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就像被打開了的“潘多拉魔盒”,快速在化妝品行業里面蔓延開來,成為化妝品行業在過去的2016年里成為一個熱門的話題。
是天使? 資本的魔力,就是將市場未來的潛在價值提前挖掘出來,把夢想提前變為現實,在一瞬間,資本就能把企業的潛在價值變成真金白銀,讓品牌積累巨額的財富,這也難怪化妝品行業,無論是品牌商,還是渠道商,對于資本“趨之若鶩”。

回顧行業,從2016年1月開始,青島金王和怡亞通一直在繼續各自的并購,雖然兩者都以渠道整合為主,但是金王和怡亞通各自的并購方向和布局并不同。從整合方向來看,青島金王的布局是縱向的,而怡亞通更加橫向。青島金王做產業鏈延伸,而怡亞通則是在金融和物流方向發力;
然后就是王茁創磐締資本,投資植物醫生,并以戰略投資人的身份進入董事會。似乎離職的高管們都喜歡轉做投資人,原相宜本草總裁嚴明創建亞商資本,原上海家化集團董事長葛文耀創建希美資本,再到王茁創建磐締資本,化妝品行業對于風投需求的空間還很大;
2016年4月6日,薇美姿B輪獲得蘭馨亞洲投資基金與鐘鼎創投聯合投資,這是薇美姿繼2014年獲君聯資本A輪投資之后,獲得的又一輪巨額投資,這也是行業內獲得為數不多的大額風投之一。其實薇美姿獲得投資的很大因素在于其“口腔大健康”產業,他跳出了傳統日化行業的思維模式,將科技、醫療等產業融合在一起。有專業投資人士認為,未來風投方向會更加偏向于消費升級和技術創新,而不會過度考慮是某個行業。
5月27日,證監會對外公布,珀萊雅化妝品股份有限公司已正式提交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說明書,正式邁向IPO之路;6月,廣州名臣健康用品股份有限公司也宣布進軍資本市場。像珀萊雅、名臣這樣的成熟企業,他們需要更加廣闊的資本空間,A股市場才是他們的“菜”。不過,更多的中小型的日化企業則選擇通過新三板這個相對門檻較低的方式進入資本市場。
種種事例表明,化妝品行業對于資本的需求是很大的,尤其是近幾年,化妝品行業的發展陷入疲軟期。資本的最大好處就是能夠幫助品牌建立起“行業壁壘”,打破現有的瓶頸,在未來的競爭中取得先機。如果能夠拿到風投,或者上市,就意味著很多品牌在未來不但能夠活著,而且可能會活得更好。
還是魔鬼? 資本雖然美好,但是一個以逐利為目的的商業邏輯,往往承載不了行業的情懷,資本市場的殘酷,因為在某種程度上,錢決定了一切,情懷什么都不是,誰掌握了資本,誰就掌握了話語權,所以資本并不一定都是“天使”。董明珠怒斥的“野蠻人”,便是在控訴資本的貪婪本性。
拿風投來說,有業內人士認為,也許在中國的化妝品行業中,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風投。很多的投資都是選擇一個好項目去“摘果子”,他們并非在做真正的風險投資,只是在做“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他們根本沒有說去投資一件真正有價值而且有風險的事情。
在現實中,很多接觸風投的企業,經常會遇到各種危險的風險投資者:砸重金占股份,然后對項目為所欲為;眼中只有錢,完全不考慮長期受益和未來前景;對于風投大鱷來說,你最重要的項目在他眼里只是一個小項目,說放棄就放棄。遭遇任何一種,對于很多品牌來說都是致命的,這也是為什么行業內有很多品牌對于風投的態度還是比較謹慎,有些新品牌拒絕風投的介入。
薇美姿是行業里為數不多經歷了兩輪的風投企業,應該也是通過吸引風投對品牌提升最大的企業。總經理曹瑞安曾說過,找一個合適的投資對于品牌提升幫助很大,反之亦然。資本不僅在資金方面提供強大支持,更提供了很多資金以外的附加值,在戰略、管理、品牌和人才等多維度為品牌帶來幫助。
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些年的上海家化,就是資本博弈的一個“犧牲品”,當然用“犧牲品”這個詞難免有些過于嚴重了。這些年所謂的家化內斗,其實背后就有資本這個影子在推動,也希望其能在新的領導人上任之后能夠扭轉局面。
熱潮已退? 資本市場是最具逐利性的市場,2015年,中國化妝品行業也經歷了一次資本的浪潮,但是在2016年,化妝品行業資本逐漸變冷。在化妝品行業中,大部分的企業還是中小型的企業,它們大部分本身缺乏創新專利、可觀的資產和優良的品牌,簡單的說就是“既缺技術,又缺模式”。隨著投資者對日化行業的認識逐步厘清,在投資行業回歸更加理性的時候,對于日化行業的投融資熱度的下降是必然的。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中國化妝品行業獲得的投融資數量為16筆,較2015年出現了大幅下滑,同比下降54%。今年,除了上半年磐締資本投資植物醫生,蘭馨亞洲、鐘鼎創投B輪投資薇美姿之外,剩下的都是零星的小型投融資事件。
從整個風投的大環境來看,2015年是風險投資活躍的一年,無論是投資交易活動還是投資額,2016年風險投資活動卻持續下降。按照當前的速度,風險投資交易和風險投資額和去年比都將有明顯下降。根據CBInsights的數據,2016年第三季度風險投資下降14%,達到241億美元,是自2014年第三季度以來的最低水平;和去年同期比下降40%。
風投熱潮漸退,一方面跟資本市場的大環境有一定的關系,另一方面也跟化妝品行業自身有關。
回顧化妝品行業的發展,2007-2012年,中國化妝品市場增速穩定,并且高于世界市場的平均水平,2012-2014年市場增速一度增加至24%。但是,自2015年開始,中國化妝品市場陷入疲軟期,市場增速回落至2012年以前的水平,一直被視為朝陽產業的化妝品行業,也難敵經濟大環境的寒潮。
目前,國內化妝品行業投資者的目光主要聚焦于幾家規模較大的化妝品企業,對于很多新興品牌的信心明顯不足,而很多創業型的公司才是最需要風投的介入,這就是為什么會有人認為化妝品行業沒有真正風投的原因所在。投資者喜歡“獨角獸”,但是中國的化妝品行業還不足以出現“獨角獸”企業。
總的來說,資本市場對于中國化妝品行業還是相對轉冷,一方面受到資本寒冬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化妝品行業還不能吸引到資本大鱷的關注。當然,該融資的還是會融資,該兼并的還是會兼并,該沖擊IPO的還是在沖擊IPO,化妝品行業要想真正迎來資本的春天,估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