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我國無人經濟相關企業新增數量呈逐年遞增態勢,目前我國有超過7.3萬家無人經濟相關企業,而2020年新增相關企業超過1.9萬家,是增量最多的年份。中國制造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面臨轉型,應當朝著更高水平實現發展。疫情按下自動化、智能化快進鍵。
疫情影響下,人工智能、5G、大數據技術加速更新迭代,以自動化、智能化為特征的無人餐廳、無人超市、無人配送、無人工廠等“無人經濟”與我們生活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數據顯示,近十年來,我國無人經濟相關企業新增數量呈逐年遞增態勢,目前我國有超過7.3萬家無人經濟相關企業,而2020年新增相關企業超過1.9萬家,是增量最多的年份。中國制造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面臨轉型,應當朝著更高水平實現發展。疫情按下自動化、智能化快進鍵。
江蘇省鹽城市的華人運通高合城市精品工廠。隨著數字化智能化的全方位應用,這里的生產線實現了從物料運輸到所有連接工藝百分之百的自動化,基本實現了無需人工、即使關燈也可運行的“黑燈工廠”。
近2萬平方米的車身自動化生產區域,130多臺靈活的智能機器人安靜而忙碌地工作,車間絕大部分區域不需要操作人員。智能機械臂自動完成車身零件組裝、油漆噴涂、質量檢測等多個環節,一臺臺360度智能AGV無人運輸車自動穿梭車間運送各種生產物料,生產精度和效率比人工時代提高至少10倍。完成總裝和測試的車輛無需駕駛員,全程自動駕駛至指定發運區,實現無人移庫、無人提取……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類似高合汽車這樣的數字化智能化浪潮開始在中國制造業廣泛應用,推動我國企業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攀升。
來自工信部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工業機器人完成產量237068臺,同比增長19.1%,其中,2020年12月,全國工業機器人完成產量29706臺,同比增長32.4%。從營業收入看,2020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機器人制造企業營業收入531.7億元,同比增長6.0%。
當前,我國制造企業面臨著巨大的轉型壓力。一方面,勞動力成本迅速攀升、產能過剩、競爭激烈、客戶個性化需求日益增長等因素,迫使制造企業從低成本競爭策略轉向建立差異化競爭優勢。在工廠層面,制造企業面臨著招工難,以及缺乏專業技師的巨大壓力,必須實現減員增效,迫切需要推進智能工廠建設。另一方面,物聯網、協作機器人、增材制造、預測性維護、機器視覺等新興技術迅速興起,為制造企業推進智能工廠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撐。再加上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使各行業越來越多的大中型企業開啟了智能工廠建設的征程。
根據中研普華出版的《2021-2025年中國智能工廠行業競爭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
我國汽車、家電、軌道交通、食品飲料、制藥、裝備制造、家居等行業的企業對生產和裝配線進行自動化、智能化改造,以及建立全新的智能工廠的需求十分旺盛。近幾年來,智能工廠的發展非常迅速,行業的銷售毛利率也在35%以上,甚至達到40%以上,但是隨著智能工廠的企業競爭激烈性增加,行業進入者增加,以及行業的經營成本增加等等因素,智能工廠的銷售毛利率也在逐年下降。
2016年智能工廠的總資產急劇上升,增長速度將近100%,這源于2016年國家發布了一系列的規劃和政策,《中國制造2025》、《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這些規劃都將推動機器人行業的發展,尤其是在工業方面的應用。國家大力發展機器人產業,對于打造中國制造新優勢,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加快制造強國建設。
2015年智能工廠銷售收入達到492億元,2016年智能工廠銷售收入達到680億元,同比增長38%,2017年智能工廠銷售收入達到888億元,同比增長30.5%,市場飽和度達到18.9%。在地區方面,華東地區的銷售收入最高,占比達到63.4%,這說明華東地區對智能工廠的建設非常重視,同時對智能工廠的需求非常大。
