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早已不是中老年人的專屬名詞了。2022年新華網發布的《Z世代營養消費趨勢報告》顯示,18—35歲年輕人養生熱情高漲,甚至超越中老年人,成為養生市場的主力軍,在養生消費人群中占比高達83.7%。
養生茶,是以茶為主要原料,根據時令或體質等特殊因素,配合不同食材或藥材制作的茶飲品,以飲茶的方式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與傳統茶產業相比,養生茶產業,從本質上說,首先是茶產業,其次是新型的茶產業,是由養生茶產品、養生茶服務產業、茶園生態休閑產業及相互融合的新型養生茶產業構成的產業體系。
大眾健康需求促進養生茶市場的大發展。由于保健養生知識的加快傳播,人們對養生茶的需求日益增加。在全國大中小城市,老齡人口的快速增長以及相伴而生的老年健康養生需求,帶動了功能化養生茶產品的供給。養生茶產業呈現供求兩旺的發展態勢。
其次,茶消費的養生功能化促進了養生茶產業的加快創新。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的養生功能及養生茶的保健功能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受現代生活方式的影響,人們的茶葉消費需求,正在由解渴向吃、用、玩多功能化轉變,品牌化、功能化、時尚化正在成為茶業主流消費方向。養生休閑、茶園觀光、茶文化體驗與茶葉消費相結合的綜合性養生消費正在成為消費時尚。現代茶消費觀念與消費行為的轉變推動了養生茶產業的發展。
再次,茶產業的多元化創新促進了養生茶產業的高速增長。隨著市場變化的加快,傳統茶業的整體創新正在加快,推動著茶業現代化進程。一是資源多元化加快創新。傳統單一的茶樹資源狀態正在被資源多元化創新所取代。與大眾健康需求相適應,越來越多的山區野生資源、傳統中草藥資源正在成為養生茶的重要資源來源。二是產業功能多元化促進新型養生茶產業的創建。茶園除生產傳統的茶葉之外,休閑養生功能、生態調節功能正在成為養生茶產業重要的新型資源。三是產品功能多元化極大豐富養生市場。目前,在市場上,降壓養生茶、降糖養生茶、減肥養生茶等具有功能特征的養生茶正在成為市場的消費熱點。一方面,豐富的養生茶產品滿足了大眾對養生產品的需要;另一方面,養生茶的不斷推出,為養生茶產業開辟了新市場。四是產品形態與養生茶產品成分的多元化,引導大眾改變傳統的茶葉消費觀念,不斷認識養生茶的養生作用。
傳統的茶產品是以茶樹葉為資源生產的產品。養生茶產業的資源主要來自兩個方面:第一,非茶新資源。養生茶跳出了茶樹資源的單一資源形態,新型功能型的資源成為養生茶產業發展的基礎。如杜仲制作杜仲茶,有降壓功效;茅巖莓茶有清火、消炎作用等。隨著人們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更多野生植物或者功能化植物為養生茶創新創造了條件。第二,傳統茶葉功能拓展。茶文化資源、茶園休閑生態功能將為養生茶產業創下重要的資源基礎。茶園向休閑養生、茶文化體驗旅游等方面的產業創新就是茶園新功能資源化的產業表現形式。
首先,其產品的功能化。與傳統茶業相比,養生茶產業及其產品指向功能化。產品的功能化是養生茶產業及其產品創新的重點。養生茶以市場的功能需要為前提,產品的形態與組成完全以市場化為導向。養生茶產業及其產品功能的發揮決定著產品的成敗。其次,功能化養生茶產品的原料成分發揮特定的功能。做一種功能性養生茶,靠單一的原料成分是難以實現的,需要多種功能性原料共同組合才能完成。所以,功能性原料是功能化養生產品的基礎。再次,養生茶的綜合服務功能。養生茶產業是多業融合的產業綜合服務體。養生服務其實是一種綜合性的養生行為。養生茶消費、體驗養生、銷地與產地一體化等綜合性的養生服務將成為養生茶產業發展的趨勢。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2023-2028年中國養生茶行業供需分析及發展前景研究報告》顯示:
后疫情時代,中國消費者的保健意識持續提升,保健品消費將逐步從可選轉向必選。注重健康的Z世代人群喜歡食用便利、零食包裝的保健品,如軟糖、果凍等。美國“精奢商業觀察”網站則報道稱,不斷增長的健康意識、政府的相關舉措和大型運動賽事的舉辦推動中國消費者追求更積極的生活方式,健康需求正成為消費的重要驅動力。
2023新中式養生茶產品供需分析
這一趨勢在社交媒體上亦能體現。日前,八段錦成為炎炎夏日最受歡迎的運動方式之一,“三伏天曬背”“三伏貼”也先后登上熱搜……養生年輕化的勢頭越來越明顯。《中國美好生活大調查》數據顯示,2023年,18—35歲年輕人的消費榜單前三名分別是旅游(32.77%),電腦、手機等數碼產品(31.67%)和保健養生(31.04%)。一些商家敏銳地抓住這一商機,從“熬夜水”到在多個城市開花的中藥咖啡店,從刮痧片熱賣到養生課程流行,年輕人的養生浪潮不斷催生新生意。
“養生”早已不是中老年人的專屬名詞了。2022年新華網發布的《Z世代營養消費趨勢報告》顯示,18—35歲年輕人養生熱情高漲,甚至超越中老年人,成為養生市場的主力軍,在養生消費人群中占比高達83.7%。
“啤酒加枸杞”“可樂杯里泡黨參”的“朋克養生”已成為過去式,“養生”這一概念正在被解構和重塑。可樂換阿膠、“火鍋局”變“養生局”等在傳統中式養生方式的基礎上,融合了現代人生活習慣的“新中式養生”方式成為年輕人追逐的潮流。
