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新年伊始,房地產行業正呈現機構理論派看空與企業實操派看多的戲劇化局面。一面是政策收緊預期加劇,各界看空新年樓市的觀點甚囂塵上;一面是1月各大龍頭房企業績飆升,以及隨之傳出的龍頭房企調高內部銷售目標顯示志在必得。那么,新年樓市龍頭房企為何底氣十足?
擴張沖動
“本集團正在尋求優質土地資源,其中北京公司正在積極尋找京、津、冀、蒙區域內優質土地資源,二手項目、舊改項目優先,可合作,可收購,可代建,人際關系廣泛的朋友們,煩請留意,多多交流。”日前,一則由恒大地產相關人士通過朋友圈發布的合作公告讓人意識到,開發商正在從以往傳統取得土地信息,轉向更為公開和多渠道多領域。
“這意味著龍頭房企拿地、收購擴張的欲望非常強烈。”一位樓市觀察人士分析,從這則尋求合作的公告上也可以看出,大開發商更希望通過收購的形式獲取土地開發,借以降低開發成本。
實際上,此前已有消息顯示,排名靠前的龍頭房企對2017年業績已展露出良好預期。
去年跨越3000億元大關并實現“登頂”的恒大,今年已將銷售目標鎖定在了4500億元。
而不久前,融創宣布公司今年銷售目標為2100億元,但據說融創內部定下的目標是3000億元,沖入行業前五名,而融創去年銷售額才剛過1500億元大關。
業內人士分析,其他大房企,如碧桂園、金地等去年業績大增的企業今年的野心可能會更大。而且1月各大房企的飄紅業績也給企業更多自信。
統計顯示,1月,榜首碧桂園單月合同銷售金額約人民幣486億元,同比增長288%;萬科1月銷售金額481.2億元,恒大合約銷售金額約為372億元,兩家企業均實現同比大幅上漲。融創、華潤、龍湖、金地、富力等房企,1月銷售也紛紛同比有不同幅度的上漲。
市場憂慮
與房企自信相比,行業機構則顯得更為冷靜。
一位行業人士分析,龍頭房企1月表現強勁主要是因為企業在1月結轉了去年末預留的銷售業績,說明不了太多問題。甚至1月可能是企業“最后的輝煌”。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認為,雖然房企在2016年收獲頗豐,但從2016年“9·30”新政這一輪調控開始,樓市在2017年將面臨非常明顯的降溫風險。
數據顯示,1月全國主要的30大城市新建住宅簽約13.3萬套、1418萬平方米,同比下調了27.3%,環比下調了37%。
以北京為例,1月二手房簽約僅12860套,相比2016年同樣受到春節影響的2月還跌了15%。此外,1月北京純商品房住宅簽約套數為2477套,也同樣出現了明顯的下調。張大偉表示,相比2016年春節的政策刺激,2017年春節前后,市場處于政策重壓下的平穩期。當前各地在調控之下逐漸退燒,多項指標同比漲幅已有所收窄。
而且大部分房企都在2016年拿了比較高價的地,對未來房價上漲預期非常高,而調控又導致房價上漲難度非常大。
此外,節后首個交易日,央行公開市場逆回購利率上調10個基點,同時上調SLF品種利率10-35個基點不等,這些都是貨幣政策收緊的明確信號。因此,無論從資金成本、土地成本、市場預期來看,2017年對房企而言都難言樂觀。
底氣十足
然而種種跡象表明,龍頭房企的底氣依舊十足。
萬科高級副總裁譚華杰在剛剛發表公司對2017年地產行業整體的看法和判斷時表示,今年是銷售大年的可能性小,行業增速雖談不上樂觀,但如果從總銷售面積、均價走勢、 市場占有率三個方面來考慮,龍頭企業發展空間依舊非常充分。目前,萬科或恒大的市場占有率是3%-4%,美國在成熟階段龍頭的市占率是6%-8%,至少還有一倍的成長空間。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則判斷,當前遇冷的城市主要是熱點一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國家仍鼓勵去庫存,2017年實現全國性布局的開發商在競爭中仍有一定優勢。
除了調高銷售目標外,大型房企拿地的熱情也絲毫不減。據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的數據顯示,即便是受土地市場整體降溫以及春節放假的影響,1月,包括萬科、保利、碧桂園、綠地在內的20大房企,拿地金額依然達到了1117.26億元,平均拿地成本為9654元/平方米,相比2016年房企平均拿地成本6964元/平方米上漲了38.6%。
其中,碧桂園1月更以102億元成為當月房企拿地金額的榜首。此外,綠城以84億元緊隨其后,新城控股以82億元位居第三。而綠地剛剛通過公司公告披露的1月新增房地產項目情況顯示,1月,該公司新增房地產項目4個,拿地金額超過31億元。
業內人士表示,從當前來看,市場已形成機構看空和企業看多的暫時分歧,但究竟企業是延續1月的強勢還是之后掉頭向下,去除“水分”的2、3月數據也許更能說明問題。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
尋求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注明"轉載來源"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中研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
煩請聯系: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精彩推薦
圖片資訊
行業研究院
2016年,中國汽車持有量高達1.94億輛,且新注冊用戶量和
智能交通是一個基于現代電子信息技術面向交通運輸的服務
醫用敷料,是包傷的用品,用以覆蓋瘡、傷口或其他損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