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車聯網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依賴于多種通信技術如5G、V2X(Vehicle-to-Everything,車與萬物通信)、Wi-Fi、藍牙等,實現了車輛與外界的信息交互。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政策的支持,車聯網行業前景廣闊。未來,車聯網將在駕駛業務和交通管理兩大領域發揮重要作用。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將推動“車路云一體化”系統的應用,實現高等級自動駕駛。多地正在加快構建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的市場化運營和城市級應用場景的落地。
一、萬億市場的“超車時刻”:中國車聯網的全球領跑姿態
2025年,中國車聯網行業正以“狂飆”之勢改寫全球產業格局。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最新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車聯網行業競爭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中國車聯網市場規模已突破5000億元,占全球市場的45%,用戶規模突破3億,滲透率達52%。這一數字背后,是政策、技術與市場的“三重共振”——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將車聯網列為戰略新興產業,5G基站覆蓋超380萬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40%,三者合力推動中國車聯網產業從“技術驗證”邁入“規模商用”新階段。
二、市場現狀:從“功能堆砌”到“場景革命”的進化
1. 規模與結構:硬件筑基,軟件定義,服務掘金
中國車聯網市場已形成“硬件筑基、軟件定義、服務掘金”的三角結構。2025年硬件市場規模占比45%,其中車載通信模組出貨量突破1.5億片,華為、高通等企業主導的5G+C-V2X模組占全球60%份額;軟件市場規模占比30%,華為MDC計算平臺算力達400TOPS,百度Apollo自動駕駛算法接管里程突破7000公里/次;服務市場規模占比25%,滴滴、高德等企業開發的車聯網應用商店市場規模達800億元,場景化保險、車內電商等創新服務層出不窮。
2. 區域格局:長三角“算力高地”,珠三角“模組之都”,京津冀“云腦中樞”
中國車聯網產業已形成“三核驅動”的區域格局。長三角以上海、蘇州、杭州為核心,聚集了地平線、黑芝麻智能等芯片企業,以及上汽、吉利等車企的智能網聯研發中心,算力芯片國產化率突破50%;珠三角以深圳、東莞為支點,華為、中興的5G通信模組產能占全球70%,比亞迪DiLink系統裝機量突破500萬臺;京津冀依托北京的科研資源與天津的制造基礎,百度Apollo平臺接入車輛超200萬輛,高精度地圖覆蓋率達95%。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5-2030年中國車聯網行業競爭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三、產業鏈解碼:從“單車智能”到“車路云一體化”的躍遷
1. 上游:核心器件的“國產替代”與“技術突圍”
車規級芯片與通信模組是車聯網的“大腦”與“神經”。2025年,地平線征程5芯片算力達128TOPS,已搭載于理想、榮威等20余款車型;黑芝麻智能的A2000芯片流片成功,算力突破256TOPS,功耗降低40%。在通信模組領域,移遠通信的5G+C-V2X模組AG56xN系列出貨量突破500萬片,廣和通的FM650模組通過歐盟CE認證,進入歐洲市場。
2. 中游:平臺與系統的“生態之戰”
車聯網操作系統與云平臺是競爭的“制高點”。華為鴻蒙座艙系統已搭載于問界、阿維塔等品牌,支持1000+生態應用,冷啟動速度提升30%;百度Apollo平臺接入車企超80家,開放API接口超600個,代碼共享量超75萬行。騰訊車聯TAI 4.0系統推出“全雙工語音交互”技術,喚醒成功率達98%,誤喚醒率低于0.5次/天。
3. 下游:應用場景的“價值深挖”
車聯網的應用場景正從“車載娛樂”向“智慧出行”延伸。在共享出行領域,滴滴自動駕駛車隊規模突破1000輛,單日運營里程超5萬公里;如祺出行的Robotaxi服務在廣州、深圳上線,用戶復購率達65%。在智慧物流領域,主線科技的自動駕駛卡車在天津港實現7×24小時運營,人力成本降低80%;西井科技的無人集卡已出口至阿聯酋、泰國,單車年收入超200萬元。
四、市場規模與趨勢:2030年全球產業格局的“中國答案”
1. 市場規模:從“千億級”到“十萬億級”的跨越
中研普華預測,2030年中國車聯網市場規模將突破2.8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18.5%。其中:
硬件市場:車規級芯片、激光雷達等核心器件市場規模達1.2萬億元,國產化率超80%;
軟件市場:自動駕駛算法、高精度地圖等軟件市場規模達8000億元,開源生態占比超50%;
服務市場:RoboTaxi、智能物流等服務市場規模達8000億元,商業模式從“按里程付費”轉向“數據增值分成”。
2. 技術趨勢:從“單車智能”到“空間智能”的進化
通信技術:2026年完成5G-V2X全域覆蓋,2028年啟動6G-V2X試驗,時延降至1毫秒級,支持百萬級車輛并發通信;
計算架構:域控制器向中央計算平臺演進,2030年車載算力需求超1000TOPS,邊緣計算節點部署量突破100萬個;
安全機制:區塊鏈技術應用于車聯網身份認證,2027年覆蓋率達60%,量子加密技術開始試點;
空間智能:數字孿生技術構建“交通元宇宙”,實現全域交通流的實時推演與優化,事故響應時間縮短80%。
中國車聯網行業的終局,絕非簡單的市場規模擴張,而是通過“技術自主+生態開放+標準輸出”的三重躍遷,重構全球產業規則。
當華為的MDC計算平臺搭載于豐田、大眾的車型,當蘑菇車聯的“車路云一體化”方案落地迪拜、新加坡,當滴滴的RoboTaxi穿梭于紐約、倫敦的街頭——這場始于中國的智能革命,終將重塑全球交通的底層邏輯。
想了解更多車聯網行業干貨?點擊查看中研普華最新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車聯網行業競爭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獲取專業深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