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輪胎行業歷經百年發展,已從早期的作坊式生產蛻變為全球規模最大、產業鏈最完整的制造體系之一。2005年,中國輪胎產量首次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生產大國,其中山東省貢獻了全國近半數產能,廣饒縣更以“輪胎之都”之名成為行業標桿。
2006年,中國共有16家企業進入全球輪胎企業75強,但是16家企業的全部銷售收入只占75強的4%。2023年,中國共有36家企業進入全球輪胎企業75強,銷售收入之和提高到75強收入之和的20%,其中中策橡膠與正新橡膠進入了全球排名前十。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根據多家上市輪胎企業發布的2024年年度報告,近八成輪胎企業實現營收正增長,但超五成的企業凈利潤卻在下滑,甚至有頭部企業連續虧損超過六年。進入2025年,增收不增利的現象愈發嚴重。一季度,除一家輪胎上市企業凈利潤微增0.46%外,其余企業凈利潤均有不同程度下滑。
盡管頭部五六家企業占據了行業三分之一的銷售收入并取得超過70%的行業利潤,但全行業整體利潤仍在下降。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輪胎行業現狀調查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分析:
近年來,行業在技術創新、綠色轉型與市場拓展方面持續突破,政策層面已形成明確導向。2024年1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門印發《標準提升引領原材料工業優化升級行動方案(2025—2027年)》,數字化標準提升工程、綠色化標準升級工程以及原材料標準筑基工程均提及輪胎行業。國際貿易壁壘加劇、原材料成本攀升及產能結構性過剩等問題,正推動行業從規模擴張向高質量發展轉型。
當前,中國輪胎行業正處于“破局與重構”的關鍵階段。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與內部轉型壓力交織,但三大核心驅動力正在重塑行業格局:
第一,技術迭代加速。從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轉型,5G+工業互聯網推動生產效率提升30%,數字化設計縮短研發周期40%。
第二,政策導向明確。“雙碳”目標下,綠色工廠認證覆蓋率計劃2027年達60%,廢舊輪胎熱裂解技術突破使資源化利用率提升至85%。
第三,市場空間重構。東南亞、歐洲市場替代效應顯現,中國輪胎企業通過海外建廠規避關稅壁壘,2025年海外產能占比提升。頭部企業如中策橡膠、玲瓏輪胎通過并購整合技術資源,逐步打破米其林、普利司通的高端市場壟斷。
中國輪胎行業正站在全球產業變革的十字路口。過去十年,從“制造大國”向“技術強國”的轉型已初見成效,但高端市場突破、綠色技術普及、全球化深度布局仍是必答題。未來五年,行業將呈現三大趨勢:一是技術壁壘取代成本優勢,二是循環經濟成為第二增長曲線,三是智能化重構產業邊界。頭部企業需以“三位一體”戰略應對不確定性,中小企業則需聚焦細分領域創新。
隨著“雙碳”目標推進與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50%,中國輪胎有望在2030年前實現全球市場份額45%的躍升,真正從“規模領跑”邁向“價值引領”。這一進程中,技術創新的持續性、政策落地的精準度、全球化布局的協同性,將成為決定行業高度的關鍵變量。
想要了解更多輪胎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輪胎行業現狀調查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我們的輪胎行業報告包含大量的數據、深入分析、專業方法和價值洞察,可以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輪胎行業的趨勢、風險和機遇。在未來的競爭中擁有正確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獲得領先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