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環境方面的問題越來越多,各個國家對于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法以及管理方式各有千秋,同時各個國家對于環境問題的管理也都十分的重視。而其中,日本環境的管理是開始于20世紀中期的,從20世紀中期到現在,日本的環境管理出現出人意料的成功,不僅創造了防治產業污染的奇跡,同時也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成的管理體制以及豐富多彩的管理模式。本文通過梳理日本最大的環保咨詢公司依迪亞株式會社的歷程與日本環境發展史,希望能夠給給中國環保產業帶來一些啟示,尤其是在環境安全及環境咨詢業務的發展上。
戰后重建時期,環境治理階段
二戰后,日本為了恢復戰爭帶來的國土荒蕪和產業破壞,更為了能夠趕上歐美國家,開始追求片面的經濟增長。在1964年至1973年的第二個經濟快速增長時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環境損害,以至于“公害”一詞聞名于全世界。自1960年以來,在三重縣的四日市石化聯合企業排放的空氣和水污染引發“四日哮喘事件”,并且嚴重危害到漁業。在整個20世紀60年代,公司、政府和居民間的糾紛愈演愈烈。
1965年,在新瀉地區發現了因含甲基汞的廢水排放導致的第二次水俁病。1968年,Kanemi米糠油悲劇發生于北九州;消費了由Kanemi倉庫株式會社生產的米糠油的家庭稱,食用米糠油后出現各種皮膚病和皮膚麻木的癥狀。1970年7月,官方第一次承認光化學煙霧事件影響11個區和8個城市,導致數以千計的居民抱怨眼睛受到刺激并且喉嚨痛。
隨著環境的急劇惡化,公害問題愈演愈烈,引起了尖銳的社會和政治問題。由此民間反公害運動也日益高漲,這些民間的環境保護運動使政府不得不進行公害控制的立法。終于在1967年通過了《公害對策基本法》。”該法明確列出了七大公害即:大氣污染、水質污濁、土壤污染、噪音、震動、地基下沉、惡臭公害概念的法律化,為規范和形成日本公害防治法律體系奠定了基本的法律基礎。并提出了公害防止的基本策略和措施,主要是環境標準管理、污染物排放控制、土地利用控制、推進防止公害設施的應用、實行公害防止計劃、建立公害糾紛處理和被害救濟的制度等。
日本依迪亞于1968年東京都千代田區二番町創立,注冊資本150萬日元,是日本國內首個民間氣象預報公司。1969年,隨著公害事件愈演愈烈,與新日本氣象海洋株式會社合并,開始開展環境治理業務。1971年,因痛痛病、水俁病等事件,開展水質分析業務。但因為經濟利益優先于環境問題,國家和地方政府未能積極保護生態。日本依迪亞對公害防治的思想及措施都是末端控制,屬于典型的被動應付。
經濟低迷時期,環境調查階段
1974年至1985年,因為第一次石油危機后的經濟滯脹,環境行動開始停滯,環境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回歸。1973年以后,隨著日本經濟經歷了超級通脹,為抵消通脹而制定的從緊貨幣政策造成了長時間的蕭條,私人部門和公共部門投資放緩。許多大型的開發項目被放棄,其它一些或被推遲,或減小規模。
面對這樣的經濟環境巨變,日本許多企業的經營變得更加困難。因為經濟的控制成為政府最緊迫的事,從而放緩了對環境政策的進一步完善,但是仍于1972年通過了《自然環境保全法》,建立了自然環境保全基礎調查制度,規定國家每五年要對地形、地質、植物及野生動物進行一次必要的基礎調查,以研究和制定自然保全的方針政策。該法還并明確了社會各方主體(國家、企業、地方團體和公民)在自然環境保全方面的責任。
1972年3月日本依迪亞開展環境測量調查類業務,并于當年12月在東京都目黑區建立第一技術研究所,對測量調查結果進行研究。1975年3月,在原有測量及調查的基礎上,開始環境評價業務及環境生物調查業務,環境污染源數值分析等業務。1976年,設立測量調查事業部。經濟的低迷,使得依迪亞將更多的精力投入環境理論的研究之中。1980年,成立子公司新日本環境調查株式會社(現子公司),注冊資本1萬日元,隨著經濟的回暖,全面開展環境調查業務。
協同發展時期,環境修復階段
20世紀80年代末,在日本,所謂的“泡沫經濟”和隨后的“旅游開發”熱潮破壞了自然環境。民眾對民用核能的批判增多,對全球性環境問題的意識也提高了。20世紀90年代開始,日本在維持經濟發展的同時,國內環境質量也有了明顯的改善。這時主要表現出了城市生活型環境污染問題,主要是汽車尾氣污染、生活污染、城市固體廢棄物處置等,此外全球性環境問題也日益明顯。
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了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探討了各種環境與發展問題,并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這一理念對國家環境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1993年日本制定了新的環境綜合性法律《環境基本法》。2001年,環境省(MOE)的建立及《非營利組織法》的頒布,標志著環境問題的制度化。《環境基本法》把影響評價制度上升為基本法的高度,并進行完善,規定改變地形、新建工程以及從事其他類似事業的事業者必須在實施該事業時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國家在制定和實施被認為將要給環境造成影響的政策措施時,必須在環境保護上給予考慮,日本進入環境修復的可持續發展時期。
