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以及《華爾街日報》都配備專門團隊來負責原生廣告,所謂的“定制內容部門”。
2、Emarketer的報告顯示80%的市場營銷的人員發(fā)現網紅營銷有效,而60%的市場營銷人員考慮增加網紅推廣的預算。
3、《華盛頓郵報》和Quartz開發(fā)了聊天機器人用于內容分發(fā),微軟在去年也推出了新版新聞應用NewsPro2.0包含了新聞機器人。
2016年,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內容的變革帶來了更多機遇和挑戰(zhàn),技術與內容躍遷驅動了傳播形態(tài)的變革,我們分析了海外媒體的變化趨勢,希望為大內容時代的內容創(chuàng)業(yè)者帶來啟發(fā)。
新媒體蠶食傳統媒體 以Facebook等社交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市場占有率在逐漸上升,Facebook依舊是目前最流行的社交媒體。eMarketer估測2016年Facebook獲得社交媒體上廣告份額的67.9%。

根據調查,有76%的Facebook用戶每天都訪問Facebook,而51%的Instagram用戶每天使用Instagram。
內容提供者為平臺勞作 目前的諷刺之處在于,新聞“產品”仍在繼續(xù)傳播,而內容正是科技平臺確保用戶留存的關鍵,但數字廣告增長的主要受益者并非新聞的制作者,而是平臺。
皮尤2016年的報告指出,美國數字廣告支出總和,包括社交媒體、搜索引擎,以及其他類型網站的數字廣告支出,同比增長約20%,接近600億美元。這一增長率高于此前兩年。與此同時,報紙行業(yè)的預算正在縮水,并不時傳出裁員的消息。
皮尤指出:“與一年前相比,數字廣告營收中更大的一塊蛋糕,即65%,被5家科技公司所占有。這些公司都不是新聞機構,但其中一些公司,包括Facebook、谷歌、雅虎和Twitter,正在將新聞集成至它們的產品。”

公關內容和新聞重疊明顯
數字新聞領域,公關內容和新聞之間的重疊越來越明顯則是海外媒體的一個新趨勢。而作為新聞媒體增收的試驗模式,這種由廣告商出資贊助,新聞采編團隊撰寫的原生廣告正在不斷模糊新聞和軟文之間的界限。
在TheAtlantic以及Mashable首先試水之后,原生廣告在2013年迅速躥紅。接著《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以及《華爾街日報》都配備專門團隊來負責原生廣告,所謂的“定制內容部門”。

BI報告顯示原生廣告市場份額急劇增加
原生廣告的一個成功案例就是Buzzfeed,公司的估值已經達到15億美元。數據方面BuzzFeed更是十分傲人,每月有超過50億的瀏覽量,網站每月光在美國國內就有8000萬人次的訪問,早已超過老牌新聞媒體《紐約時報》。
Buzzfeed的網站上你看不到任何一則橫幅、硬廣、彈窗,所有的廣告隱藏在內容當中,都是為廣告主度身定制,廣告以內容的形式發(fā)布,讓其利用病毒傳播的作用機制獲得指數型傳播。Buzzfeed選擇了一條創(chuàng)新的廣告展示道路,而且獲得了市場的青睞。
此外Facebook、Twitter、Youtube、Pinterest、Instagram也擁抱原生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