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了解生物育種行業的內外部環境、行業發展現狀、產業鏈發展狀況、市場供需、競爭格局、標桿企業、發展趨勢、機會風險、發展策略與投資建議等進行了分析……我們研究院撰寫的《2023-2028年中國生物育種行業發展分析與投資前景預測報告》。重點分析了我國生物育種
生物育種是一種生物學技術,具體指通過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和現代生物工程技術等原理培育生物新品種的過程,在基因組測序、功能基因和基因調控的基礎之上,進行有遺傳改良目標的現代生物育種體系,包括雜交育種、誘變育種、多倍體育種、單倍體育種、細胞工程育種和基因工程育種等。
內蒙古自治區生物育種技術創新中心定位于打造全區生物育種創新引領型新高地、全國種業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的“試驗田”、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種業生物育種“硅谷”,將重點圍繞玉米、大豆、水稻、飼草、菌類等主要農作物領域進行相關研究和產業化發展,針對優質、高產、高抗等重要性狀,加快實現基因轉化與選擇突破,根據不同作物和生產實際,探索生物育種多元化開發機制和成果轉化模式,建設生物育種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和示范基地,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
如果你想了解生物育種行業的內外部環境、行業發展現狀、產業鏈發展狀況、市場供需、競爭格局、標桿企業、發展趨勢、機會風險、發展策略與投資建議等進行了分析……我們研究院撰寫的《2023-2028年中國生物育種行業發展分析與投資前景預測報告》。重點分析了我國生物育種行業將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對生物育種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及前景作出審慎分析與預測。
近期,興安盟創建的“內蒙古自治區生物育種技術創新中心”成功獲批,這是全國首個生物育種領域技術創新中心,也是興安盟獲批的首個自治區級技術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是科技領域的重大平臺載體,目前,全區僅有9家自治區級創新中心,包括本次興安盟獲批的內蒙古自治區生物育種技術創新中心。
內蒙古自治區生物育種技術創新中心的成立,將進一步促進興安盟創新主體與科技興蒙“4+8+N”合作主體的協同創新,強化與國內各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生物育種領域專家的合作,將生物育種領域的技術、人才、成果等各類優勢資源集聚興安盟。
從市場分布區域來看以美國和中國為主,其中美國的種子市場占比在35%以上,其次是中國的市場占比約為23%,相比之下其他國家的種子市場份額占比較小。在全球種子行業的主要企業方面來看,大規模的企業數量約為10家左右,平均市場銷售收入大于5億美元,其總體市場占比超過50%,位于二線的企業數量約在40家,銷售收入維持在1到5億美元,在第三梯隊的種子企業數量最多,但是大多數的企業年銷售收入低于1億美元,整個全球生物育種市場呈現龍頭企業主導市場的局面。
此外,轉基因生物育種的落地對于種業來說是一次徹底的產業變革。同時,要進一步鞏固糧食安全,應關注擁有優質土地資源類上市公司。此外,扎實從事農業技術服務類企業有望充分獲益鄉村振興浪潮。
2023年是我國種業振興行動正式開展的第三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多位種業專家及行業人士認為,2023年,在種業振興政策和行業周期景氣度的加持下,隨著轉基因商業化的有序推進,種業龍頭企業憑借強大的科研和資金實力,通過內生性增長和外延式擴張,有望進一步做大做強。
隨著全球各國對植物蛋白質、蔬菜和雜交小麥的需求量持續增加,預計未來全球生物育種的市場滲透率將持續提高,市場規模保持穩定增加的態勢。
2022年全球植物蛋白質市場規模約為220億美元,預計2023年底將達到250億美元;全球蔬菜種子市場規模約為104億美元,預計2023年底將達到120億美元;全球雜交小麥種子市場規模約為12億美元,預計2023年底將達到15億美元。
根據農業部數據顯示,我國種業企業數量為8700家。不過,種企的數量從2017年開始反彈,截至2020年底,我國持證種企數量在6000家左右。在農作物種類上看,國內經營玉米的種企數量占比最大,占比約28%;其次是小麥,種企數量占比約21%。經營水稻的種企包括雜交和常規水稻,合計占比約18%。
農業領域三筆重磅投資相繼落地:通用型生物育種平臺“博瑞迪生物”融資近億元,可食用微生物合成蛋白研發商“昌進生物”斬獲1.4億人民幣融資,農作物智能種植決策服務提供商“愛科農”融資1億人民幣。