1985年11月,日本依迪亞于東京日本證券業協會上市,在資本的主力下,開始跨越式發展。1992年5月,環境生物研究所在靜岡縣大井川町竣工,開展環境生物調查及環境修復相關業務;1995年3月,環境情報研究所(現國土環境研究所)在神奈川縣橫濱市都筑區竣工,展開環境信息化處理;1996年11月,地球環境學院成立,開設環境類相關學科,進行環境教育事業。1998年8月,開設環境儀器制造公司,開展環境測量儀器的制造、銷售業務;2001年1月,設立國土環境株式會社,開展土壤修復及水土修復等相關業務。
2003年8月,日本依迪亞和日本環境生物有限公司合并,2006年并購日本日本建筑設計咨詢社,將業務在之前的水質檢測、大氣監測、環境評價等基礎上,新增土地勘測、道路建設、橋梁建設、河道修建等,最終具備項目“咨詢+治理”全生命周期能力,可為客戶提供從概念到完成所經過的各個階段的綜合環境服務,“環保需求分析-設計方案-項目實施-項目收尾”,所涉及的業務和訂單空間非常廣闊。
震后重建時期,環境建設階段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里氏9.0級地震并引發海嘯,15894人因大地震遇難。地震造成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1~4號機組發生核泄漏事故,為核事故最高分級7級(特大事故),與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同級。這不僅震驚了日本,而是震驚了全世界。這是一場人為的災難,因為一系列有缺陷的政府決策為這次災難鋪平了道路。
此次災難發生后,大多數公共輿論支持無核化,反核公民運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上升。主流報紙比如《朝日新聞》、《每日新聞》和《東京新聞》提出了逐漸淘汰核電的觀點。在2013年,日本所有核電站停止運行。日本民眾開始對生活環境與能源的關系進行反思,重新思考、重新定義可持續性的環境建設。不再僅僅追求污染物的治理,而對整個生態系統與環境健康有了更高層次的需求。
日本依迪亞于2011年日本發生大地震、核電站被淹后,衍生出放射物質的監測、針對海嘯引發的沿海漁業環境的災害調查等業務;2012年,系統的形成環境顧問的概念;2013年,大地震后針對提后氣候變化延生出防災減災對策、社會基礎設施的老化對策、地球溫暖化對策、化學物質處置対策、自然再生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業務;2014年,結合人民的對安全、舒適、可持續的環境需求,正式提出環境健康的概念。
今天,日本依迪亞的工作重心轉到了這些領域:災害風險的防災、減災對策;基礎設施管理;土壤污染、廢棄物對策研究;再生能源的利用;海洋和海島的環境調查及海洋資源勘探帶來的環境生態調查;生物多樣性的對策和自然再生;生命科學相關事業;微量化學物質的分析和風險評價、管理;流域的水資源循環的綜合利用。已經發展為日本最大的集環境咨詢、工程設計,項目管理及技術服務于一體的年營收11.1億人民幣的環境咨詢服務商。
日本依迪亞將自身定義為“環境基礎設施和環境保護總顧問”,“環境顧問”是一個廣義的概念,而非固定邊界性的環境影響評價,泛指咨詢、評估、管理等輕資產環境類服務。這也是國際公司相關環評咨詢類的業務狀態。
對中國環保產業的啟示
日本的環境之路經歷了“環境治理—環境調查—環境修復—環境建設”四個階段,環境的治污理念演變由“被動治污”轉向“主動治污”;由初期的“以經濟發展為主”,到后期“發展可持續經濟”,工作重點從“國家頂層設計”轉移至“建立循環技術創新體系與公眾參與”,生態修復治理措施轉向“多自然河流的方針”、“防洪建設與生態修復相結合”的生態環境建設。
我國與日本的環境保護路徑非常相似,在日本的環保產業中,環境咨詢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大約30~40%),培育形成了像依迪亞一樣的年營收173億日元的環境咨詢企業。黑臭水體治理、水系整體處理,生態景觀建設、海綿城市等等標志著環境建設時代的到來。而環境咨詢作為環境建設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帶來大量的機會和市場。由于我國尚處在環境建設的初級階段,污染源的溯源,環境問題的調查,解析,評估和后期的設計,管理咨詢工作被隱藏于高校,設計院和環評機構體內。
伴隨著環評脫鉤,將極大的促進環評機構改革和人員的流動,這正是市場整合資源的機遇,可以通過整合,使一些公司由單一的環保咨詢方、設備供應商、工程承包商向具有項目全生命周期能力的綜合環境服務類公司邁進。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中國環境建設階段的到來,在相關的環境咨詢領域有望培育出像日本依迪亞一樣以環境咨詢為主營業務的公司。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
尋求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注明"轉載來源"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中研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
煩請聯系: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精彩推薦
圖片資訊
行業研究院
智能照明作為一個新興產業,目前處于一個導入期與成長期
質量檢測是指檢查和驗證產品或服務質量是否符合有關規定
月子中心作為一個新興產業,發展時間較短,市場容量還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