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達成碳中和。此舉拉開了我國“碳達峰·碳中和”(全文簡稱“雙碳”)政策體系建設序幕。
1、建筑業發展的“雙碳”政策背景
2020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達成碳中和。此舉拉開了我國“碳達峰·碳中和”(全文簡稱“雙碳”)政策體系建設序幕。進入2021年以來,“雙碳”政策體系建設呈現出多角度、全方位推進局面,為深化推進各行業、各領域“雙碳”實踐積累政策基礎。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簡稱《意見》)發布,旨在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意見》在提出“雙碳”工作總體要求、工作原則與主要目標的同時,明確了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深度調整產業結構、提升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質量等11條指導意見,成為引領全國“雙碳”行動的重要綱領性文件。其中,《意見》關于“提升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質量”提出了推進城鄉建設和管理模式低碳轉型、大力發展節能低碳建筑、加快優化建筑用能結構等意見。這表明,中央高度重視建筑業節能降碳,未來建筑業貫徹“雙碳”目標重點在于強化建筑全流程節能降碳等要求。
2021年10月,《國務院關于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簡稱《通知》)下發,《通知》明確了各地區、各領域、各行業落實“碳達峰”行動的目標與任務,以及相應機制和組織保障。“碳達峰”行動方案對于落實“雙碳”政策具有階段性、關鍵性作用,有利于為實現“碳中和”目標打下堅實基礎。其中,《通知》將“城鄉建設碳達峰行動”列為十大行動之一,強調城市更新和鄉村振興都要落實綠色低碳要求,明確了推進城鄉建設綠色低碳轉型、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加快優化建筑用能結構、推進農村建設和用能低碳轉型等四個方面。《通知》還將“實施城市節能降碳工程”作為節能降碳重點工程,提出了開展建筑、交通、照明、供熱等基礎設施節能升級改造,推進先進綠色建筑技術示范應用,推動城市綜合能效提升。《通知》內容表明,建筑業貫徹“碳達峰”目標,需要建筑企業積極參與“城鄉建設碳達峰行動”,需要強化低碳技術在建筑項目中的應用(而這意味著綠色建筑標準在建筑項目實踐的應用有待深入推進),需要推進存量建筑和新增建筑節能升級改造等諸方面工作。
順應“雙碳”發展形勢需求,2022年1月,住建部發布《“十四五”建筑業發展規劃》(簡稱《規劃》),提出了“加快建筑業轉型升級,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切實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等指導思想,明確了“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加強前瞻性研究、全局性謀劃和戰略性布局”等基本原則。《規劃》關于“綠色低碳生產方式初步形成”的目標具體包括:綠色建造政策、技術、實施體系初步建立,綠色建造方式加快推行,工程建設集約化水平不斷提高,新建建筑施工現場建筑垃圾排放量控制在每萬平方米300噸以下,建筑廢棄物處理和再利用的市場機制初步形成,建設一批綠色建造示范工程。《規劃》關于“推廣綠色建造方式”的任務,具體包括“持續深化綠色建造試點工作,提煉可復制推廣經驗。開展綠色建造示范工程創建行動,提升工程建設集約化水平,實現精細化設計和施工”等內容。
綜上所述,當前以及未來建筑業的發展,與“雙碳”政策背景離不開;反之,落實“雙碳”政策,離不開建筑業積極參與。
2、建筑全過程碳排放占全國碳排放比例較高
建筑業全過程是指從建材生產、建筑施工、運營直到最終拆除及廢料回收的完整產業鏈。整條產業鏈的碳排放主要包括內含碳排放和運營碳排放兩種。內含碳排放即建造過程的碳排放,主要產生于鋼鐵、水泥等建筑材料的生產和運輸,以及現場施工過程;運營碳排放即建筑運行過程的碳排放,主要為暖通空調、生活熱水、照明及電梯、交通用能(充電樁)、燃氣等能源消耗產生的碳排放。
圖表:建筑全過程碳排放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建筑節能協會(CABEE)
建筑全過程碳排放量超全國碳排放量的一半,是中國實現碳中和進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根據中國建筑節能協會(CABEE)數據,2020年全國建筑全過程能耗總量為22.7億tce,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為45.5%。其中:建材生產階段能耗11.1億tce,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為22.3%;建筑施工階段能耗0.9億tce,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為1.9%;建筑運行階段能耗10.6億tce,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為21.3%。
2020年全國建筑全過程碳排放總量為50.8億tCO2,占全國碳排放的比重為50.9%。其中:建材生產階段碳排放28.2億tCO2,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比重為28.2%;建筑施工階段碳排放1.0億tCO2,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比重為1.0%;建筑運行階段碳排放21.6億tCO2,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比重為21.7%。
圖表:2020年中國建筑全過程能耗與碳排放總量及占比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建筑節能協會(CABEE)
3、建筑碳中和實現四大路徑
實現建筑碳中和(不含建材生產)主要有四大路徑。從減排角度看包括建材能效提升、建筑產能增強和能源系統脫碳三種途徑;從增加碳吸收角度看主要是發展碳匯、固碳等負碳技術。
建筑能效提升包括采用超高能效設備,如LED燈、變頻水泵、磁懸浮冷機等,以及智能化管理手段,如智能充電樁、智能設備啟停等,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促進深度節能減排。
建筑“產能”增強包括優先采用降低能源負荷的手段,優化調整建筑流線和功能,盡量采用免費措施即不涉及工程造價的措施,如自然采光、自然通風等;推廣綠色施工方式,減少建造階段用料及施工后的廢棄物數量;采用熱工性能更符合氣候特點的建筑外圍護結構(外墻、門窗、屋頂、遮陽),從源頭上降低建筑的總能源需求;同時,采用綠色、低碳、輕質的建筑材料,能夠降低建筑材料及建筑垃圾所產生的碳排放。
能源系統脫碳主要通過建筑光伏一體化(BIPV)、儲能(電池儲能、冰蓄冷、相變材料等)、地源水源熱泵、生物質發電、吸收式熱泵等技術充分利用本地的可再生能源及余熱余冷,替代化石能源的使用以降低碳排放。
碳匯、固碳等負碳技術主要包括森林碳匯、草地碳匯、耕地碳匯、海洋碳匯等。負碳技術是在各高排放產業減排達到極限后幫助中國實現碳中和的最終手段,對于各行業均具有一定普適性。
欲了解更多行業的市場數據及未來行業投資前景,請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3-2028年中國碳中和背景下建筑行業深度分析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
關注公眾號
免費獲取更多報告節選
免費咨詢行業專家
2023-2028年中國碳中和背景下建筑行業深度分析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
2021年10月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頂層設計出爐,其中《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是“1”,在碳達峰碳中和政策體系中發揮統領作用,2...
查看詳情
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累計突破2000萬輛,代表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和實力的崛起。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快速增長,...
6月中旬以來,多地出現高溫天氣,用電負荷持續走高,近期最大負荷已突破9億千瓦。國家能源局預計,今年全國最大負荷將...
高精度地圖(high-Precision Map)作為除復雜傳感器之外的無人駕駛車輛最核心的技術之一,已成為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產2...
據中證報報道,當地時間周二,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宣布,從明年1月開始,將把售價低于15美元的服裝產品的賣家的交易費5...
氧化鈣,化學式為CaO,俗稱生石灰,是一種無機化合物,物理性質是表面白色粉末,不純者為灰白色,含有雜質時呈淡黃色8...
分布式光伏應用成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提出,實施“千...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