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民融合科研院所改制
一、科研院所改制概述
軍工科研院所改制是軍工國企混改和軍工資產證券化的前提。長期以來,軍工科研院所因人力資本密集,不需要重資產即可運營,一直被視為軍工行業的最優質資產,是各大軍工領域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但由于我國研究所和軍工廠兩種體制并存,導致大量軍工資產無法整合,不具備上市條件。隨著我國軍民融合戰略以及國企改革進入深水區,軍工科研院所在傳統計劃經濟中所暴露的問題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國防建設的健康快速發展。
二、科研院所改制意義
科研院所轉制是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科技體制為適應經濟發展而實施的一場變革,是中國科技體制改革中的重大舉措,對科研院所及整個中國社會影響深遠。
一是對科研院所本身的影響。科研機構從政府部門直屬事業單位轉變為直接參與市場競爭的企業,從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封閉式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開放式,打破了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隸屬部門管理、游離于企業之外的局面,確立了技術開發的市場導向,增強了技術創新能力,提高了科技產業的規模和效益。改革也加速了科研組織的功能分化,讓一部分研究人員集中精力從事研究,同時允許其他人到“新企業”中工作。科研院所轉制的本質是加強科研院所的開放性,因此,科研院所轉制不僅體現了經濟體制與科技體制的互動關系,也說明開放的科研機構對科技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人才是科研院所擁有的重要資源,通過“雙放”,讓科技人才自由流動,盤活了科技資源,增加了科研院所和經濟的活力,也提升了我國的創新能力。據胡鞍鋼等人的研究,中國科技在1980—2004年間經歷了“跨越式”發展,由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落伍者”轉變成為“世界科技大國”。
二是對社會觀念的影響。從科技成果的無償使用到有償合同制,從知識和技術可以轉變為商品進入技術市場交易,使得原本是為推進科研院所面向經濟建設服務的努力變成了一場社會思想觀念的變革。在這一變革中,也體現著改革開放以后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社會各界對“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認識的不斷深化和豐富??梢哉f,對知識和技術認識的變化也是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特點。同時,新的價值觀念、市場觀念、競爭觀念、經營觀念也在這一場變革中融入科研機構的管理理念。
三是對關鍵共性技術研究的影響。在“穩住一頭,放開一片”方針的指導下,大量與技術開發相關的科研院所轉向企業,研究機構的評價機制也向那些“賣服務”和能夠取得短期效益的研究傾斜,忽視了一些需要長期投入的、針對產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難題的研究。這次科研院所轉制改革雖然繼續以國家財政支持基礎研究的方式來保持基礎研究的穩定,但也造成了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分離。特別是當前國際科技競爭已前移到基礎研究領域,如何重構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關系成為科技改革的重要問題。尤其是在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下,如何組織科研院所為解決我國關鍵技術“卡脖子”問題服務,如何培育和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政府如何在市場機制下組織服務于國家目標的科研工作,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三、科研院所改制內容
(一)堅持三個面向,完善科技創新機制
建立市場導向的創新機制。
面向技術前沿、國家戰略需求和國民經濟主戰場,發揮市場對完善學科發展方向及發展重點、選擇技術研發方向及路線、整合科技資源及凝聚專業隊伍等方面的導向作用,滿足政府、企業等不同市場主體的需求,形成滿足國家戰略的大戰場、面向國民經濟的主戰場并以創新創造新市場的創新發展模式。
形成產學研結合的創新體系。
與政府、科研機構、企業積極開展合作,形成“小核心、大協作”的產學研結合的創新體系。通過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以及開發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產品,不斷充實產業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市場牽引和產業對研發的反哺,促進院不斷研發新技術、產出新成果,形成“研產對接,以研帶產,以產促研”的良性發展格局。
優化效率導向的科研管理機制。
尊重科研規律,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完善部門分工協調機制,推進組織管理高效化。建立分類管理、分級負責、突出重點、注重統籌的項目管理機制,推進項目管理現代化。加強重大科技工程的組織管理,引入系統工程等先進方法,發揮項目管理負責人和技術負責人(兩總)作用,賦予負責人人員、資金和考核分配權力。
圖表:2024-2029年中國軍民融合產值規模預測(單位:億元)
欲了解更多行業的未來發展前景,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軍民融合行業發展前景及投資戰略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