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來看,8月29日,工信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加快電力裝備綠色低碳創新發展行動計劃,其中提到通過5-8年時間,電力裝備供給結構顯著改善,核電裝備滿足7000萬千瓦裝機需求,同時進一步加快三代核電的批量化,加速四代核電裝備研發應用,開展現役核電裝備供熱等綜合利用。
我國核電關鍵裝備自主化、國產化水平穩步提高,核電裝備制造能力、產業鏈保障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當前,我國核電裝備制造國產化和自主化能力不斷提升。2022年國內核電主設備累計交付54臺套,交付數量創近五年新高,通過實施核心設備和零部件國產化攻關,推進核電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我國已形成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主設備成套供貨能力。
在國外,日本表示,日本政府考慮新建并重新啟動更多核電機組;德國此前表示,對繼續使用核電持開放態度;而法國早在今年2月即宣布為了確保實現能源獨立和碳中和目標,法國將重振核電產業。
國內來看,8月29日,工信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加快電力裝備綠色低碳創新發展行動計劃,其中提到通過5-8年時間,電力裝備供給結構顯著改善,核電裝備滿足7000萬千瓦裝機需求,同時進一步加快三代核電的批量化,加速四代核電裝備研發應用,開展現役核電裝備供熱等綜合利用。
市場空間方面,據《中國核能年度發展與展望(2020)》預計到2025年,我國在運核電裝機達到7000萬千瓦,在建核電裝機達到3000萬千瓦左右,以此為主要依據,東北證券預測2025年核電行業市場空間有望超3000億元。
為確保核電裝備行業數據精準性以及內容的可參考價值,我們研究團隊通過上市公司年報、廠家調研、經銷商座談、專家驗證等多渠道開展數據采集工作,并對數據進行多維度分析,以求深度剖析行業各個領域,使從業者能夠從多種維度、多個側面綜合了解核電行業的發展態勢,以及創新前沿熱點,進而賦能核電從業者搶跑轉型賽道。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3-2028年中國核電裝備制造行業發展前景及投資風險預測分析報告》分析:
主要核電堆型設備國產化率達到90%以上,示范快堆1號機組關鍵設備陸續交付現場,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研發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表明我國核電裝備制造技術及研發能力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我國核電工程建造技術水平保持國際先進行列,具備同時建造40余臺核電機組的工程施工能力。
截至目前,國內外共有5臺華龍一號機組建成投產,9臺機組正在建設,批量化建設的有序推進,標志著我國真正自主掌握了三代核電技術。國和一號示范工程建設正在順利推進,一批關鍵設備如期交付。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科技重大專項示范工程實現了初始滿功率運行。海南昌江多用途模塊式小型堆科技示范工程建設有序推進,已進入設備安裝階段。
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電力裝備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3-2024年)》。其中提到,加快產業鏈鍛長補短。推動電力裝備鍛長板、補短板,研究制定風電、核電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利用相關機制推動核電裝備關鍵零部件攻關,依托相關專項統籌推進特高壓換流變壓器有載分接開關等項目研發,繼續支持攻關突破一批關鍵核心零部件。
核電機組核準數量是核電裝機規模的先行指標,從核準到建成平均周期約 5-7 年。2022 年核電機組核準數量已達 10 臺,是 2008 年以來的核準數量最多的年份。2011 年日本福島核 事故以來,中國一度暫停新增核電項目審批,直至2012年12月才核準江蘇田灣核電二期工程。 截至 2022 年 9 月,我國在運核電機組數量 54 臺,其中中廣核 26 臺,中核 25 臺,國家電投 2 臺,華能 2 臺,樂觀預計 2030 年我國在運核電機組或達 96 臺。目前,我國在建核電機組 23 臺,其中中核 10 臺,中廣核 9 臺,華能 2 臺,國家電投 2 臺。
“十四五”期間我國核電運行裝機容量預計達 7000 萬千瓦,核電機組裝機規模持續增 長。2012-2021 年,全國核電裝機容量從 1263 萬千瓦上升至 5328 萬千瓦,復合增長率達 17.34%。 根據《十四五規劃和 2035 年愿景目標綱要》,“十四五”期間我國核電運行裝機容量預計達到 7000 萬千瓦。此外,根據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核能年度發展與展望(2020)》,2035 年在運和在建核電裝機容量合計將達到 2 億千瓦。
