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養產業是以維護和促進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為核心,圍繞健康管理、養生養老、康復護理等需求,融合醫療、養老、旅游、體育、文化等多領域而形成的綜合性產業體系。它打破傳統單一產業邊界,強調預防、治療、康復、養生的一體化,旨在為不同年齡、不同健康狀況的人群,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在大健康時代背景下,康養產業不僅關注疾病的治療,更注重通過科學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環境營造和專業的服務,提升人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亞健康人群擴大以及全民健康意識覺醒,中國康養產業已成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作為健康中國戰略的核心組成部分,康養產業以“健康管理+養老服務+文化休閑”為內核,融合醫療、旅游、地產、農業等多領域資源,構建起覆蓋全生命周期的服務體系。政策層面,《“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十四五”健康老齡化規劃》等文件為產業提供了頂層設計,而消費升級則催生了多元化需求——從老年人的醫療照護到中青年的亞健康調理,從城市高端康養社區到鄉村生態養生基地,市場需求呈現多層次、廣覆蓋的特征。在此背景下,康養產業不僅承載著應對社會老齡化壓力的使命,更成為激活內需、優化產業結構的關鍵抓手。
從發展目標來看,康養產業致力于構建一個覆蓋全人群、全產業鏈的健康生態系統,通過整合各類資源,推動健康服務的專業化、精細化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樣化健康需求。同時,康養產業也承擔著促進經濟轉型、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的重任,是實現健康與經濟協同發展的重要載體,對保障民生福祉、提升國家健康競爭力具有深遠意義。
康養產業發展現狀
康養產業的生態體系呈現“多點開花、跨界融合”的格局。在細分領域上,醫療康養依托專業醫療機構和健康管理中心,提供慢性病管理、術后康復等精準服務;森林康養、溫泉康養等生態型業態則利用自然資源優勢,打造療愈身心的一站式體驗;文化康養通過非遺傳承、禪修養生等項目,滿足精神層面的健康需求。與此同時,智慧康養迅速崛起,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被廣泛應用于遠程醫療監測、智能穿戴設備等領域,推動服務向個性化、便捷化升級。企業布局方面,傳統房企、保險機構通過開發康養地產、養老社區搶占市場,而科技公司則以數字化解決方案切入健康管理賽道,形成“硬件+軟件+服務”的閉環。
中國康養產業的區域發展呈現鮮明的地域特色。西南地區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和民族文化,發展出以云南、四川為代表的生態康養集群;華南地區憑借氣候優勢和醫療資源,打造候鳥式養老與高端醫療旅游相結合的產業模式;華東地區則以城市康養社區和智慧養老平臺見長,推動服務標準化與品牌化。值得關注的是,城鄉融合成為新趨勢——城市近郊的田園康養小鎮將農業生產與健康休閑結合,既盤活了鄉村資源,又緩解了城市養老壓力。此外,“康養+金融”“康養+保險”等創新模式逐步落地,通過長期護理保險、康養信托等產品,拓寬了產業的支付渠道與可持續性。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康養產業發展前景及投資戰略分析報告》分析:
當前,中國康養產業正從粗放式規模擴張轉向精細化價值深耕。一方面,早期快速發展的康養地產暴露出同質化嚴重、服務功能單一等問題,市場亟需從“硬件建設”轉向“軟性服務”的升級;另一方面,消費者對專業化、品質化的需求倒逼行業提升標準,例如康復護理人員的資質認證、康養產品的科學評估體系等。在此過程中,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變得尤為重要——醫療機構需與養老機構深度合作,技術企業應與傳統服務商共享數據資源,政策制定者則需完善土地、稅收等配套機制,為產業創新掃清障礙。這一階段的核心任務,是通過技術創新、模式優化與資源整合,構建覆蓋“預防—干預—康復—養老”的全鏈條服務體系,真正實現康養產業的普惠性與可持續性。
康養產業發展前景
我國康養產業的市場規模正在迅速擴大,根據《中國康養產業消費趨勢報告(2025)》的數據,2025年中國康養產業市場規模預計突破10萬億元,年增長率約9%,2030年有望接近15萬億元,反映出康養產業的強勁發展勢頭和巨大的市場潛力。報告還指出,中醫藥康養、康養旅游、醫療康養等細分領域占據了市場的主要份額。
我國康養產業的市場需求預計將在未來幾年內持續增長,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年人口數量的增加將直接推動對康養服務的需求,他們對于健康管理、康復護理和養老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這為康養產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識的增強,消費者對高質量康養服務的需求也在上升,促進了康養產業向高品質、個性化服務的方向發展。
此外,政府對康養產業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市場引導。綜合這些因素,我國康養產業的市場需求預計將保持強勁增長勢頭。
盡管前景廣闊,但康養產業仍面臨多重挑戰。認知層面,部分從業者將康養狹義理解為“養老”或“醫療”,忽視了中青年健康管理、心理健康等細分市場;資源層面,過度依賴自然資源或醫療資源導致區域發展失衡,缺乏跨產業協同的創新能力;人才層面,專業護理人員、健康管理師等缺口巨大,制約服務質量的提升。破解這些難題,需從三方面發力:一是建立產學研一體化平臺,推動康養技術與服務模式的創新突破;二是加強政策引導,通過財政補貼、土地優惠等激勵社會資本投入普惠性項目;三是培育行業標準與品牌體系,通過認證機制提升消費者信任度,同時鼓勵企業打造差異化IP,避免低水平競爭。
康養產業發展趨勢
展望未來,中國康養產業將呈現三大趨勢。其一,智慧化滲透加深,5G、大數據等技術將進一步賦能健康監測、應急響應等場景,形成“平臺+終端+服務”的智能生態;其二,生態價值凸顯,碳中和目標驅動下,森林康養、氣候康養等綠色業態將更受青睞,產業與環境保護的協同性增強;其三,跨界融合加速,康養與文旅、教育、金融等領域的邊界逐漸模糊,催生康養旅游、老年教育、康養金融等復合型產品。戰略層面,企業需聚焦核心優勢,或深耕垂直領域做專做精,或整合資源打造全域康養生態;政府則需強化區域協作,通過跨省市康養走廊、產業集群等規劃,實現資源高效配置與市場互通。
中國康養產業正處于從萌芽期向成熟期過渡的關鍵階段,其發展不僅關乎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更承載著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應對老齡化社會的深遠意義。未來,產業需以科技創新為驅動,以生態協同為根基,以普惠共享為目標,構建覆蓋全人群、全周期的健康服務體系。通過政策引導、市場激活與社會參與的多方合力,康養產業有望成為連接健康需求與產業供給的橋梁,推動“健康中國”從愿景走向現實,為全球康養事業發展提供中國方案。
想要了解更多康養產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康養產業發展前景及投資戰略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