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資源國,供應全球市場大約三分之一的減碳排量。盡管隨著全球碳交易市場的興起,我國碳金融業務也隨之展開,并且已經推出了碳基金、碳債券、碳配額抵押貸款、碳配額回購融資等業務,但業務水平和創新程度明顯不夠,與日趨成熟的國際碳金融市場差
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資源國,供應全球市場大約三分之一的減碳排量。盡管隨著全球碳交易市場的興起,我國碳金融業務也隨之展開,并且已經推出了碳基金、碳債券、碳配額抵押貸款、碳配額回購融資等業務,但業務水平和創新程度明顯不夠,與日趨成熟的國際碳金融市場差距較大,未來具有廣闊的發展潛力和上升空間。
要了解什么是碳金融,我們必須提到一個更廣闊的概念——綠色金融。綠色金融的概念出現于20世紀末,現已成為世界各國利用金融手段保障綠色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國“十四五”期間的重點發展領域。由于各國綠色金融的理論體系、作用機制、發展階段存在差異,對綠色金融的認知也不盡相同。我國在2016年發布的《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中明確了對綠色金融的定義:“為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即對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領域的項目投融資、項目運營、風險管理等提供的金融服務”,由此對綠色金融的目的、項目類別、活動范圍等做了明確的界定。
碳金融是綠色金融的組成部分,也是其重要發展方向,它目前尚未有統一的、明確的概念或定義,但一般認為是減少或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技術和項目的直接投融資、碳排放權及其衍生品交易、及其他相關金融活動。由此可見,與綠色金融涵蓋的廣泛領域不同,碳金融更專注于“減排降碳”,能夠有效地將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引導至低碳發展領域。產業園區能夠利用碳金融市場體系助力雙碳轉型目標的實現。
碳金融產業體系的誕生和發展對產業脫碳轉型起到重要推力。它以碳排放交易權的核定和交易體系為基礎,建設了助力產業脫碳轉型的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碳資產管理、碳信托等全鏈條碳金融服務,也推動“碳定價”成為決策工具在各行各業的投資和經營管理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碳金融市場是根據相關協議、依法依規設立的用于交易溫室氣體的標準市場,包括各項與之相關的投資和融資活動。目前,國外的碳市場,尤其是歐洲的碳市場的建設和發展已經相當成熟,世界多國都已經建成或即將建成完善的碳金融市場體系,而相比之下,我國的特殊國情決定了我國碳金融市場必須謹慎發展。國際碳金融市場的不斷完善,又推動了衍生產品市場的發展。
在碳中和背景下,碳金融產品的推出直接決定著碳交易市場的流動性與交易規模。而碳金融市場發展高度依賴于碳排放控制強度和碳排放權現貨交易市場的成熟度。據央行研究局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全球碳金融市場每年交易規模超過600億美元。其中,起步最早、市場交易最活躍的品種是碳期貨,年交易額占1/3。以歐盟為例,2020年歐盟碳期貨交易占總碳交易規模的93%。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一經啟動,旋即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近年來,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工作正加快推進。2021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上線交易,并將發電行業作為首個納入全國碳市場的行業。2021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降低3.8%,比2005年累計下降50.8%,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6.6%,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6.35億千瓦,單位GDP煤炭消耗顯著降低,森林覆蓋率和蓄積量連續30年實現“雙增長”,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一周年之際,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累計成交量1.94億噸,累計成交金額84.92億元。截至2022年10月21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達1.96億噸,累計成交額達85.8億元。
從“十二五”試點先行,到“十三五”籌備全國市場,全國碳市場建設蹄疾步穩。“十四五”時期,隨著市場不斷完善,全國碳交易體系將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碳價信號,為整個社會的低碳轉型奠定堅實基礎,助力實現“力爭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中國承諾。同時,在碳中和背景下,國內金融機構將更多關注碳金融市場,并提供碳交易賬戶開戶、資金清算結算,碳資產質押融資、保值增值等各項涉及碳金融的業務,碳金融發展空間會被逐漸打開。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3-2027年中國碳金融行業全景調研與發展戰略研究咨詢報告》分析:
我國碳金融市場處于發展初期,各類碳金融產品和服務的發展階段、規模等差距顯著,目前市場上以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碳排放權交易市場、ESG投資以及綠色基金為主:
從交易市場來看,以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為代表的金融產品是基于現有金融體系構建的碳金融工具,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等金融產品是融合環境效益、突破傳統金融框架的金融創新產品;
從發展規模來看,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是碳金融的支柱性產品,綠色基金、碳排放權交易、綠色保險等也隨著碳金融概念的普及高速發展;
從投融資端來看,碳金融工具投融兩端協同助力可持續目標的實現,融資端主要包括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股權融資等,投資端主要是ESG基金投資及負責任投資(股權投資和債權投資),目前以ESG為主體的綠色基金引導更多資本流向可持續發展領域。
整體來看,隨著全國統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場落地運轉,地方試點碳市場的試點企業將逐步被納入全國市場,但地方試點碳市場不會完全被取代,而是將作為地方碳排放企業的代表并采取先試先行的政策與全國市場共存,互為補充,形成中國特色的碳金融市場;局部來看,全國碳交易將在政策、機制、覆蓋行業、產品工具、交易主體和全球連接等方面不斷創新探索,建成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體系,從而加強我國在國際碳定價的核心話語權,發揮我國在國際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引導作用。
碳金融的發展既要順應國家綠色低碳發展需求,也要謀劃金融業的可持續發展并不斷提高相應能力。根據碳中和統計數據,到2030年全球各行業減碳資金需求旺盛,其中電動車電池、光伏發電、在岸風力發電、離岸風力發電、綠色鋼鐵最少投入超850億美元。
想要了解更多碳金融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3-2027年中國碳金融行業全景調研與發展戰略研究咨詢報告》。報告對全球的碳金融行業發展態勢作了詳細分析,并對碳金融行業進行了趨向研判,是碳金融經營企業、科研、投資機構等單位準確了解目前碳金融發展動態,把握企業定位和發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
關注公眾號
免費獲取更多報告節選
免費咨詢行業專家
2023-2027年中國碳金融行業全景調研與發展戰略研究咨詢報告
碳金融市場是根據相關協議、依法依規設立的用于交易溫室氣體的標準市場,包括各項與之相關的投資和融資活動。目前,國外的碳市場,尤其是歐洲的碳市場的建設和發展已經相當成熟,世界多國都已經...
查看詳情
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數據顯示:1至10月,裝備制造業利潤同比增長3.2%,增速較1至9月加快2.6個百分點,連續6個月回升;...
余熱發電是利用生產過程中多余的熱能轉換為電能的技術。余熱發電不僅節能,還有利于環境保護。余熱發電行業應用現狀 ...
年內險企分支機構凈退出超2200家2022年至今,2966家保險公司分支機構退出市場,較前兩年進一步增加。2020年、2021年退...
“民以食為天”餐飲行業作為傳統行業,傳承著中國五千年來的飲食文化,現如今互聯網發展迅速,隨著餐廳的規模擴大,并...
模具是用于高效大批量生產工業產品中的有關零部件和制件的工具,是制造業中不可或缺的基礎工藝裝備,被譽為“工業之母...
國際快遞是指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或地區)之間所進行的快遞、物流業務。國家與國家(或地區)傳遞信函、商業文件及...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