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品流通能夠有效連接水產品生產者和消費者,打破生產與消費之間的時空限制,使生產者能夠將產品順利銷售出去,獲得經濟收益,從而促進水產業的持續生產和發展;同時,消費者也能夠方便地獲取到豐富多樣的水產品,滿足其對營養和美味的需求。
水產品流通行業作為連接生產與消費的關鍵環節,其發展水平直接影響著水產品市場的供需平衡與產業效益。2025年,隨著消費升級、冷鏈物流升級及政策紅利的疊加,中國水產品流通行業迎來結構性變革。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水產品流通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策略預測報告》指出,水產品流通行業作為農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保障食品供應、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使命。近年來,隨著居民消費升級、冷鏈物流技術突破及政策紅利的釋放,水產品流通行業正經歷深刻變革。
一、市場發展現狀
2023年,中國水產品批發市場規模突破1.2萬億元,同比增長8.5%。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預測,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1.5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6.8%。這一增長主要得益于:
消費升級:中高收入群體推動高端水產品需求激增,三文魚、帝王蟹等進口海鮮消費量年均增長15%。
冷鏈物流升級:國家發改委《“十五五”冷鏈物流發展規劃》提出建設100個國家級冷鏈物流基地,水產品損耗率從20%降至8%。
政策紅利:農業農村部“藍色糧倉”戰略鼓勵遠洋漁業和深加工產業發展,水產品加工轉化率提升至45%。
二、市場規模分析
(一)總體規模與增長驅動
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預測,2025年水產品流通市場規模將突破1.5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6.8%。這一增長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
消費需求升級:中高收入群體對高端水產品的需求激增,推動市場結構向高端化、品牌化轉型。
冷鏈物流升級:冷鏈物流技術的突破顯著降低了水產品損耗率,提升了流通效率。
政策支持:農業農村部“藍色糧倉”戰略及地方政府的配套政策,為水產品流通行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二)細分領域市場分析
高端水產品:三文魚、帝王蟹等進口海鮮消費量年均增長15%,成為市場增長的主要動力。
預制菜:受益于“培育發展預制菜產業”政策,預制菜市場規模年均增長30%,成為水產品流通行業的新增長點。
社區團購:美團買菜、多多買菜等社區團購平臺的水產品銷量年均增長120%,重塑了水產品流通渠道。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水產品流通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策略預測報告》顯示:三、產業鏈格局
(一)上游:養殖與捕撈
養殖水產品:對蝦、羅非魚、鱸魚等品種占據主導地位,受飼料成本上漲影響,養殖企業加速向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遠洋捕撈:金槍魚、魷魚等品種依賴進口,2024年因紅海危機運費上漲20%,推動企業拓展非洲、南美漁場。
(二)中游:冷鏈物流與加工
冷鏈物流:冷鏈滲透率從2023年的40%提升至2025年的60%,中集冷鏈等企業加大投資力度,推動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深加工:預制菜、即食海鮮等深加工產品貢獻批發額的30%,安井食品等企業加大布局,推動水產品加工轉化率提升至45%。
(三)下游:銷售渠道
餐飲渠道:火鍋、日料店等餐飲企業推動高端海鮮需求,成為水產品流通的重要渠道。
社區團購:美團買菜、多多買菜等社區團購平臺的水產品銷量年均增長120%,成為水產品流通的新興渠道。
四、未來市場展望
(一)技術創新趨勢
數字化平臺:B2B交易系統、溯源技術(區塊鏈應用)將重塑水產品流通模式,提升供應鏈透明度與效率。
智能化設備:冷鏈物流中的智能溫控、自動化分揀等技術將進一步降低損耗率,提升流通效率。
(二)市場需求趨勢
消費升級:中高收入群體對高端水產品的需求將持續增長,推動市場結構向高端化、品牌化轉型。
健康意識提升:消費者對水產品的品質與安全性要求提高,推動行業向綠色化、生態化方向發展。
(三)競爭格局趨勢
頭部企業集中化:數字化批發平臺(如“海上鮮”)將搶占30%市場份額,傳統批發市場需加速轉型。
全產業鏈布局:垂直供應鏈企業(如國聯水產、獐子島)通過布局全產業鏈,提升市場競爭力。
水產品流通行業正經歷深刻變革,消費升級、冷鏈物流升級及政策紅利的疊加為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未來幾年,隨著數字化平臺、智能化設備等技術的突破,以及預制菜、社區團購等新興渠道的崛起,水產品流通行業將迎來新的增長點。
想了解更多水產品流通行業干貨?點擊查看中研普華最新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水產品流通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策略預測報告》,獲取專業深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