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加速,城市人口規模擴張與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凸顯。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的核心組成部分,水利設施建設行業承擔著供水保障、防洪減災、生態修復等多重使命。
近年來,國家政策持續加碼,《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等文件明確了水利建設的戰略地位,2020年水利投資規模突破8000億元,2022年進一步增至萬億元級別,行業進入高速發展期。2024年新開工國家水網重大工程41項,實施水利工程項目46967個,完成水利建設投資13529億元、同比增長12.8%。
水資源短缺、城市內澇頻發等現實問題倒逼行業技術升級,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引入推動水利設施向智能化、生態化方向轉型。同時,生態保護與城市發展的平衡需求,促使行業從單一工程轉向綜合化、多功能化發展,例如水利公園、地下調蓄池等創新模式涌現。在此背景下,城市水利設施建設已從傳統基建領域躍升為關乎民生安全、經濟可持續的核心產業。
城市大水網建設是指一種涵蓋了整個城市供水系統的大型水利工程項目。它通過建設一系列的水庫、調蓄池、輸水管道以及配套設施,實現城市供水保障。此外,大水網建設工程還涉及綜合調水、消沙、利用洪水等手段,以實現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大水網建設是在自然河湖以及現有水利工程架構的基礎上,以現代治水理念為指導,采用當代先進的工程技術和管理手段,進行整合與提升,使之形成集防洪、供水、生態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復合型水利工程網絡體系。
根據《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城市大水網建設規劃應遵循"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完善水資源配置和供水保障體系,實施重大引調水工程建設,完善區域水資源配置體系,推進水源調蓄工程建設。《規劃綱要》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統籌發展和安全,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為目標。完善城市供水網絡布局,加強飲用水水源地長效管護,改善供水水質,加快城市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建設,形成多水源、高保障的供水格局。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特別是在新興都市圈和城市群中,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長,對城市基礎設施的需求呈現出爆炸性增長。城市大水網建設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的核心組成部分,其市場需求將持續上升,推動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這不僅包括新建項目的增加,也涵蓋了現有水網的升級改造,以適應更高的用水需求和更嚴格的環保標準。
隨著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在水網規劃方面政策的密集出臺,預計"十五五"期間國內水網建設市場規模將以5.1%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進行遞增,預計到2029年國內水網建設市場規模將可達3.22萬億元。
(一)市場規模與增長態勢
當前,中國城市水利設施建設市場規模已突破千億級,增長動力主要源于三方面:
政策支持:國家“十四五”規劃將水利列為新基建重點,中央財政年均投資超8000億元,專項債向水利傾斜比例逐年提升。
需求升級:城鎮化率突破65%后,超大型城市群對智慧水務、海綿城市的需求激增,老舊管網改造、雨污分流工程成為剛需。
技術迭代:BIM(建筑信息模型)、數字孿生等技術滲透率超40%,智能監測設備覆蓋全國60%以上重點水利樞紐,運維效率提升30%以上。
(二)細分領域發展格局
供水系統:聚焦水源多元化與管網智能化,南水北調后續工程、海水淡化項目加速推進,智慧水表滲透率已達35%。
排水防澇:海綿城市試點擴容至64個,雨水調蓄設施年均新增2000萬立方米,深層排水隧道在北上廣深等超大城市落地。
生態水利:河湖生態修復投資占比升至18%,人工濕地、濱水景觀帶成為城市更新標配,年治理黑臭水體超5000公里。
(三)競爭格局與產業鏈協同
行業呈現“國企主導、民企細分突圍”的競爭態勢。央企如中國電建、中國能建占據大型項目60%以上份額;民企憑借靈活機制在智慧水務、節水設備領域占據30%市場;外資企業通過技術合作切入高端監測設備賽道。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增強,從勘察設計、裝備制造到智慧運維形成閉環,設備國產化率突破85%。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國內城市水利設施建設行業深度分析及發展預測報告》分析:
在高速發展的同時,行業面臨多重結構性矛盾。一方面,傳統重工程輕運營的模式導致設施利用率不足70%,部分區域管網漏損率仍超15%;另一方面,智能化轉型面臨數據孤島、標準缺失等瓶頸,僅有20%城市建成統一水務管理平臺。此外,極端氣候頻發對防洪標準提出更高要求,現有設施中30%未達到50年一遇防洪能力。
破解這些難題需從頂層設計入手:政策層面需完善市場化投融資機制,推廣PPP、REITs等模式吸引社會資本;技術層面需構建全域感知網絡,推動AI算法在洪水預警、調度決策中的應用;產業層面需強化跨領域融合,例如水利與新能源結合的光伏水庫、與文旅結合的親水經濟帶等。這些變革將重塑行業生態,為下一階段高質量發展鋪路。
1、智能化與數字孿生
到2025年,全國80%地級市將建成智慧水利平臺,數字孿生流域覆蓋率超50%。通過實時監測10萬+傳感器數據,實現洪澇災害預測精度提升至90%,供水管網漏損率降至8%以下。華為、阿里云等科技巨頭加速布局水利大腦,行業年數字化投入增速超25%。
2、綠色低碳轉型
生態護岸、透水材料使用率將提升至45%,分布式污水處理設施在新區普及率達60%。光伏水泵、潮汐能發電等綠色技術年減排潛力達千萬噸級,助力“雙碳”目標。
3、區域協同與韌性提升
京津冀、長三角等城市群推進水利設施互聯互通,跨區域應急調水響應時間縮短至24小時。地下深層蓄滯洪空間開發提速,預計2030年地下水庫容量翻番。
4、國際化與標準輸出
“一帶一路”沿線水利項目簽約額年增15%,中國標準在東南亞、非洲市場認可度超40%。中企承建的孟加拉帕德瑪大橋河道整治、埃及新首都供水工程成為標桿項目。
城市水利設施建設行業正經歷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從單一功能向系統集成、從人力驅動向科技賦能的深刻變革。政策紅利釋放、技術革命催化、生態需求升級構成行業增長的“黃金三角”。未來五年,智能化與綠色化將成為核心戰場:數字孿生技術重塑全生命周期管理,海綿城市理念推動設施與自然共生,區域協同機制提升水資源配置效率。
然而,資金缺口、技術標準碎片化、極端氣候風險仍是需要突破的瓶頸。企業需緊抓“新型城鎮化”與“雙碳”戰略機遇,在智慧運維、生態修復、跨境合作等領域構建差異化競爭力。
總體而言,行業將步入高質量發展新周期,成為保障城市安全、促進生態文明的關鍵支柱。
想要了解更多城市水利設施建設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國內城市水利設施建設行業深度分析及發展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