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影像設備是多領域前沿科學技術在臨床醫學綜合應用的體現。近幾十年來,我國醫學影像設備行業經歷了從最初簡單的仿制到合資引進、消化吸收,再到自主研發和自主創新的發展歷程。近年來,醫學影像設備國產化率不斷提升,尤其在中低端產品領域已基本實現國產化替代。根據眾成數科披露數據,2023年我國攝影X射線機(DR)國產化率已達80%左右;超聲診斷設備國產化率已達57%左右。
醫學影像設備是現代醫療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涵蓋CT、MRI、超聲、X射線、核醫學等多個細分領域,為疾病診斷、治療及預后評估提供關鍵支持。近年來,中國醫學影像設備行業在政策扶持、技術突破與市場需求驅動下快速發展。政策層面,國家通過《十四五規劃》等文件明確支持醫療設備國產化與技術創新;技術層面,人工智能、云計算、5G等新興技術的融合推動行業向智能化、數字化升級;市場層面,人口老齡化、慢性病高發及基層醫療需求擴容持續釋放增長潛力。當前,國產企業如聯影醫療、邁瑞醫療等逐步打破國際壟斷,在高端設備領域實現突破,行業呈現進口替代與全球化競爭并行的格局。
1、市場持續擴張
高端設備(如CT、MRI)增速顯著,基層醫療需求與家用設備市場亦逐步興起。預計到2030年,市場規模有望突破4000億元,增長動力來自醫療新基建、分級診療政策及技術迭代。
2、競爭格局多元化
國際品牌(如西門子、飛利浦)仍主導高端市場,但國產企業通過性價比與技術突破搶占份額。例如,聯影醫療2023年營收達114億元,CT裝機量居國內首位;邁瑞醫療的超聲設備全球市場份額持續提升。中小企業則聚焦細分領域,如開立醫療在高端彩超領域實現三甲醫院滲透。
3、技術突破與智能化轉型
AI輔助診斷、三維打印、無創成像等技術加速應用。例如,AI肺結節檢出系統已在多家醫院落地,提升診斷效率30%以上;遠程醫療平臺推動影像數據共享,助力基層醫療能力提升。此外,影像設備與生物標記物的結合為精準醫療提供新路徑。
4、政策驅動與國產替代
政府通過優化審批流程、稅收優惠及研發補貼鼓勵國產化。《中國制造2025》將高端醫學影像設備列為重點,國產設備采購比例在公立醫院逐年上升,部分領域國產化率已超50%。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醫學影像設備行業市場供需預測及投資價值研究報告》分析:
當前,中國醫學影像設備行業正處于從“量”到“質”升級的關鍵階段。一方面,核心技術(如高場強MRI磁體、CT探測器)仍依賴進口,研發投入與國際巨頭存在差距;另一方面,基層醫療機構設備覆蓋率不足、高端人才短缺制約市場下沉。然而,政策紅利(如縣域醫療中心建設)、技術融合(如5G+AI)及全球化布局(如東軟醫療海外裝機量達4.7萬臺)為行業注入新動能。未來,行業需平衡自主創新與國際合作,加速從“制造”向“智造”躍遷。
1、政策紅利持續釋放
“健康中國2030”與醫療新基建將推動設備采購向縣域傾斜,基層市場年均增速預計達20%。國產設備在帶量采購、創新醫療器械優先審批等政策支持下,市場份額有望進一步提升。
2、技術融合深化應用
AI算法將滲透至設備全生命周期,從影像采集到診斷報告生成實現自動化;量子成像、分子影像等前沿技術或重塑行業標準。預計到2030年,智能化設備占比將超60%。
3、市場結構分層化
高端領域(如7T MRI、光子計數CT)聚焦三甲醫院,中端設備滿足二級醫院需求,便攜式與家用設備(如掌上超聲)開拓社區與家庭場景。差異化競爭策略成為企業核心戰略。
4、國際化進程加速
國產企業通過技術輸出與并購拓展海外市場。例如,聯影醫療的PET-CT已進入歐美高端市場,東南亞、中東等新興地區成為增量重點。
中國醫學影像設備行業在政策、技術與市場需求的多重驅動下,正迎來黃金發展期。國產化替代從低端向高端延伸,技術創新從單一成像向多模態融合演進,市場格局從本土競爭向全球拓展轉型。未來,行業需攻克核心零部件“卡脖子”問題,強化產學研協同,同時把握老齡化、精準醫療與數字化浪潮下的新需求。隨著智能化、便攜化與個性化成為主流,醫學影像設備將不僅提升診療效率,更深度參與健康管理全流程,成為醫療體系升級的核心引擎。企業需以技術為錨、以需求為舵,在變革中構筑長期競爭力,助力中國從“醫療設備大國”邁向“醫療設備強國”。
想要了解更多醫學影像設備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醫學影像設備行業市場供需預測及投資價值研究報告》。報告對我國醫學影像設備行業的供需狀況、發展現狀、子行業發展變化等進行了分析,重點分析了國內外醫學影像設備行業的發展現狀、如何面對行業的發展挑戰、行業的發展建議、行業競爭力,以及行業的投資分析和趨勢預測等等。報告還綜合了醫學影像設備行業的整體發展動態,對行業在產品方面提供了參考建議和具體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