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的《2022年全民中醫健康指數研究報告》顯示,在95后眼中,新中式養生比其他方式更注重身心結合,能提供精神享受。他們既要提高免疫力,抵抗、消滅外來細菌、病毒,也要拒絕精神內耗,加強精神防御。00后選擇新中式養生是因為它更容易理解,沒有復雜的概念,這意味著他們更喜歡去繁就簡的養生方式,一眼就懂才是他們的養生信條。
這股養生潮催生出一條新中式養生賽道。新紅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小紅書上新增帶有“養生”關鍵詞的內容筆記超過93萬,互動熱度超過1.23億。
從人參熬夜水到中藥咖啡,從人參糖到即食花膠,新老玩家基于中國“藥食同源”的文化,瞄準年輕人的健康焦慮,紛紛入局,并結合傳統中式養生文化和年輕人的消費偏好,推出年輕化的“新中式養生”產品。
億歐智庫今年6月發布的《2023中國無糖茶飲行業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中的調研數據顯示,近半年頻繁購買無糖茶的用戶中,70.8%用戶認同“茶味清新有回甘”是重要的口味訴求,64.4%用戶認同“口感清爽不苦澀”更能促進持續購買。消費者更偏愛茶味清甜、口感清爽不苦澀的無糖茶產品。多位行業人員對無糖茶未來做出的預測中還涉及,無糖茶因其零糖零脂還有茶味的特點,在一部分消費者心目中或將成為瓶裝水的可替代品。
從城市以及消費者年齡來看,一線城市近半數消費者已是無糖茶飲深度人群,一線及新一線城市頻繁消費用戶過半。30歲以下人群是無糖茶飲消費主力軍,25歲以下消費者嘗鮮意愿更強。
無糖茶飲已經站到了線下商超貨架的中心位置。連日來,在廣東廣州天河區的吉之島、ole超市、blt超市和樂巴扎等超市,以及海珠區的多家社區便利店,無糖茶飲無論品牌或細分口味產品十分豐富。
blt超市工作人員說,隨著天氣溫度升高,無糖茶飲近期的銷量對比過往有所增長;超市上架的無糖茶飲種類在增加,很多原本不供應無糖茶飲的品牌也上新了“零糖零脂”的飲品。“目前銷售情況較好的是東方樹葉和三得利無糖烏龍茶這兩個牌子。”工作人員稱。
《白皮書》顯示,中國無糖茶飲增速遠超其他茶飲賽道。2017—2022年,含糖茶飲已經進入低速增長,無糖茶飲在2022年保持7.9%的增速,遠高于含糖茶飲,2022年的市場規模約為73.8億元;2017—2021年間,無糖茶飲的市場規模年復合增速達到28.6%,隨著無糖茶飲在泛消費人群以及二、三線城市中的進一步普及,預計2022—2027年,無糖茶市場的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10.9%,2025年無糖茶飲市場規模將正式突破百億大關,達到102.1億元,到2027年將達到124億元。
無糖茶的廣闊前景吸引了眾多“選手”跨賽道入局,欲分一杯羹。近來,知名茶業品牌八馬茶業切入瓶裝茶飲料賽道,推出陳皮白茶和烏龍茶兩款“八馬純茶”,產品主打零糖零脂原葉真茶萃取;國內乳業龍頭企業伊利旗下子品牌伊刻活泉也推出無糖茶;新中式茶飲頭部品牌喜茶、奈雪的茶亦爭相將自家無糖茶瓶裝飲料擠上貨架。
資本方面也對無糖茶賽道表示看好。今年4月,潮汕工夫茶飲料品牌“有叢氣”已完成數百萬元天使輪融資,該輪由國內日化巨頭立白科技集團旗下投資機構“立壹科技”以及個人投資者共同投資,項目已實現盈虧平衡。這也是立白首次出手食品飲料項目。
《2023-2028年中國養生茶行業供需分析及發展前景研究報告》由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本報告對該行業的供需狀況、發展現狀、行業發展變化等進行了分析,重點分析了行業的發展現狀、如何面對行業的發展挑戰、行業的發展建議、行業競爭力,以及行業的投資分析和趨勢預測等等。報告還綜合了行業的整體發展動態,對行業在產品方面提供了參考建議和具體解決辦法。
關注公眾號
免費獲取更多報告節選
免費咨詢行業專家
2023-2028年中國養生茶行業供需分析及發展前景研究報告
養生茶,是以茶為主要原料,根據時令或體質等特殊因素,配合不同食材或藥材制作的茶飲品,以飲茶的方式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中研普華的整份研究報告向您詳盡描述您所處的行業形勢,為您提供詳盡...
查看詳情
牙刷作為人們日常口腔清潔護理的最主要工具之一,屬于生活必需品,價值相對較低,需求彈性較小,具有剛性需求,且與人...
中國主要地區電解鋁出庫量約12.6萬噸,較上期數據減少0.9萬噸,去年同期為14.7萬噸。分地區來看,佛山、鞏義、常州地-...
汽車芯片概念震蕩走低8月14日上午,汽車芯片概念震蕩走低,立昂微跌超6%,復旦微電、雅創電子、士蘭微、聞泰科技、北...
需求退潮,核酸檢測企業走向何處去?在防疫政策持續優化的當下,多地已調整核酸檢測的必要性與頻率,不再將核酸結果作?...
在經歷了2022年整個LED顯示產業的砍單和大幅降價之后,2023年上半年中國LED顯示屏市場得以小幅復蘇,其中又以LED顯示L...
我國政府從開始實施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以來,采取指定檢測機構的方式從事強制性認證產品檢測,這些指定檢測機構一般有...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