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文化新業態特征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實現營業收入43860億元,比上年增長5.3%,快于全部規模以上文化企業4.4個百分點;文化新業態行業營業收入占全部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營業收入的36.0%,占比較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
2022年文化新業態發展韌性持續增強,2022年,文化新業態特征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實現營業收入43860億元,比上年增長5.3%,快于全部規模以上文化企業4.4個百分點;文化新業態行業營業收入占全部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營業收入的36.0%,占比較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在16個行業小類中,13個行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增長面達到81.3%。其中,數字出版、娛樂用智能無人飛行器制造、互聯網文化娛樂平臺、增值電信文化服務和可穿戴智能文化設備制造等行業實現兩位數增長,分別為30.3%、21.6%、18.6%、16.9%和10.2%。
圖表:2020-2022年中國文化產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量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根據中研研究院《2023-2028年版文化產業政府戰略管理與區域發展戰略研究咨詢報告》分析得知,根據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近年來我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數量持續增長,2022年我國文化產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量達到6.9萬家。
產業高質量發展戰略
一是進一步破除體制障礙,激發文化產業的創造活力。黨的十九大提出激發全民族創新創造活力的要求,同時對健全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推動文化產業健康快速發展提出了具體路徑,這是當前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行動指南,要積極落實、快速行動。要制定更加符合發展需要的產業政策和監管政策,重點理順資源配置關系、政府與企業和市場的關系等,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二是強化文化產業立法和知識產權保護,激發創新活力。針對當前文化產業立法缺乏系統性、配套性等問題,應進一步加快相關立法步伐,盡快出臺《文化產業促進法》,以法律形式明確對文化產業的具體支持措施,對于目前仍停留在政策性法規層面的各項規定要盡可能實現法制化。在法制建設中,尤其要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通過知識產權的立法和嚴格執法,使文化企業創造的合法知識產權產生應有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三是加快文化企業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培植核心競爭力。無論國有文化企業還是民營文化企業,都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已經建立起相關制度的文化企業,要認真落實《公司法》以及公司章程等相關規定,使企業“三會”制度真正發揮出作用,為把企業做強做大提供制度保障。為加快企業發展,應鼓勵有條件的文化企業開展并購重組,完成企業資源的重新分配,實現規模效益、降低生產成本。要增強文化產業的集聚化發展,打造以行業為特征、以產業鏈為銜接的文化產業集聚園區,或者以大型龍頭文化企業為骨干打造具有綜合競爭實力的文化產業集團。
四是促進文化產業新業態發展,拓展文化產業鏈。文化企業要根據各自特點和特長,挖掘文化內涵,拓展文化產業鏈,利用互聯網等技術使文化產業不斷向縱深發展,催生文化產業新業態,以打通行業壁壘、部門限制和區域分割。在融合發展中,既可以通過科技、人才、資本和創意等的集聚以實現“對內融合”,也可以將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結合起來以實現“對外融合”,創造出“文化+旅游”、“文化+農業”、“文化+科技”等“文化+”形式,在培育出更多文化新業態的同時,也為文化產業發展增添新動力。
五是建立規范有序的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破解文化企業融資難問題。在銀行信貸方面,金融機構要更加重視文化產業,持續開發出各種文化產業融資和投資的產品或模式,加大機制創新,縮小資金供給和企業需求的差距。針對文化產業投資風險偏大的問題,可以探索風險分擔機制和補償機制以減少風險,或者通過金融機構合作的方式實現收益與風險共擔,或者將經營分散、風險不宜集中管理的中小文化企業組合在一起,從項目貸款到貸后風控實行集團化管理。針對文化資產評估難的問題,可以借鑒風險投資評估的經驗,通過專業化的授信工具解決項目風險評價、項目價值評價以及版權價值評價等信貸準入問題。針對文化企業擔保難的問題,政府及相關單位可以通過組建風險投資基金等形式主動提供相應的服務或擔保,還可以通過保險、信托等方式創新擔保模式。在資本市場方面,要創新文化產業投資機制,拓寬投資渠道,降低資本市場的融資門檻,同時引導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領域。在不影響國家文化安全的前提下,應修改和完善外資進入文化產業領域的相關政策和法規,逐漸降低外資進入文化產業領域的門檻,積極引導和鼓勵外資以獨資或合資、合作的方式進入文化產業領域,實現投資的多元化。
六是推動文化“走出去”戰略,大力發展外向型文化產業。當今世界正在朝著多極化、全球化的方向發展,中國文化“走出去”既是歷史擔當也是大勢所趨。對于積極投身中外文化貿易、文化交流的企業應給予政策扶持,幫助它們解決“走出去”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難題,創造條件讓它們更好地發出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提高中國的軟實力。
七是加強文化產業人才隊伍的培養和建設。針對當前文化產業各類人才、尤其高端人才和復合型人才匱乏的問題,要在國家層面制定文化產業人才培養計劃,在一些高等院校開設相關學科專業,培養一大批有文化內涵和藝術修養,同時又具備經濟管理知識、市場營銷才能以及精通現代科技手段的人才。要加快人才管理體制改革,消除人才流動的制度壁壘,進一步搞活人才管理機制,增強保障機制,調動起人才的創新活力,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力。
關注公眾號
免費獲取更多報告節選
免費咨詢行業專家
2023-2028年版文化產業政府戰略管理與區域發展戰略研究咨詢報告
區域產業規劃是地方經濟發展戰略的核心內容,是各級政府部門發展相關產業的“路線圖”,對于區域發展規劃來說,就相當于一張藍圖對一個建筑物的重要性,有了這張“藍圖”,區域才能在有規劃有計...
查看詳情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在我國,能源活動占二氧化碳排放的...
廣西首次將城市低保等五類學生納入義務教育非寄宿生生活補助范圍廣西教育廳會同財政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義務教育階...
依托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和 5G 技術的推廣,網絡數字媒體和平臺媒體已成為營銷傳播的主要載體,網絡、手機、數字電視...
據上交所、深交所消息,目前上交所、深交所加快在完善交易制度和優化交易監管方面推出一系列“交易端”務實舉措,以更...
乳制品行業早已是紅海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市場格局穩定,各大乳企都希望尋找新的盈利增長點。當兒童奶酪棒這一具有高...
碧桂園上半年預虧450至550億 碧桂園提出四大自救措施碧桂園在港交所公告,預期上半年度凈虧損約人民幣450億元至550億...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