型壓力。部分企業選擇加入大型供應鏈集群,或專注壁壘更高的功能化耗材開發,如新型可降解止血材料、仿生涂層導尿管。
(數據來源:綜合行業報告、市場研究及公開數據整理)
二、競爭格局分析
(一)國際巨頭與本土企業的博弈
強生、美敦力等國際巨頭憑借技術積累與全球渠道,長期占據高端耗材市場。然而,集采政策與國產替代趨勢削弱了其傳統優勢。例如,冠脈支架國家集采后,國際巨頭均價從1.3萬元降至700元左右,迫使其調整戰略重心,轉向神經調控、手術機器人等技術壁壘更高的領域。
本土企業則通過差異化競爭實現突圍。邁瑞醫療在體外診斷領域的高速增長,得益于分級診療與縣域檢測中心建設帶來的市場擴容;威高股份在骨科植入物領域的市占率持續提升,展現了本土企業在細分領域的競爭力。
(二)細分領域競爭分化
高值耗材領域呈現“國產替代加速、技術迭代加快”的特征。國產企業在冠脈支架、人工關節等品類已實現突破,但在心臟瓣膜、神經介入等高端領域仍需追趕。低值耗材領域則呈現“智能化升級、集中度提升”的趨勢。例如,智能輸液系統、可降解敷料等細分品類保持高速增長,但行業集中度持續提升,前十大企業市場占有率有望突破38%。
此外,體外診斷(IVD)市場在集采與DRG/DIP支付改革的雙重壓力下,企業通過精耕細分賽道實現正增長。例如,新產業、圣湘生物等企業在分子診斷、病理診斷領域表現突出。
(三)并購重組與全球化布局
為應對行業變革,企業加速并購重組與全球化布局。例如,威高股份收購美國Argon Medical以獲取精密穿刺技術;魚躍醫療并購凱立特強化動態血糖監測核心技術。同時,企業通過在東南亞、東歐布局生產基地,構建全球化供應鏈體系。
三、重點企業分析
(一)邁瑞醫療:體外診斷與醫療設備雙輪驅動
邁瑞醫療通過持續研發投入,在體外診斷領域構建了覆蓋生化、免疫、分子診斷的完整產品線。其監護耗材與IVD業務的協同效應,使其在分級診療政策中受益顯著。此外,公司加速布局高端醫療設備,如醫學影像設備,進一步鞏固行業龍頭地位。
(二)威高股份:骨科植入與低值耗材雙線突破
威高股份在骨科植入物領域通過醫工協同創新,實現了關節植入物市占率的快速提升。同時,公司通過自動化改造與供應鏈整合,在低值耗材領域保持成本優勢。例如,其輸液器產品在集采中以最優性價比勝出,市場份額穩居前列。
(三)微創醫療:心血管介入與手術機器人協同發展
微創醫療在心血管介入領域持續突破,其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系統成為國產首個獲批進入美國臨床的產品。此外,公司加速布局手術機器人領域,通過“研發-生產-服務”一體化模式,構建技術護城河。
四、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一)技術創新驅動高端化
未來五年,可降解金屬支架、3D打印定制化植入物等創新產品將逐步進入商業化階段。例如,生物可降解心臟支架、可吸收骨釘等綠色產品,不僅減少了醫療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還提高了患者的術后恢復質量。
此外,AIoT技術與醫用耗材的融合將重塑行業生態。例如,智能傳感器貼片、智能胰島素泵等新型產品有望改變慢病管理格局。
(二)政策導向下的規范化發展
國家將持續推進醫療器械注冊審批改革,優化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通道。同時,DRG/DIP支付改革與醫保目錄調整將倒逼企業優化產品結構,提升臨床價值。例如,企業需通過“核心技術專利群+醫工協同平臺+臨床數據循證體系”構建護城河。
(三)全球化與本土化并重
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醫用耗材企業將加速出海。例如,英科醫療通過在東南亞布局生產基地,規避國際貿易壁壘。與此同時,企業需深耕本土市場,通過差異化產品滿足基層醫療需求。例如,為寵物醫院開發專用耗材,或為體檢中心定制快檢套餐。
五、投資策略分析
(一)聚焦國產替代潛力賽道
建議投資者關注心血管介入、骨科植入等高值耗材領域的國產替代機會。例如,具備原料設備產品垂直整合能力的龍頭企業,或掌握核心技術的創新型企業。
(二)布局智能化與綠色化產品
隨著醫療技術升級,智能耗材與綠色耗材將成為投資熱點。例如,智能輸液系統、可降解敷料等細分品類,以及具備抗菌、抗病毒功能的創新產品。
(三)關注全球化布局能力
在國際貿易摩擦背景下,具備全球化供應鏈布局的企業更具抗風險能力。例如,在東南亞、東歐同步布局生產基地的企業,或通過跨境電商拓展海外市場的企業。
(四)警惕政策與成本風險
投資者需關注集采降價幅度超預期、原材料價格波動等風險因素。建議選擇年營收5億至20億元、研發投入占比超5%的成長型標的,并關注企業ESG表現,如環保合規性與社會責任履行情況。
如需了解更多醫用耗材行業報告的具體情況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5-2030年中國醫用耗材行業競爭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