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安還是華為最高決策層EMT組織以及華為董事會的成員之一。加上CEO余承東、COO萬彪,共有三位EMT成員、董事會成員服務消費者業務部,足以見得終端目前舉足輕重的地位。
華為消費者業務部數月前進行了一次低調的高層調整:原移動寬帶和家庭產品線總裁萬飚升任首席運營官,華為集團軟件產品線總裁張平安接替蘇杰,出任消費者業務部云服務總裁,蘇杰被調往海外負責云服務相關業務。
看似一個平常的調整,背后是華為手機身處寡頭格局、競爭焦灼之下的應對之舉。
最新的數據顯示,在今年6-7月的全球智能手機銷量排名中,華為首次超過蘋果成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制造商,僅次于三星。根據此前IDC的報告,今年二季度,華為在全球手機市場的發貨量為3850萬部,略低于蘋果的4100萬部,位于第三。
從出貨量上看,華為手機雖說暫時完成了當初超越蘋果的目標,但在任正非重點強調的利潤層面,華為和蘋果還存有很大差距。
在今年的戰略目標中,利潤是何等重要,每個華為手機人心中都很清楚。
上任云服務部總裁沒多久的張平安,是華為20年的老兵,技術出身,曾擔任過華為諸多要職。而張平安的到來是帶著任務的,從他負責的業務內容來看,華為手機下一步的戰略重點會傾向服務:即在硬件創新的基礎上,加大手機云服務能力的提升。
張平安還是華為最高決策層EMT組織以及華為董事會的成員之一。加上CEO余承東、COO萬彪,共有三位EMT成員、董事會成員服務消費者業務部,足以見得終端目前舉足輕重的地位。
過去六年是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發展最為迅猛,競爭最為激烈的時期,無數品牌前仆后繼。時至今日,經過全行業大洗牌后,競爭的熱度依舊未減,也形成了新一時期的寡頭格局。面對三星、蘋果、OV、小米的夾擊,以及公司內部調整壓力,華為要想在寡頭之爭中穩住陣腳,繼續提升高端市場份額、利潤、以及綜合服務能力成為當務之急。
利潤距離預期仍有差距
7月底,華為對外發布了2017年上半年業績,備受關注的智能手機業務完成了7301萬部的發貨量,華為手機以23.3%的份額繼續保持中國市場第一位置。
對此,華為消費者業務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朱平在接受騰訊科技專訪時表示,上半年中國區發貨量同比增長24%,這主要靠零售和服務方面的改進。
雖然當時沒有公布外界最為關心的利潤數據,但騰訊科技從內部渠道獲悉,華為手機上半年的利潤整體控制還算可觀,但距離預期仍有差距。
據未經證實的資料顯示,華為手機2017年的目標盈利為40億美元。“上半年盈利還不錯,因為對一些不必要的投入做了控制,應該說今年的利潤完成問題不大。”上述渠道人士對騰訊科技說。
朱平提到中國區穩步增長中有一個原因是來自服務。這是華為的新零售模式,強調的是體驗,即圍繞全場景和端到端的趨勢,重點布局智能生活的場景。
具體操作上,騰訊科技了解到,主要在六大方面提升了運營能力。如一體化:線上線下相互引流,同品同價;多元化:多品類,提效率,零售平臺化;生活化:由專業商圈向生活商圈轉型(Mall/社區);體驗化:環境場景化,服務資訊,軟硬件服務;精細化:利用大數據實現零售精耕細作;智能化:融入生物識別,VR等技術。
事實上,如果從數量上來參與競爭,華為是無法對抗線下渠道耕耘十多年、擁有數十萬家零售店的OPPO、vivo,更何況后者已形成了自身獨有的渠道生態體系。另一方面,面對去年的利潤壓力,控制渠道規模,提升渠道質量也是情理之中。
不難看出,這一層服務的改善更多傾向于零售、渠道上,這也是去年利潤被“蠶食”最多的環節。
還有一層服務正在滾雪球般快速成長,它被華為手機內部寄予了厚望,這便是張平安負責的華為終端的云服務業務。
在上半年的業績中,云服務部的業績可以說是低調的搶眼:低調是因為沒有公布其數據,搶眼是因為增長快速。從內部渠道騰訊科技了解到,該部門的收入增長超過100%。具體表現在,全球移動用戶數超過2.8億,海外用戶接近2000萬,匯聚了超過27萬開發者。來自云服務部2016年白皮書顯示,華為消費者云服務的用戶在國內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每天有超過一億的用戶在華為應用市場下載應用,最多一天達到2.7億次。
當然,現在早已超越了這個數字,在Android應用市場還是免費大行其道的環境下,華為已開始嘗試收費模式,目前嘗試收費的應用與服務主要集中在工具類以及教育領域。
具體利潤數字方面,目前無從得知,但作為一個輕資產的業務部門盈利已是非常可觀。“該部門已是持續多年盈利,而且增幅一直在擴大。”知情人士對騰訊科技透露。
華為手機的云服務部門主要為華為手機的用戶提供各類服務與應用。包括在手機中看到的華為應用市場、華為閱讀、華為視頻、Huawei Pay等等。
眾所周知,成就蘋果今天輝煌地位的不僅僅是產品,還有其背后更重要的服務與應用,這也是為何華為不遺余力加強云服務建設的原因之一。目前,它已正成為華為終端新的增長點。
