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發展歷程來說,便利店起源于美國,初衷是售賣成桶的汽油,功能發展較為單一;其后業態成熟于日本,便利性和及時性得到了進一步發揮,2021年,日本平均2218人擁有一家便利店,相比中國的平均7033人才擁有一家便利店,業態成熟度極高。當前中國便利店數字化仍屬于起始階段,需要進行從業務數據化,到流程數字化,最終到管理數字化的三步升級轉型,才能實現數字化全面落地,完全遠超競爭對手的程度。
總體來看,我國便利店行業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外資便利店進駐中國(1992):全球便利店之王首次進7-Eleven入中國市場,同時其他外企紛紛跟進中國市場(如全家、羅森等),通過多樣化的產品解決了消費者衣食住行的需求。
本土便利店的崛起(1997):受外資便利店啟發,中國本土便利店品牌迅速崛起,走入中國千家萬戶。隨著國家政策對連鎖便利店的扶持鼓勵,商超、大賣場企業也漸漸入局便利店。
進入全面競爭(2010):伴隨市場參與者的不斷增加,以及大型連鎖賣場、綜合購物中心快速發展的沖擊下,便利店在2010年前后經歷了一段較為緩慢的發展階段。同時也開啟了市場對便利店未來來發展方向的不斷思考與實踐。
數字化初級階段(2015):隨著國內信息化的快速發展,互聯網企業介入便利店行業并挑戰傳統的商業模式,引入移動支付、人臉識別、無人店等創新模式。當前行業內各玩家正在通過數字化轉型不斷的挖掘新機會,持續推出顛覆行業的創新模式。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分析指出,中國便利店行業發展呈現以下特點:
第一,區域發展不平衡,各城市便利店發展差距較大。一線城市除上海、深圳的便利店發展水平較高外,北京、廣州便利店的發展水平距離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仍有一定差距。另外,全國各城市之間的發展水平也存在巨大差距。南方沿海地區是便利店發展較好的區域,西北、西南內陸地區是便利店發展較為落后的區域。
第二,仍然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近幾年,中國便利店行業保持較高的發展速度,是零售業中增長速度最快的業態之一。2015年中國便利店仍然保持較高的發展速度,便利店門店增長率超過20%的城市占到所調查城市總數的47.5%。哈爾濱、武漢、長沙是增速最快的三個城市。其中,哈爾濱的門店增長率達到33.3%。
第三,發展空間仍然較大,競爭進一步加劇。2015年全國便利店品牌已達到262個。上海、深圳、南京的便利店品牌均超過10個。
第四,24小時營業便利店比例區域化分布仍然明顯。南方城市24小時便利店比例明顯高于北方地區,其中24小時便利店占比超過50%的城市中,南方地區占到76.9%,呈現出絕對優勢;這也體現出南北方消費者在消費習慣上的差異性和氣候因素的影響。
第五,行業發展仍需政策支持。便利店行業發展速度與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匹配。政府職能部門應支持企業創新發展,協調環保、消防、工商、食藥監等部門在便利店擴展餐飲等經營范圍方面給予政策支持。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與畢馬威聯合發布的《2021年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品牌連鎖便利店銷售額2961億元,其中傳統便利店2716億元,盡管受到疫情影響,仍然達到6%左右的增速。
《2022年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顯示,銷售規模上,2021年全國便利店銷售額3492億元,其中品牌連鎖便利店(含加油站型/社區型/商務型/特定場所型便利店等)為3050億元,增速達12.3%。門店數量上,2021年全國便利店25.3萬家,其中品牌連鎖便利店16.3萬家,增速約13%。
根據中研網《2022-2027年中國便利店行業市場深度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分析,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我國消費市場逐步復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在逐步回升。同時,擴內需促消費等政策成效顯著,社會消費潛力被進一步激發。就我國消費市場的宏觀發展趨勢來看,人口結構變化、居民收入提升、國家政策支持、科技進步和綠色發展等因素將推動和塑造未來消費市場發展。 圖表:2019-2021年中國便利店門店數量

數據來源: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整理
從我國便利店行業鏈企業區域分布來看,便利店行業產業鏈企業主要分布在廣東地區,其次是在四川、北京、江蘇、安徽、福建、上海、浙江等地區;其余地方,山西、陜西、河南等省份雖然有企業分布,但是數量相對較少。
從代表性企業分布情況來看,上海、江蘇、北京、廣東等地代表性企業較多,其中廣東擁有較多代表性企業,如美宜佳、天福、合家歡、天虹微喔、順豐配送等。
目前,國內發展領先的便利店品牌之中,易捷、美宜佳和昆侖好客位于行業第一梯隊。根據中國連鎖品牌行業協會歷年排名來看,連鎖便利店品牌競爭激烈,其中排名來看自2020年,美宜佳成功超越昆侖好客位居第二位,2021年排名依然穩固。
在下沉市場的布局上,縱觀便利店行業市場格局,石油系便利店(中石化易捷、中石油昆侖好客)以超過2萬家的門店數量穩居前位,其余頭部玩家區域特征明顯。如:廣東有美宜佳、天福坐陣,浙江的十足便利店、福建的見福便利店、武漢的Today便利、西安的每一天便利、山西的唐久和金虎、北京的便利蜂均在當地市場占主要市場份額。
除此之外,腰部、尾部的小微本土品牌、互聯網巨頭改造的便利店也數量眾多。而日資便利店僅0.86萬家,且主要集中在一線、新一線城市,下沉市場份額嚴重不足,這也是羅森加大全國底線城市布局爭奪下沉市場的重要原因。
綜合看來便利店市場規模小,但是店鋪多并且種類多元化,市場滲透率高主要以國內品牌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