當前,以信息化、智能化為典型特征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蓬勃發展,以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新一代移動通信為代表的數字化技術持續涌現,數字技術日益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先導力量,在全社會開啟了一次具有全局性、戰略性、革命性意義的數字化轉型浪潮。
核電裝備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是核能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促進核電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支撐。
核電裝備制造行業數字化轉型仍存在諸多困難和隱患
在努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背景下,我國核電產業邁入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新階段,核電裝備制造業迎來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應推動數字技術與核電制造業深度融合,乘著數字化的東風、踏著信息化的浪潮,有效提升核電裝備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水平,助力核電行業高質量發展。
核電裝備行業市場機遇分析
2023年,國家能源局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能源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推動數字技術深度應用于核電設計、制造、建設、運維等各領域各環節。但目前,核電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尚屬起步或探索階段,仍存在諸多困難和隱患。
2023-2025 年我國核電裝備市場空間或達千億元。按“十四五”期間我國核電運行裝機容 量達 7000 萬千瓦,每臺核電機組 100 萬千瓦裝機容量計算,2022-2025 年間,核電建設有 望按照平均每年 7-8 臺機組推進。核電站每千瓦建造成本 1.1-1.8 萬元,設備市場空間占比約 為建造成本的一半,十四五期間核電每年市場空間或達千億,約 825-1350 億元,對應核電裝 備每年市場空間 413-675 億元,則 2023-2025 年我國核電裝備市場空間或達千億元。
我國乏燃料產生量逐年增長,到 2030 年乏燃料年產出 1803 噸,累計產出 23110 噸。我 國核電站設備平均利用率在 2013-2021 年基本在 80%以上,近三年超 90%,這說明核電站機組 運行穩定,基本滿負荷運行。此外,對 2013-2021 年核電發電量與乏燃料年產量的數據進行回 歸,可得兩者呈正相關,據此來預測 2022 及以后的乏燃料年產量與乏燃料累計產生量。根據 《by Energy Outlook:2020edition》,中國核電年均增速為 5.4%至 6.0%,按 5.4%的增速對乏燃 料產出做等比估算,到 2030 年乏燃料年產出為 1803 噸,累計產出 23110 噸。
核電裝備制造行業研究報告主要分析了核電裝備制造行業的國內外發展概況、行業的發展環境、市場分析、競爭分析、產品價格分析、用戶分析、替代品和互補品分析、行業主導驅動因素、行業渠道分析、行業贏利能力、行業成長性、行業償債能力、行業營運能力、核電裝備制造行業重點企業分析、子行業分析、區域市場分析、行業風險分析、行業發展前景預測及相關的經營、投資建議等。報告研究框架全面、嚴謹,分析內容客觀、公正、系統,真實準確地反映了我國核電裝備制造行業的市場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
想要了解更多核電裝備制造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3-2028年中國核電裝備制造行業發展前景及投資風險預測分析報告》
關注公眾號
免費獲取更多報告節選
免費咨詢行業專家
2023-2028年中國核電裝備制造行業發展前景及投資風險預測分析報告
核電裝備制造行業研究報告主要分析了核電裝備制造行業的國內外發展概況、行業的發展環境、市場分析(市場規模、市場結構、市場特點等)、競爭分析(行業集中度、競爭格局、競爭組群、競爭因素等...
查看詳情
從公告具體內容來看,供銷商貿、中合農信、中合聯作為產業投資人將以現金13億元合計購買26億股轉增股票,產業投資人牽...
生物能源是指以農林廢物資源、工業廢物資源、城市垃圾資源為原料,添加木炭粉、粘合油劑、助燃劑等添加劑復合而成,包...
白內障是我國第一位致盲眼病,我國60-89歲人群白內障發病率是80%,90歲以上人群白內障發病率達到90%以上,每年新增4...
保健品主要可分為保健食品、保健藥品及保健用品三大類。保健食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釋義》,是指聲稱具有...
商務酒店主要以接待從事商務活動的客人為主,是為商務活動服務的。這類客人對酒店的地理位置要求較高,要求酒店靠近城...
一、海洋牧場行業概述海洋牧場是指在一定海域內,人為地通過培育和管理,形成相對穩定的水生生物資源群體,并對其進行...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