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運動早已不是聚焦專業領域的小眾群體活動,現已發展成為兼具極限運動與大眾休閑的雙重特征,參與人群愈發廣泛。而戶外運動的火熱,最大受益者便是戶外運動用品的零售商們。國內的戶外愛好者在裝備上的投資同樣不含糊。
以徒步來說,其裝備有季節之分,徒步鞋、登山鞋、速干褲、防水褲、抓絨褲、沖鋒衣、雪套、冰爪、登山包、雙杖、燈具、帽子、手套、眼鏡、頭巾、水壺這都是最基本的。一雙登山鞋有普通與專業之分,有防水、防雪之分。一雙國產的登山鞋便宜的幾百元,高端的更貴。一整套裝備備齊至少要上萬元,一般可使用兩至三年。
中國戶外裝備行業自20世紀末起步,經歷了從代工出口到自主品牌崛起的蛻變。21世紀以來,隨著國民經濟水平提升和消費觀念轉變,戶外運動從專業探險向大眾休閑擴展,露營、滑雪、騎行等多元場景的普及催生了龐大的裝備需求。政策層面,《戶外運動產業發展規劃(2022-2025年)》提出3萬億元產業規模目標,為行業注入強勁動能。國內品牌如探路者、牧高笛通過技術創新和本土化設計,逐步打破國際品牌壟斷,同時產業鏈從原材料到銷售渠道的完善,推動行業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級。此外,電商渠道的崛起與“露營+”等跨界模式,進一步拓寬了市場邊界,行業呈現專業化、個性化與可持續發展并行的新格局。
1. 市場規模與結構
中國戶外裝備市場呈現多元化細分特征:
產品結構:以戶外服裝(占比46%)、鞋靴(22%)、露營裝備(12%)為主,滑雪、垂釣、騎行等垂直品類增長顯著。高端化趨勢明顯,例如國產登山鞋價格區間從數百元延伸至數千元,專業級帳篷、智能穿戴設備滲透率提升。
消費群體:年輕一代(Z世代)成為主力,推動“輕量化裝備”“顏值經濟”需求。小紅書、抖音等平臺的內容營銷加速了飛盤、陸沖等新興運動的裝備普及。
2. 競爭格局
國際品牌:北面(The North Face)、哥倫比亞(Columbia)依托技術壁壘和品牌效應主導高端市場。
本土品牌:探路者、駱駝等通過性價比和本土化設計搶占中端市場;牧高笛、挪客在露營裝備領域形成差異化優勢。
新興勢力:電動出行工具、智能裝備(如GPS戶外手表)等賽道涌現初創企業,2022年融資事件達6起。
3. 政策與技術創新
政策紅利:國家體育總局聯合多部門推動“營地+文旅”“裝備+科技”融合,鼓勵綠色材料與智能制造。
技術突破:輕量化碳纖維、可再生尼龍等環保材料應用擴大;AI溫控服裝、無人機輔助裝備等智能化產品加速落地。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戶外裝備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市場深度研究報告》分析:
當前,中國戶外裝備行業正經歷從“量增”到“質變”的關鍵轉型期。一方面,市場競爭加劇導致同質化問題凸顯,中小品牌面臨庫存壓力與利潤擠壓;另一方面,消費者對功能性、安全性與環保屬性的要求倒逼產業升級。例如,傳統帳篷廠商需應對輕量化與抗極端氣候的雙重需求,而鞋服企業則需平衡防水透氣性能與時尚設計。與此同時,跨境電商與本土供應鏈協同效應釋放,為中小企業出海提供跳板。
未來,行業將圍繞“科技賦能”“場景拓展”“可持續發展”三大主線重構競爭力,頭部企業通過并購整合擴大生態圈,細分賽道則依托精準定位挖掘增量空間。
1. 短期趨勢(2025-2027)
市場規模:預計年增速維持在10%-12%,2027年突破2000億元。
細分機會:滑雪裝備(冬奧效應延續)、城市輕戶外(如陽臺露營、公園野餐)、老年康養戶外(如徒步手杖、防滑鞋)將成為新增長極。
2. 中長期方向(2028-2030)
技術驅動:虛擬現實(VR)模擬訓練裝備、自修復面料、太陽能充電設備等創新產品商業化。
綠色轉型:循環經濟模式普及,例如租賃平臺興起、廢舊裝備回收再生。
全球化布局:本土品牌通過并購或合作進入東南亞、歐洲市場,輸出“中國制造+設計”雙優勢。
中國戶外裝備行業在政策支持、消費升級與科技創新的三重驅動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未來五年,市場將持續擴容,但競爭焦點將從規模擴張轉向價值創造。企業需聚焦三大核心能力:
產品力:以用戶場景為中心,深化功能細分(如高原專用裝備、女性定制設計);
品牌力:通過IP聯名、社群運營構建情感聯結,例如與環保組織合作傳遞可持續發展理念;
產業鏈協同力:整合上游材料研發與下游體驗服務,構建“裝備+內容+數據”生態。
盡管面臨同質化競爭、國際品牌擠壓等挑戰,行業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變。隨著“健康中國”戰略深化與戶外文化普及,戶外裝備將從工具屬性升維為生活方式符號,成為萬億級體育產業的核心支柱。企業唯有以創新為矛、以用戶為錨,方能在變革浪潮中搶占先機。
想要了解更多戶外裝備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戶外裝備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市場深度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