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量子信息行業取得了顯著進展。中國在量子通信技術方面尤為突出,成功發射了全球首個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并建成了全球領先的運營級量子骨干網絡。此外,中國還建立了多個城域量子通信示范網和金融信息量子通信技術驗證專線。量子密鑰分發(QKD)技術已經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顯著成果,如中國的“京滬干線”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網。
未來,量子信息行業有望成為國家信息安全和新基建的重要支柱。
一、行業全景掃描:全球科技競賽中的中國加速度
2025年,全球量子信息產業進入"實用化元年",中國以37.2%的市場份額躍居全球第二,僅次于美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量子信息產業深度調研及未來發展現狀趨勢預測報告》數據顯示,2025年全球量子信息市場規模達240億美元,其中量子計算占比25.4%(61億美元),量子通信占比22.8%(54.6億美元),量子測量占比8.2%(19.7億美元)。中國市場表現尤為亮眼,產業規模達892億元,占全球市場的37.2%,量子計算突破115.6億元,量子通信貢獻超40%的增量。
政策支持力度空前。自2001年起,中國量子產業相關政策從起步階段的年均2.3份,躍升至2021-2023年的年均14份。2025年,量子信息被納入"未來產業先導區"建設規劃,北京、上海、合肥等城市設立專項基金,推動量子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二、市場規模與結構:千億賽道的增長密碼
(一)細分賽道裂變式增長
中國量子科技市場呈現"硬件先行、場景驅動"的格局。量子計算領域,2025年市場規模突破115.6億元,其中硬件(量子芯片、稀釋制冷機等)占比60%,軟件與算法(量子編程框架、混合計算平臺)占比25%,云服務與應用占比15%。本源量子"悟空芯"實現72量子比特集成,國盾量子"祖沖之三號"突破105比特,性能較國際領先水平提升6個數量級。
量子通信領域,市場規模達347億元,量子密鑰分發(QKD)設備、量子安全網關等產品年增速超40%。中國已建成全球最大量子通信網絡(京滬干線+墨子號衛星),合肥城域網覆蓋300萬用戶,城域三節點量子網絡使現實量子糾纏網絡距離從幾十米提升至幾十公里。量子測量領域,市場規模達289億元,量子電流傳感器、量子陀螺儀等產品在電力、國防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原子鐘精度達3000萬年誤差不超過1秒。
(二)區域集群效應凸顯
長三角地區形成"超導量子計算+云服務"生態,本源量子在合肥建成模塊化超導量子計算機生產線,支持量子比特數按需擴展,交付周期從12個月壓縮至3個月。粵港澳大灣區聚焦"量子+AI"融合應用,華為量子云平臺整合超算與量子算力,為全球超10萬臺經典計算機提供服務,客戶覆蓋金融、物流領域。合肥集聚全國60%的量子企業,深圳量子產業園區吸引超千家企業入駐,形成從核心器件到行業應用的完整產業鏈。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5-2030年量子信息產業深度調研及未來發展現狀趨勢預測報告》顯示:三、技術趨勢:從專用機到通用機的進化
(一)硬件突破:量子比特數突破百萬級
2025年,中國在超導量子計算領域實現105量子比特"祖沖之三號"的突破,較谷歌"懸鈴木"處理器性能提升40%。玻色量子實現550光子糾纏,推動藥物分子篩選效率提升1000倍。中船重工攻克-273℃極低溫技術,稀釋制冷機產品能耗降低40%,打破Bluefors壟斷。然而,量子比特糾錯、相干時間延長仍是核心挑戰,超導路線需依賴極低溫環境,成本高昂。
(二)軟件生態:量子-經典混合計算成主流
量子編程框架與工具鏈的普及度提升,本源司南3.0操作系統實現量子任務批處理與量超協同計算,資源調度效率提升300%。谷歌、騰訊等企業推出混合云平臺,將量子計算與經典計算結合,解決高復雜度問題。例如,摩根大通通過量子算法優化風險建模,將投資組合優化時間從數天縮短至分鐘級。
(三)量子糾錯:實用化代碼2030年突破
量子糾錯代碼是規模化發展的核心瓶頸,預計2030年實現突破。當前,量子比特穩定性不足導致算力受限,量子通信網絡運維成本高昂,抗量子密碼標準尚未統一。中國通過"揭榜掛帥"機制與產業聯合體建設,重點突破量子糾錯、軟件生態、跨行業適配三大瓶頸。
在這個萬億賽道上,唯有將技術創新與產業生態深度耦合的企業,方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制高點。
想了解更多量子信息行業干貨?點擊查看中研普華最新研究報告《2025-2030年量子信息產業深度調研及未來發展現狀趨勢預測報告》,獲取專業深度解析。