工業智能化的國家規劃吸引了很多投資者,同時投資者也非常看好這個行業。2016年智能工廠的總資產增長率達到97%,2017年雖然有所回落,但是增長率也高達43%。投資者的前景看好使得行業的資產在不斷增加,預計未來幾年總資產增長率也將在30%之上。至2022年底,制造業企業預計21%的工廠將會轉為智能工廠。而已開始和智能機器一起工作的行業,例如航天與國防,工業制造業和汽車行業等,預計將成為這一波數字轉型的領導者。
一、智能工廠行業需求市場
人口紅利優勢不再,中國制造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在以前,傳統的生產線中人員的成本是非常低的,勞動人口的供應市場遠大于需求市場。而近年來,各地企業不約而同的出現了招工難的問題,由于勞動人口供應的減少,人員對于漲薪的需求逐漸強烈,人員成本逐步上升,而在全球經濟緩慢復蘇,國內經濟下行的趨勢下,不少企業出現了內憂外患的局面,企業盈利能力下降,已無法滿足工人對工資剛性增長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勞動力緊張的緣故,各地區對于勞動力資源的爭奪愈發強烈,三四線中小城市鼓勵本地市民在家鄉就業,從一二線大城市打工的流動人口陸續返鄉,支援家鄉建設,使得大城市的制造業面臨勞動人口短缺的現狀。另外,由于金融、互聯網等行業的大力發展,應屆生在選擇工作時都想方設法進入這些行業,不愿在實體制造業發展,主要原因是他們不愿意干枯燥的體力活,同時認為金融、互聯網等領域的薪水要高于制造業。綜上來看,由于勞動人口的供應量無法滿足目前市場需求,中國制造業急迫需要一場轉型--一場機器替代人勞動的轉型。
在未來中國制造業的工廠里,機器人將替代一半以上人的勞動,“機器換人”正成為越來越多企業轉型升級的共識。目前很多企業都具有比較強烈的機器換人的愿望,一些企業正在等待扶持政策端的出臺。“機器換人”后,61.5%的企業至少減少10%的一線員工,其中16.3%的企業減少30%以上一線員工,這樣不僅降低了勞動人員成本,極大地緩解了人員壓力,同時還提高了生產效率,減少了事故的發生。
國內“機器換人”的熱潮已經席卷各大城市,其中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帶。尤其廣東和江浙地區走在最前列,各大企業積極布局機器人在生產線上的應用,市政府也積極推動智能生產的發展。由此看出,中國各城市對于目前勞動力下降的格局都在思索解決辦法,市場強烈的需求愿望促使著機器替代人成為產業線上的“操作員”。
二、智能工廠行業客戶結構
目前我國有67%的制造業和62%的航天與國防機構都有智能工廠的相關舉措。然而,超過三分之一(37%)的生命科學和制藥公司正在利用數字技術,開創新商業模式。未來我國各行業的工廠都可能滲透智能化,甚至全智能化。
三、智能工廠行業需求的地區差異
圖表:2017年智能工廠行業銷售收入地區分布情況
數據來源: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
2017年智能工廠行業有63.40%的銷售收入來自于華東地區,這說明華東地區對智能工廠的軟硬件需求最大,超過了全國需求的一半。
欲了解更詳實的中國智能工廠行業發展前景分析請點擊中研普華報告《2021-2025年中國智能工廠行業競爭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
2021-2025年中國智能工廠行業競爭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
智能工廠研究報告對行業研究的內容和方法進行全面的闡述和論證,對研究過程中所獲取的資料進行全面系統的整理和分析,通過圖表、統計結果及文獻資料,或以縱向的發展過程,或橫向類別分析提出論...
查看詳情
中研網
發現資訊的價值
研究院
掌握產業最新情報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香港地少人多,房地產資源緊缺,這造就了香港的高房價,相較于大陸房價榜單第一的深圳來說,年輕人在香港實現職業夢更...
華強北礦機生意仍火爆眾所周知,比特幣主要是靠“挖”。其實,“中國制造”在過去幾年牢牢壟斷著各式礦機的設計和生產...
現代汽車2月在美銷量同比減近9%據現代汽車美國法人當地時間2日在官網發布的業績報告,公司今年2月在美國市場銷量同比...
傳統中醫造福國人的聲音從未減弱,并且很多中醫品牌也不遺余力的為實現當代國人健康需求而努力,一些擁有品牌沉淀的企業...
中國工業增加值達到31.3萬億元在3月1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肖亞慶說,“十三五”時期,我國...
據央視報道,2019年,我國劇本殺行業規模已經突破100億元,而2020年,即便是在疫情的影響下,新玩家依然大量涌入劇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