生物育種產業鏈上游為育種研發機構,中游為種子繁育(生產)、加工、包裝機構,下游為推廣和銷售機構。大型育種公司憑借雄厚的科研和資金實力,以市場為導向,形成的集科研、生產、推廣、銷售于一體的模式,即“育繁推”一體化模式,這是育種產業鏈發展的趨勢。
國內種子企業來看,先正達和隆平高科均排名全球前十,成為中國躋身全球一線的種子企業。二線企業中國較多,收入規模差距較小,北大荒墾豐、江蘇大華、荃銀高科、中種集團及登海種業入圍二線。
中央“1號文件”,進一步對種業進行了全面部署,包括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加快推進育種創新等。我國種子市場品類結構來看,玉米、水稻、小麥占據主要地位。2020年,玉米、水稻、小麥、馬鈴薯、大豆種子市值占比分別為22.9%、18.1%、13.3%、11.8%、3.5%,合計約 69.6%。2021年,我國農作物商品種子使用量達到955萬噸,保持連續增長的態勢,其中小麥、水稻、玉米是最主要的商品種子單一需求來源。
預計全球種業市場規模復合增速為2.6%。根據Kynetec統計數據,全球種業的市場規模由2015年的435億美元增長至2020年463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3%,預計2025年整體市場規模將增至527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2.6%。目前我國種業行業集中度較分散,與海外種業龍頭還存在規模差距。
我國種業市場規模達1180億元,體量龐大,排名全球第二。但行業集中度較低,前五大公司市占率僅11%。目前,國家將“種子保衛戰”提上行動日程,已經對我國的生物育種開始戰略性布局。
生物育種行業市場機遇分析
國家政策支持。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生物育種行業的發展,如《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國家中長期糧食安全規劃》《國家中長期農業農村發展規劃》《國家中長期種業發展規劃》等,為生物育種行業提供了政策導向和資金支持。
市場需求旺盛。隨著中國人口的增長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對糧食、蔬菜、水果、畜禽等農產品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對品質、安全、營養等方面的要求也不斷提高,這為生物育種行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潛力。
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修改《種子法》的決定,全面強化了品種權的保護力度,我國正式邁進種子市場化階段。
國內產業發展不平衡。中國生物育種行業在不同地區、不同作物、不同技術方面存在著較大的發展差距,如東部地區的生物育種水平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水稻、玉米等作物的生物育種水平明顯高于小麥、油菜等作物,基因工程等高端技術的應用明顯低于雜交育種等常規技術,這限制了中國生物育種行業的整體發展水平和競爭力。
更多生物育種市場調查消息,請點擊中研研究院出版的《2023-2028年中國生物育種行業發展分析與投資前景預測報告》。
關注公眾號
免費獲取更多報告節選
免費咨詢行業專家
2023-2028年中國生物育種行業發展分析與投資前景預測報告
生物育種行業研究報告主要分析了生物育種行業的市場規模、生物育種市場供需求狀況、生物育種市場競爭狀況和生物育種主要企業經營情況,同時對生物育種行業的未來發展做出科學的預測。中研普華憑...
查看詳情
廚房設備,就是指放置于廚房或是供烹制使用的設備、工具的使用通稱。廚房設備一般包含烹制加溫設備,如爐灶類:燃氣爐...
鹽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商品,也是化學工業的基礎原料,廣泛應用于化工、輕工、紡織印染、冶金、食品加工等國民經濟的...
為響應雙碳目標,同時風光發電成本的下降推動了綠氫的發展,綠氫對灰氫/ 藍氫的替代是未來勢在必行的方向。化工領域...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羊絨生產國和出口國,羊絨產量和世界貿易量均占全世界的70%以上,而且質量上亦優于其他國家。羊絨...
水玻璃行業概述水玻璃,俗稱“泡花堿”,又稱可溶性玻璃,是由堿金屬氧化物和二氧化硅組合而成的一種能溶于水的金屬硅...
一個或多個承租人為了滿足居住、用于商業用途或商住兩用的意愿而租用一個單間或整套房間行為稱為租房。通常有:政策性...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