一項數據顯示,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功能提升,用戶換機周期在不斷拉長。相應之下,用戶對于智能手機的服務和應用的使用周期也在增長。
從2010年到2016年,華為手機的出貨量分別為300萬部、2000萬部、3200萬部、5200萬部、7500萬部、1.08億部、1.39億部。五年間,華為手機成為能夠真正對抗洋品牌的國產品牌之一。
走到今天的華為手機是多點協同下的效應。華為智能手機的增長,與云服務建設的內在修為密不可分。
在整個華為集團內,云業務一直扮演著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比起傳統業務而言,利潤空間巨大。
近日,華為向員工發布了一份內部通知宣布了組織架構調整,云業務部門Cloud BU升為一級部門,獲得更大的業務自主權。此前Cloud BU隸屬于華為產品與解決方案部。這距離Cloud BU成立僅僅4個月的時間,此舉表明華為對云業務非常重視。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視頻分析、物聯網平臺管理,全部都可以通過云服務的方式來實現。華為近日還專門制定了“云+大聯接”的大戰略。
創新難題和內外阻礙
智能手機的增速放緩在全球已是不爭的事實,即便蘋果,也不可逆大勢。最新一代蘋果iPhone 8剛剛發布,并無驚艷,更多的是上一代產品的影子,這種情形已不止第一次,相比紀念版iPhone X前者已成炮灰。
有了感情噱頭的iPhone X必然博得一些眼球,但智能手機的功耗、大屏、拍照等基礎功能iPhone X提升并不多,更何況近萬元的價格可能令消費者望而卻步。
即便iPhone X引以為豪的Face ID面部識別技術,我們暫時看不到更多應用場景。現有應用適配,對于Face ID安全性、場景復雜性等調試,短時間難有作為,更別說重新開發。
和蘋果一樣,在后續的發展中,華為手機也會面臨安卓手機“千機一面”、創新匱乏的頑癥,縱然華為堅持每年搞研發投入,但在高利潤、高營收的雙重目標下,難以得心應手。
去年年初,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市場工作大會上講話指出,華為終端要敢于在5年內超越1000億美元收入。無論是規模還是利潤,對華為、對余承東而言,絕對不是一副輕松的擔子。
此外,對常年面對通信設備2B業務的華為而言,還要兼顧面向2C的消費者,這不僅僅在業務上是一個挑戰,更是一次內部文化的碰撞與洗禮,直面體制問題。
在一個鍋里吃飯的體制,可能并不適合華為終端的長遠發展。言外之意,華為終端應該按照2C的商業邏輯去實現獨立運作。
直到今天,在內部仍能聽到華為終端應該獨立的聲音。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華為終端要想完成1000億美元、甚至更高的目標,就必需遵循互聯網行業的發展規律,獨立是必然趨勢。未來競爭的不僅僅是技術,而是生態,只有在更開放的環境中,借助資本及資本運作的力量,才能有更大的格局。
最后的問題可能來自即將到來的華為董事會重組,時隔六年的重組計劃此前被騰訊科技曝光,而華為輪值CEO郭平在隨后接受彭博社的采訪時確認了重組一事,并稱將在2018年進行選舉。
從騰訊科技了解的情況來看,此次重組涉及眾多華為高層,可能包括董事長孫亞芳、副董事長任正非(創始人、CEO)、三位輪值CEO(徐直軍、郭平、胡厚崑)以及任正非之女、華為CFO孟晚舟、董事余承東、萬飚等等。
從內部傳聞來看,華為消費者業務部的管理層調整力度不會小,但不管最終如何調整,對于華為手機未來的業務發展必然會產生一些深遠影響。
細分市場研究 可行性研究 商業計劃書 專項市場調研 兼并重組研究 IPO上市咨詢 產業園區規劃 十三五規劃
中研網 發現資訊的價值
研究院 掌握產業最新情報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在各大手機品牌頻發新品之際,剛剛到任4個月的三星電子大中華區總裁權桂賢接受了媒體的采訪。并對三星新品Note8和S8的...
在最近播出的綜藝節目《機智過人》里,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姚期智的出現讓不少觀眾驚喜而又驚訝。世界著名計算...
掌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昨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發行價4.05元/股,發行4100萬股,首日開盤價為5.83元/股,...
Quartz以其新聞應用而聞名,該應用以短對話的形式推送當天的新聞事件,讀者可以選擇去閱讀詳細的報道或者瀏覽下一個故...
任天堂游戲Pokemon GO,讓全世界消費者見識了手機增強現實(AR)的巨大魅力。而蘋果準備把增強現實當做未來手機功能A...
什么是AI?“深度學習+大數據=AI”,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在《人工智能》這樣陳述。正如李開復所言,作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