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電動摩托車國際市場發展歷程回顧
電動摩托車,作為一種綠色、環保的代步工具,近年來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快速發展。然而,它的發展歷史卻可以追溯到幾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其發展歷程與電池的發明和使用是分不開的。
在1859年之前,世界上還沒有可以上路行駛的電動車和電動摩托車。知道鉛酸電池的出現。1859年,著名物理學家、考古學家法國人加斯頓·普蘭特(Gaston Planté)發明了鉛酸電池,拯救了蓄電池技術,使得實用的電動車不再是想象。于是也就有了世界上第一臺真正的電動車,由法國工程師古斯塔夫·特魯夫(Gustave Trouve)在1881年打造:一輛以鉛酸電池為動力,可以充電的電動三輪車,全車重160kg,最高速度可達12km/h。自此,電動車走入了人們的視野,并開始逐漸獲得市場的認可。隨著電力的普及,以及電池和電機技術的進步,電動車行業進入了短暫的"黃金期",時間一直持續到20世紀20年代。
與此同時,1913年,第一臺以柴油機為動力的內燃機車問世。當時的石油開發技術開始大規模普及,同時汽油車的生產也逐漸成熟,到了1920年左右,電動車已經基本被燃油車取代。這時候,內燃機不僅成為二輪、三輪、四輪汽車的動力來源,還被廣泛應用于船舶、列車、農機具和飛機。在二輪領域,四沖程發動機已經采用了每缸4氣門和DOHC等高級機械裝置。而風靡一時的電動能源,就此沉寂。
20世紀60年代中期,電動摩托車在歐洲開始成規模出現。當時的電動摩托車還處于早期階段,體積龐大、重量沉重,且性能不佳。然而,它們的出現引起了人們對于環保出行方式的關注。隨著電力技術的進步,電池的容量增加,電動摩托車逐漸開始進入市場。
在20世紀80年代,亞洲市場開始興起電動摩托車潮流。這段時期,日本和中國成為電動摩托車生產的兩個主要國家。電動摩托車的設計和制造技術得到了顯著改善,市場需求也日益增長。然而,由于當時電池技術限制,續航里程還不足以滿足人們的出行需求。
直到20世紀 90 年代,全球第三次石油危機爆發,原油價格飆升,供應大幅降低,同時能源污染的聲音開始出現,原本已經被遺忘在角落里的電力技術再次被搬上了臺面。相比于前一個世紀,此時的電池技術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在動力電池方面,鎳氫電池、鈣氧電池、鈣硫電池、鋰電池等相繼出現,雖然較內燃機技術的發展還是差了很多,但也足夠支持大量車企涉水新能源領域。于是,扛著環保的大旗,電力能源又站起來了。
進入21世紀,隨著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和電池技術的進步,電動摩托車得到了革命性的改進。新型鋰離子電池的應用使得電動摩托車的續航能力大幅提升,同時也減輕了整車重量。這使得電動摩托車的性能大幅提升,行駛速度更快,續航里程更長,操控性能更佳。
此外,智能科技的應用也推動了電動摩托車的發展。智能電池管理系統、可調節驅動模式、智能互聯功能等給電動摩托車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舒適性。同時,其他創新技術如快速充電技術、能量回收技術等也在推動電動摩托車技術的不斷進步。
現如今,電動摩托車已經成為城市交通的一部分。它以其環保、低噪音、低運行成本等特點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
然而,電動摩托車仍然面臨著一些挑戰。續航里程、充電設施建設、成本問題等都是障礙。為了更好地推動電動摩托車的發展,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企業的技術創新和消費者的認可。
未來,隨著技術的進一步革新和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相信電動摩托車將繼續發展壯大,成為傳統摩托車的主要替代品。
圖表:2020-2022年全球電動摩托車產量
?
數據來源:國際摩托車聯合會,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整理
根據國際摩托車聯合會發布的相關統計數據,2020-2022年全球電動摩托車產量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由2020年的837.16萬輛增長到2022年的966.86萬輛。2020-2022年全球電動摩托車產量累計增長了129.7萬輛,累計增幅為15.49%,年均復合增長率(CAGR)為7.47%。
三、電動摩托車競爭格局分析
目前,全球電動摩托車企業的競爭格局逐步形成。
從電動摩托車的產銷量來看,中國是當今電動摩托車的生產和銷售大國,在全球電動摩托車生產和銷售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全球產量占比在80%左右。
但是,中國的電動摩托車由于定位和應用領域不同,主要在城市通勤等領域居多。而在國外尤其是歐美發達國家,電動摩托車更多是作為休閑和短途旅行的工具。
總體來看,當前全球電動車格局中,中國占據大部分份額。但在追求性能的高端電動車領域,比如越野車和跑車等領域,主要為國外品牌占據,比如Energica、KTM、本田、雅馬哈等。
海外市場蘊含增長潛力,歐美與東南亞、印度需求有異。據弗若斯特沙利文,2022年印度、東盟、歐洲、美國電動兩輪車銷量分別為0.8/6.9/7.9/0.7百萬輛,占海外總銷量4%/35%/40%/4%,2018-2022年銷量年復合增長率(CAGR)分別為100%/26%/30%/38%。電動踏板車(電踏車)主導歐美電動二輪車市場,而東南亞、印度摩托車保有量大,電動化趨勢初步顯現,電動兩輪車增長潛力大。
歐美電踏車銷量穩步增長。歐美地區騎行文化與環保理念盛行,電動兩輪車需求衍生于自行車騎行。歐洲城市較小,自行車文化歷史悠久,電踏車發展趨于成熟,電動兩輪車市場由電踏車主導。據歐洲自行車產業協會,2021年歐洲自行車及電踏車銷量超過2.2千萬輛,其中電踏車銷量達到506萬輛,同比增長12.3%,相對自行車的滲透率提升至約23.2%。美國汽車出行為主流,自行車年銷量在1500-2000萬輛之間,相比日本和歐洲,電踏車在美國起步較晚,消費者群體偏向自行車運動愛好者和極限運動發燒友,2020年以來疫情和電動自行車三級分類法案等政策驅動增長,2021年美國電踏車銷量達55萬輛,同比增長26%,2017-2021年銷量CAGR達25.7%。
東南亞的電動兩輪車市場處于發展初期,潛力大。因為人口密集、消費水平較低、極端天氣少等原因,兩輪出行成為了東南亞地區主要的交通方式,其也是全球摩托車保有量最高的區域之一。根據ASEANstats數據,東南亞目前約有2.5億輛的摩托車保有量。在能源和環保的壓力下,電動化轉型成為了東南亞兩輪車市場的大趨勢,但目前電動化滲透率仍然偏低。日系品牌在東南亞傳統摩托車市場占主導地位。2022年本田在印尼、越南、泰國摩托車市占率均超過70%,本田和雅馬哈合計在印尼、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市占率超過80%。目前東南亞摩托車電動化尚處于起步階段,5大主要市場(印尼、越南、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中除越南外,電動滲透率均低于3%。從燃油摩托車(油摩)銷量上看,2022年東南亞六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共銷售1227萬輛。但是根據Marklines,雅迪和Vinfast在東南亞5大主要市場電動摩托車2022年的銷量僅分別為8.2萬輛和8.8萬輛,和油摩銷量存在顯著的差距,電動化未來發展空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